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Y/ H5 P1 K% q5 ]. s' a 在我国中压电网的供电系统中,大部分为小电流接地系统(即中性点不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或电阻接地系统)。我国采用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已运行多年,但近几年有部分区域采用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为此对这两种接地方式作以分析,对于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因其是一种过度形式,其随着电网的发展最终将发展到上述两种方式。. f" H" Z1 a9 j$ I. p
4 p, v2 e+ b+ t- H
2.1)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世界上以美国为主的部分国家采用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原因是美国在历史上过高的估计了弧光接地过电压的危害性,而采用此种方式,用以泄放线路上的过剩电荷,来限制此种过电压。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中,一般选择电阻的值较小。在系统单相接地时,控制流过接地点的电流在500A左右,也有的控制在100A左右,通过流过接地点的电流来启动零序保护动作,切除故障线路。其优缺点是:$ j1 l& w4 c4 T# l! b; _( D% B4 u
3 m! b; A3 a/ M% B# G
2.1.1.系统单相接地时,健全相电压不升高或升幅较小,对设备绝缘等级要求较低,其耐压水平可以按相电压来选择。 8 A' e8 W/ x0 ~9 k0 G: r5 X9 w, T: y" E0 j. j$ u: ` `) p/ z
2.1.2.接地时,由于流过故障线路的电流较大,零序过流保护有较好的灵敏度,可以比较容易检除接地线路。 & X; ~- q R5 i# ~; b7 t . _& _7 o+ {7 K6 L: p0 \" @ 2.1.3.由于接地点的电流较大,当零序保护动作不及时或拒动时,将使接地点及附近的绝缘受到更大的危害,导致相间故障发生。 ) B1 W: f! N6 L; M7 \: V% q; T9 P0 o" f
2.1.4.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无论是永久性的还是非永久性的,均作用与跳闸,使线路的跳闸次数大大增加,严重影响了用户的正常供电,使其供电的可靠性下降。 - J( N- ?. P$ m- h # G) V. ?& p8 I$ L y 2.2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 O: d/ u2 y1 A- N9 G! F% K* E
( l" o& ^9 x. m+ l' y; U 1916年发明了消弧线圈,并于1917年首台在德国Pleidelshein电厂投运至今,已有84年的历史,运行经验表明,其广泛适用于中压电网,在世界范围有德国、中国、前苏联和瑞典等国的中压电网均长期采用此种方式,显著提高了中压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水平。+ n; D- a i6 i O+ x0 X# u3 u
0 c, M& o; ^7 U. T: f
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在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流过接地点的电流较小,其特点是线路发生单相接地时,可不立即跳闸,按规程规定电网可带单相接地故障运行2小时。从实际运行经验和资料表明,当接地电流小于10A时,电弧能自灭,因消弧线圈的电感的电流可抵消接地点流过的电容电流,若调节得很好时,电弧能自灭。对于中压电网中日益增加的电缆馈电回路,虽接地故障的概率有上升的趋势,但因接地电流得到补偿,单相接地故障并不发展为相间故障。因此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的供电可靠性,大大的高于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但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也存在着以下问题:/ w( W, n: m! N' ?
2 B! Z8 K' @8 E# | 2.2.1.当系统发生接地时,由于接地点残流很小,且根据规程要求消弧线圈必须处于过补偿状态,接地线路和非接地线路流过的零序电流方向相同,故零序过流、零序方向保护无法检测出已接地的故障线路。 2 p, n: F8 U( @: F2 C { / ^7 K& M+ y* Z/ c+ f 2.2.2.因目前运行在中压电网的消弧线圈大多为手动调匝的结构,必须在退出运行才能调整,也没有在线实时检测电网单相接地电容电流的设备,故在运行中不能根据电网电容电流的变化及时进行调节,所以不能很好的起到补偿作用,仍出现弧光不能自灭及过电压问题。* [$ Q3 h- D5 V& ?( x7 u3 A8 _7 r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存在的两大缺点,也是两大技术难题,多年来电力学者致力于解决这一技术难题,随着微电子技术、检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我国已研制生产出自动跟踪消弧线圈及单相接地选线装置,并已投入实际运行取得良好效果,现在正处在推广应用阶段。8 E. S6 K9 E2 V- N
2 J4 D5 |9 r H( ]* J 3、单相接地电容电流( d7 Z) b2 i: R/ @- x( j( P
1 G: a- k2 a6 Y 因中性点不接地方式在中压电网中,仅是一种短期的过渡方式,最终是要过度到经消弧线圈或小电阻接地方式,而在改造前要对电网中的电容电流进行计算和测量,以给改造提供技术数据。中压电网单相接地电容电流有以下几部分构成: 0 d5 ^9 L! x ?3 p) z4 T% D , ^( C/ k7 P' H! S4 A3 l5 ~* D- }7 t 3.1.系统中所有电气连接的全部线路(电缆线路、架空线路)的电容电流。 5 I. p! L* a4 f ) ]; H* t! P" [/ s* _* n4 ^0 K1 D: i 3.2系统中相与地之间跨接的电容器产生的电容电流。 - m$ W9 b8 _; p c7 }/ X2 V3 Z$ n3 ]- t, m( @% N. ]5 C
3.3因变配电设备造成的电网电容电流的增值。0 o( V- \4 y) o1 W* Q4 N: V+ s9 j/ Q8 }
! u& e2 s# P$ d% F" L9 j, Z. g 系统中的电容电流可按下式计算:' P3 V* V1 c$ l2 B- ?* z3 X- v
& v1 H3 K6 P9 c- U
ΣIc=(Σic1+Σic2)(1+k%) Y) ^3 F! d; _; W. G$ v7 {) R' L& d) d5 P' s
式中:Σic电网上单相接地电容电流之和( @6 h6 m) k b+ O8 {
$ v" [+ k# k% }' z+ L
ΣIc1线路和电缆单相接地电容电流之和; h u* k* D- } l/ D" u
. A, M2 c9 p: u9 U
Σic2系统中相与地间跨接的电容器产生的电容电流之和; o! R! f* s+ H'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