|
马上加入,结交更多好友,共享更多资料,让你轻松玩转电力研学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加入
×
完善电磁理论- d4 ^2 B! x; v. I5 }0 {
黄 兆 荣& m6 Q% [9 \/ |( Z5 k3 A+ g
昆 明 理 工 大 学 云南650018; x6 V8 C# H2 \# c. I( X% b
云南云维集团 电仪公司 云南沾益 655338
1 \& I/ W/ [8 Z7 N; p q( D摘要:本文对原子的结构进行分析,以实验为基础,补充完善现有电磁理论。
& ?9 @0 `/ k" x* i8 g关键词:磁场 电场 磁粒子 波动
' {9 o$ P9 H% o! T- D! M 一、概述:
) {% H8 K) {4 Q. w3 E目前电磁理论中有的是不正确,如异性相吸在电磁理论中是错误的,有些现象在电磁理论中沒有解释,本文针对现有电磁理论缺陷进行完善。为什么原子核、电子长期带电荷不会消失呢?为什么磁场与导体做相对运动时能产生感应电动势?变压器为什么会有升压、降压的现象?电磁波又是怎样传播的?% J/ V5 O S1 y0 e- M) T$ p
二、电磁理论补充和完善:7 z$ s/ U' ?; C* O# P& Q% y9 R
2.1、电子带电理论。& ~5 V2 S' e U {0 a4 g
物理学上是这样给电荷定义的:把绝缘棒物体与毛发摩擦后,它们都能吸引小纸片等轻微物体。这时毛发和绝缘棒这两个物体都处于带电状态。处于带电状态的物体称为带电体。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规定为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规定为负电荷。而作者认为它们摩擦后实质上是引力加强了而具有吸引力了。
8 `5 j! U5 o- t& h5 r% x M3 g用沾满焦油木棍与细砂摩擦发现,木棍上的焦油摩没了,木棍上沾满了细砂,而细砂中却含有焦油,同时两种物质都有损耗,损耗的物质变成了能量,使物质发热做功。用磨石磨刀可以看到,刀上沾有磨石泥,而刀上物质也减少到磨石上,同时二者谐有物质损耗,转换成其它能量。
5 E! V' Z8 g3 p" {2.2摩擦实验的再分析。: r/ {: {$ B* g) P0 r$ o5 H5 S$ X
电子为什么会围绕原子核作高速运转?为什么原子核和电子都带有电荷,而且永不消% ]2 q. @" ?3 @2 t- s
失,任何一种绝缘材料都不能保持电荷在几年、几十年、成千上万年一点电荷不泄漏。" D) h: f; E- p% p/ |3 E/ J+ `
用毛发与绝缘棒的摩擦后,绝缘棒用线吊起来使它处于自由状态,放入磁场中。观察到绝缘棒在磁场中作不规则跳跃活动。再用摩擦后的绝缘棒吸上小纸片放入磁场中{恒磁场和交流磁场}同样作不规则的跳跃运动。把一些小物体放在桌子上,用与毛皮摩擦过的绝缘棒接近小物体,有的小物体被绝缘棒吸引接触一下,小物体又很快地旋转、跳跃地离开绝缘棒。
+ E& S& q! {8 K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电子在原子内有“广阔”的运动空间。空间中有磁粒子、吸粒子及其它物质,核外电子又是怎样运动。
/ V* W7 X! _ E. }0 q: O" I电子与其它颗粒摩擦产生电力,吸引别的粒子。那么则会与别的粒子发生碰撞,则会形成别的粒子。电子刚被别的粒子吸住时,粒子周围的物质多,阻力加大,同时电力也加大,电子就会跳跃性运动,运动时又与其它粒子摩擦,保持电子的电量不变。电子与其它粒子摩擦,即产生电力又产生热量,电子和其它粒子会灭亡。质子的质量大,体积小,密度大,周围物质多,运动速度相对电子的运动速度是静止的。也就是说,质子是静止的,与周围粒子几乎不摩擦,所以质子质量的损耗几乎为零,寿命很长。电子是运动。运动的电子与磁粒子等粒子摩擦产生电力,一边损失电力,一边摩擦又补充电力,电子电力不减。
4 g# N$ P8 @# d) w# X) F1 o绝缘棒与某种物体摩擦时,当绝缘棒和物体都有其固有频率相等时,发生共振,吸收的能量最多,一部份转换热能,另一部分转换成电能。共振使电子运动幅度加大,偏离原子核,显示出电性。沒有摩擦时两者频率能量很弱,所以电性显示不出来。与其它物体摩擦时由二者的频率有差值,不能共振,则产生电力就小。
) C" N6 V8 v, T每一种物质都有其共振波,如二氧化碳(CO2),是2.7um,一氧化碳(CO),是2.37um。( _0 R* W6 X* r: \* s4 ?
电力是电荷发生振动产生的,实验是:当金属外壳用电器漏电时,用手摸金属外壳就有振动感觉。# h: R u" Y3 Y. @
2.3、磁场中的磁粒子是怎样运动的?
6 _' a) ?# f! A- E 地球、宇宙是一个大磁场,磁粒子是组成磁场的基本粒子,磁粒子无处不在,遍布在整个宇宙空间,其波动频率是在20――500之间,幅度在0.3――2.0伏之间,只是电位差不同。磁场中的磁粒是波动的。2 | v- u4 O! j! c m1 U
2.4、导体与磁场相互运动时为什么会产生感应电动势?
" \& @- o1 U# o$ ]金属导体与磁场相对运动时会产生感应电动势,磁场是由磁粒子组成。金属导体中存: E' {; _# W9 H" I7 N7 V& Z
在原子核,电子和波动的磁粒子等。磁场变化时磁粒子就具有动能。当磁场与金属导体相对运动时,磁场中的磁粒就会与金属中的电子、原子核、磁子发生碰撞。根据动量、动能守恒定律,碰撞过程中要进行能量和动量传递。电子就会偏离原子核显电性。导体中磁粒子不仅会与磁场中磁粒子碰撞进行能量传递,还会改变磁场中磁粒子的波动方向。由于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引起磁场变化,磁场越强磁粒子越多,输出的功率也就越大。 / R% h1 k( F$ W# ^9 u8 ^1 N; X
2.5、变压器为什么会有升压、降压现象?
7 e, b- M; x1 Y3 C& [1 V s1 Y在变压器中,导线的直径越大,通过的电流就越大;变压器的匝数越多,电压值就越高;铁芯越大,功率就越大;反之亦然。将导线环绕相连,通上电流,就会形成一个磁场,这是因为导线中的粒子带动导线周围的磁粒子定向波动形成的。同理,将原线圈绕在铁芯(闭合铁芯电阻小),原线圈中的磁粒子带动铁芯中的磁粒子作定向波动,铁芯中的磁粒子带动沒有通电导线中磁粒子作定向波动。从而带动导线中的电子作定向波动,且每匝导线磁粒子波动方向相同进行叠加,使电压值与匝数成正比。导线铁芯中横截面积越大、磁粒子就越多,
# d4 U; ]9 A7 S+ S7 B' _电流通过值就越大;电流越大,波动的电子、磁粒子就越多,发热量就越高,成线性关系。
: Z) B0 ^- |' r 2.6、电磁波在空气中传播并不是电场和磁场交替变化向四周传播的,而是只有磁场组成的元素磁粒子在空气中相互变化而传播?
4 a7 \% J2 v8 _3 \2 b, E 电场能被真空隔断,磁场则不会。电场与磁场的转换是需要条件的,就金属导体与磁场要有相对运动。 电场通过金属导体转换磁场,由于大气、太空中都有磁粒子,根据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在大气、太空中形成-N—S—N—S…链回路传递下去。而不是-电场—磁场—电场—磁场..传递下去。空气太空中沒有金属导体,沒有转换条件。电场转换成磁场转换率肯定小于1,磁场转换成电场的转换也是小于1,功率衰减很大。
& C+ I) q, }9 c4 G+ H 一个线圈的感应电势公式:2 o$ m) d: k2 u1 z5 i; r$ q; o
EC = 4.44 f1 WC ¢* { T# `5 A( E: ~3 d
f1 频率 WC: 每个线圈匝数 ¢: 磁通: e9 H* V: _3 b2 r! M: \# d3 [6 P3 b
2.7、釆用药疗时,用调压器调整药疗电压,一根线放在泡脚药水中,另一根线用手拿着,另一只手调整调压器的输出电压,调到一定电压时,线吸住手,,最后将导线甩断才脱悼危险。
% j5 }6 W" g6 U3 X) w2.8、做高压设备的耐压试验时,金属均压球会吸引物体,如杂草、灰土等。静电除尘装置中的正极或负极有一极是接地的,接地电阻是0.5欧以下,在装置中正负两极都吸引同样多、同组份的灰尘。说明电磁力是引力,只是比引力大得多而矣。
9 O" C- G( j' o, f/ l% s 2.9、用小物体和细线与两个同样塑料棒,测量引力与电磁力的大小,万有吸引力细线的距离为1mm不到,而电力的吸距为85~130mm,放大倍数约为90~150倍。
) [1 U& |1 E; G3 h! S8 G 2.10、任何一个物体即是一个电场,也是一个磁场。用电压表测量任何物体对地电压,电压都有电压读数,大小不等。同时同一物体只要阻值大于一定数值,用电压表测量任意两点的电压,电压表都有示值。) C/ n6 y; v! ^# `! f
三、结束语:. Z0 q) a- d( U
从实验中,看出电磁力实质上是引力,有力就会做功,做功就会产生能量转换,其中一部份遇阻力转换成热能,阻力越大,发热量就越大;波动的粒子越多,发热量也越大,当发热量到一定的数值时物体就会发光。2 G1 E% x* E" E! z6 p$ l
电磁力就是引力,引力也是电磁力,只是数值大小不同。/ k( F; a6 C# k' R! ^1 E N$ W
四、参考文献:
! Y7 R% H1 p, z7 y" j1 ^( F. h1、天津大学编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 电力工业出版社 1980年
- e6 P* }' A( D) X6月第一版
6 U! t* n$ a5 w7 Q* V2、严导淦编 [物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2年6月第—版+ N7 ?: \' D/ [4 t, }
3、芜湖机械学校 主编 [电机原理及应用]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79年1月出版. F4 }# l1 ?$ l8 u8 q( Y; l
4,致谢:首先感谢在工作中和我一起做电器试验的同事、儿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