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w T; k# c# u: W# X$ a 单词的发音是根本。有些人单词发音错误或不准,导致英语很难被听懂。学好口语的第一步是找高手校正所有的音标发音,做到只要一查字典,就能够准确地读出一个单词。另外一个途径就是学会比较和辨别别人的发音和自己的发音。我常见到一些人明明听到美国人读同一个单词和自己读得不一样,但是就是不介意,按自己的方法错到底。不懂得细心观察比较,是学不好英语的。当然,发音准确不代表完全没有口音(当然没有口音更好)。. Y4 o2 x8 g' t3 |: q
1 C# L4 g) |% e7 O 2)语法错误 ' p1 D0 K' H7 G# a4 \1 i, O4 \1 u. S9 W5 ?8 k
有人说学好英语口语就是要多说。我认为这还不够,语法的基础很重要。美国的文盲可以不会写英语,但是英语说得很流利。中国长大的学生很难办到这点,因为我们没有环境。所以掌握词语的搭配、句型、时态很重要。至今我在微软还看到有些中国员工说话do, does, did 不分。如果这些基本的语言架构都不能掌握,想说好英语是很困难的。 / u* ^8 q3 H" F6 o ~ * y. [( K# {7 d& M! e& G 3)Chinglish2 O" n' G R$ |; s' l& ]4 g: W; u
5 f1 @+ d3 G. ~/ x 想学好英语口语就要学会用英语思维。我看到不少中国学生先想中文,然后套成英语。这样的英语听上去很滑稽。我的一个原则就是不肯定是地道英语的话不说。一开始,这会局限我 的表达能力,但是,这就形成一种压力,促使我去验证某种说法究竟是否地道。这也促使我去留意周围的美国人是如何表达一些想法的,然后进行模仿。另外,要扩大阅读量。在阅读的时候就做个有心人,记住可以转化为自己口语表达的讲法或者句型。学语言就是一种模仿。有太多的创意不好。 A; ~ I; c p- N( u) o2 b$ D) a. g% \7 h- v
4)把速度降下来+ x1 x' s3 w; s$ e
# E# U. Q9 m# @, ? 一些中国留学生或员工的口语说得很快,以为这就是流利。美国人有很多连读。这不是一下子能够学会或掌握的。但是连读不是快读。读得很快,把一些该发的音都吃掉,会影响听众的理解效果。一开始要说得慢一些,把一字一句都说清楚,把一些基本的发音发清楚。在这个基础上再训练连读。 7 [/ ` U0 X0 P& C, r9 ?7 n/ L7 e" |% J/ p
5)表达的多样化 5 ?0 U. c! \( K/ d# T Q; }7 M$ a* s; N! U
有些人表达一个意思,只能用一种方法。这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惰性。比如,我发现很多中国学生或员工在想表达“今天天气很热,是吧?”的时候只会说:“It's very warm, right?" 却不会说:“It's very warm, isn't it?". 其实反义疑问句在初中就学过了,但是会用的中国学生不多。所以,在口语到达一定水平以后,就要钻研如何避免一种单调的表达方法,如何使用更加贴切的表达方法。 , d4 T- r8 [0 a$ ~% Y [: W$ e+ p$ ? 语言的学习是一种输入输出的反馈系统。输入包括做语法题,阅读英语文章,听别人说英语,看原版电影,听英文广播,等等。输出是你自己说英语,写英语文章。一个好的反馈系统会对输入进行整理,辨别,和自己比较,模仿。很多中国学生或员工的问题是没有建立起这个有效的反馈系统。题做了很多,英语文章看了不少,英语广播听了不少,但是在说和用时还是我行我素。如何建立和完善这样一个反馈系统,做到学以致用,是学好英语,尤其是口语的关键。记单词就像认识人,一回生,二回熟。第一次见面,可能只记得个脸,记不住名字。这无妨。第二次见面,记住了名字,但不知其脾性。这也无妨。第三次见面,可能略知其性格,但不知其底细。这还是无妨。以后见面多了,就可能逐渐了解他的方方面面,甚至交上朋友。如果第一次见面,就要对方自报家门,性格,以及全部底细;一来是勉强了对方,二来也记不住。所以,增加见面交往的机会十分重要。* P8 C! J. p7 [9 v& d
( [ c7 ~) @" n. }. Q 所以说要多看书。同时,猜不猜,略不略过不懂的词,以不同场合而异。如果我在阅读工作中的文件,我不会逐词逐句地查字典,因为那太慢。如果是在读闲书,那我会搞清楚每个词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