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快速切换版块

 找回密码
 立即加入
搜索
查看: 13387|回复: 4

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及其展望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尚未签到

发表于 2007-8-1 16: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加入,结交更多好友,共享更多资料,让你轻松玩转电力研学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加入

×
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610065) 李兴源 鲜艳霞 洪 敏 吴 冲4 A3 M9 V  H% ]0 ]9 Y. l; l6 b
【摘 要】 顺应当前电力迅速发展的趋势,适合于远距离大容量输电的高压直流输电已成为我国电网互联的主要方式之一。本文着重从直流系统数学模型、交直流系统相互作用的影响、直流附加控制器的设计、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等方面总结了当前关于直流输电的研究进展。最后展望了今后直流输电的研究方向和新的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趋势。. r" V# j' T6 X
【关键词】 高压直流输电 附加协调控制器 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 新技术8 p3 O5 u8 O" F" h5 E) S- F

( W5 b: e6 a6 n/ N4 C1 引言
1 F# [6 ]( f3 V( f5 K6 t1 l. B! r 6 A4 k/ d4 `" z+ o( m' x8 {. y
众所周知,高压直流输电有许多优点[1]。图1中分别表示了交流和直流输电系统的造价随距离变化的函数曲线。标准的三相交流输电系统需要三根导线,而直流输电系统只需要两根导线(如果使用大地作为回路则只需要一根),因此导线的成本同比例减少,所需杆塔和绝缘子的个数相应减少,输电功率损耗也随之显著降低。
+ b; ]8 f) U+ j  Z8 _虽然比起交流输电,直流输电线路的成本显著减少,但是直流换流站所需的投资却大大超过了交流变电站。不过当输电距离足够长时,即超过等价距离时,采用直流输电比交流更经济有利。对于超高压输电系统(EHV),典型架空线路的等价距离大约为800km。尽管地下电缆或是海底电缆的造价比架空线路高了一个数量级,但其等价距离却只有50km。因此,随着晶闸管阀技术的引用以及随后其他技术的发展,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应运而生,并从技术上和经济上都得到了大力发展。然而,高压直流输电作为一种值得采用的输电方式并不只是因为成本的原因,而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只能采用高压直流输电:% P" s) Y8 `7 j' B. J9 J+ B
1)远距离海底输电(当距离大于75~100km时,由于电缆的电容电流,不能采纳交流输电线路的情况视电压而定);
6 a! f$ z7 H& d. b1 M2)需要频率转换(比如从50Hz转换到60Hz);
; o8 N7 b1 f' C: B0 ]3)不可能达到同步(比如由系统稳定或者频率控制方式原因)。
5 g& ~! z6 I" e/ G2010年到2020年是中国电力发展规模最大的时期。21世纪前20年,平均每年需要新增装机30GW左右。! K  _. {, w1 a9 U3 \. @; l3 p
我国的特点是能源资源与经济发展地区的地理分布极不均衡,必须发展远距离、大容量电能传输技术,采用新的或更高一级电压等级,实现西南水电东送和华北火电南送。但国内现在电网的网架结构薄弱,稳定性问题比较突出,有功调峰、无功补偿和电压调整手段欠缺。目前国内发展特高压直流(UHVDC)和特高压交流(UHV)输电技术势在必行。高压直流输电没有像交流输电那样的功角稳定性问题,它有着功率调节迅速以及运行可靠等特点,非常适合大功率、远距离输电和电力系统互联,所以在整个电网中,采用超高压直流(UHVDC)输电已是必然趋势。
2 U$ J4 R. V4 Y' E本文着重从直流系统数学模型与仿真技术、交直流系统相互作用的影响、直流附加控制器的设计、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协调等方面总结了当前关于直流输电的研究进展,最后展望了售后直流输电的研究方向和新的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趋势。$ a' j2 N, t4 Y+ \# |6 u
% L. F& v% D2 a
2 高压直流输电研究动态
3 l6 T) T! p3 X. r6 g( n
$ B, I0 d! v% I$ p% @( `2.1 数学模型与仿真技术
0 G, @+ y& v8 s! Q; [  P现代电力系统分析目前大多是以电子数字计算机为计算工具,因而,建立描述电力系统的数学模型是研究分析电力系统各种专门问题的基础。数学模型的正确性和准确性是保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和准确性的基本前提[2]。HVDC的应用给电力系统增添了新的控制手段,在提高输电能力、控制运行状态、改善运行特性的同时,也给电力系统分析领域带来新的挑战。在研究电力系统的建模时,仅仅考虑传统的纯交流系统已经不够,必须为这种新型装置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为小扰动研究提供了数学分析工具。由于暂态过程中交直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复杂而且偏离线性化工作点较远,近两年的研究多集中在如何对交直流混合系统进行精确的时域仿真分析上,重点是如何正确模拟直流控制,真实的反映动态过程的特性。早期关于直流控制器简化建模的比较完整的论述当数文献[4],其中关于直流基本控制方式的组合、切换条件至今为工程分析软件BPA所运用。: R0 n6 I/ d; m9 p( O( v
2.2 不同运行条件下交、直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机理分析  C& o  _" v1 @# Z: C0 O
最早针对单机无穷大系统,文献[5]得出了可以利用直流控制对交流系统产生的积极影响来提高交流系统稳定水平的结论。这一论点立即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涌现了各种各样的讨论与尝试研究,并且在1972年应用的工程实际中,取得了不俗的实际效果。文献[6]将特征根灵敏度分析方法运用到AC/DC系统中,从理论上分析了直流系统有功、无功调制对阻尼系统低频振荡的作用;文献[7]分析仿真结果,得出只有基本直流控制可能产生功角、电压不稳,而采用附加控制有助于提高交直流平行系统稳定性的结论;文献[8]提出了一种新的评估AC/DC系统电压稳定性的算法;文献[9]分析了联于弱交流系统的高压直流换流器运行,及其对交流系统的影响。
* M  ~) S& W/ o7 {) N4 X2.3 设计直流附加控制器以提高交直流混合系统的稳定性
" d8 e; ]6 j4 k, X! q' i众所周知,交流输电线传送的功率越多,就越容易减少系统的同步和阻尼转矩,并带来电压支撑、频率控制和故障恢复性能差等方面的问题。而直流有功功率调制能够增加阻尼,提高系统的稳定性;直流无功功率调制可以解决电压问题。在充分认识到直流输电控制,尤其是附加控制有可能提高与之相联的交流系统的稳定水平之后,大量研究人力、物力投入到直流附加功率调制器的研究与设计中。1964年,Uhlmann首次提出了在系统故障环境下通过调节直流系统的传输功率可以稳定与之平行的交流传输。但是由于当时的环流设备主要是汞弧阀,所以这一思路并没有得到实际运用。后来加拿大的Eel River直流输电第一次使用晶闸管作换流器,并首次使用了直流功率调制控制。该系统是一个非同步系统,但是直流附加调制仍然表现出很好的阻尼效果。从那以后,几乎所有的直流实际工程都设置了直流附加控制器,为提高整个交直流混合系统的稳定性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8 O: Y* ~: W" S( u0 I" p9 W
美国西部电力系统的北部和南部是由额定功率分别为2100MW和1400MW的太平洋交流和直流并联线相联接的。在1968年夏,这条太平洋AC/DC系统的交流联络线上首次出现了负阻尼1/3赫兹振荡,以后每年夏天都会出现类似现象,直到1971年大多数发电机上装设了PSS之后才得以解决。但1974年夏天,同样的负阻尼振荡再次出现。经过BPA(Bonneville Power Administration)的研究,表明以交流联络线上有功功率变化率为调制信号加到直流联络线的电流调节器上,是改善系统阻尼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采用这一控制方式之后,不仅消除了振荡现象,还使得交流联络线的额定功率从2100MW增加到2500MW[10]。从此,直流功率调制就越来越多的运用到实际工程中。7 o" Q1 K: y5 k
2.4 包含多条直流的交直流混合系统中控制和恢复的协调问题: w( n6 p( z! {9 T; b
两端直流系统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应用,促使电力研究人员考虑多于两端的直流系统的应用问题。随着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一个电网中同时出现多条点对点直流输电的情况日益增多。多条直流输电线路落点之间的电气距离较近,就形成了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Multi-Infeed 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systems,MIDC),前面提到的南方电网就是一个典型的多馈入直流与交流并联运行的系统。与单条直流输电系统相比,MIDC具有更大的输送容量和更为灵活的运行方式,充分显示了HVDC的经济和技术优越性。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换相失败、故障后恢复以及控制器协调问题等等。文献[11]针对包含两条直流传输线的交直流混合输电系统,设计出非线性附加控制器,但是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考虑直流传输线动态特性的相互影响,来完成两条直流传输线之间的协调;文献[12]将带参数约束的非线性最优化方法应用于多馈入直流系统,进行各自流调制之间的协调控制研究,通过最小化包含区域间振荡特性的目标函数,同时优化预先选择的多馈入直流系统中各直流调制的参数,最终实现各直流系统调制之间的优化调节,在最优和全局协调的方式下增强整个系统对交流系统机电振荡的阻尼;文献[12]在此基础上,基于互联电网安全稳定性的迫切要求,提出了柔性协调控制系统的概念和架构;研究多种电力系统控制器之间的协调问题,建立了基于Multi-agent系统的柔性协调控制系统,提出了多种稳定控制器之间的协调优化策略和算法,并将其应用于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的协调控制研究。
; u5 b1 R% a, r# ` ' t! I9 ]5 W1 T6 Y5 Q7 h: }* w( i8 V: @
3 今后值得研究的课题0 L4 D  y, v6 E7 R) Y& V4 D

" ]. @2 t' L8 o: ~  W2 Z+ |  Y0 o2 Z3.1 关于实际大系统中的交直流影响分析问题3 U# Q! {" ^( L0 h4 g6 X: ~
目前研究交直流相互影响作用主要还是集中在小型试验系统上,所有的数学分析手段虽然多,但是很大一部分受到模型规模、计算速度等条件的限制无法扩展到大型的实际系统之中,真正针对实际大系统的分析工作较少。换句话说,理论研究成果转化到实际应用的效率很低,匮乏成熟的数学分析手段,特别是计及非线性特性的分析手段。例如,对于小系统,直流紧急功率支持的基本原理是显而易见的,只要能设计出一种具有良好鲁棒性的控制规律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对于像中国南方电网这样的实际多馈入大系统,最大的难题是在本质上彻底弄清交直流相互的作用机理,搞清楚此时的交流系统究竟需要直流系统给予一种怎样的功率支援动作[13]。( ~# |; X; z# B& ~2 Q- x
3.2 控制方法在实际运用中推广的问题
% C5 F1 j# W# L/ L: Q3 s& R到目前为止,大部分较为成熟的控制器综合方法都曾被引入到直流控制器的设计中。例如,对于小扰动,传统的做法是将系统在工作点附近线性化。有了全系统的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表达式,一切现代控制理论的方法都有了用武之地,控制效果优于普通的PID控制。但是,面对上百机的大系统,就是一个几百上千阶的高阶微分方程组,求解这样的一个方程组很难在速度上满足控制实时性的要求。如果采取简化模型,又存在如何保证简化之后模型的准确性问题。同时,这种在某一特定状态下被近似线性化的数学模型,只有在充分接近系统实际运行状态的时候才较为准确。可以想象,当这一设定的特定状态偏离系统实际运行状态较远的时候,这种近似线性化的数学模型是根本无法正确表述实际系统的。那么基于这种不准确的数学模型而设计出的控制规模,无论控制原理其本身多么完善、多么优越,都不能达到预期的控制效果,在此基础上设计的控制器往往难以适应大干扰情况。鲁棒性有限是这种方法最大的缺陷。
: T7 s" o3 o1 M0 ~; L4 r0 r非线性方法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方法,具有良好的数学理论基础和宽广的适用范围、超强的鲁棒性[14]。但是非线性控制规律的推导难度与对象系统的非线性模型复杂程度息息相关,遇上结构复杂的系统,这种方法甚至可能无法得出显示的控制规模表达式。
7 i+ e7 A, a& u2 m: \为了避开一切数学模型问题,智能控制方法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这种方法解决了模型事先无法确定的问题,赋予了控制装置人的知识与经验。人为因素在这类算法中占重要比重,可以有效利用专家知识。但是对于实际系统来讲,获取足够并且正确的专家知识困难重重。最为严重的是当错误的经验也被列入专家知识,参与到控制规则的设计中,交替给控制器装置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其次,这类算法的速度也是阻碍其运用于实际工程控制的重要原因。
# c; }4 ]+ Q+ K; R+ ~! d0 I由此可见,虽然已有了根据大量成熟的控制理论所设计出的控制器,并且在小型试验系统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离实际工程运用还有很大的距离。到目前为止,实际工程中最多用的还是PID控制,其他的控制方法的实际可行性还有待加强。
1 v( [' t. v- j$ L4 j3.3 交直流系统的协调控制问题
$ A9 Z3 y( N, \# W5 ]) \$ ~: q9 hHVDC的投运,一方面使系统的可控程度增强,另一方面使系统的运行特性更加复杂。与纯交流系统相比,交直流混合系统具有更大的输送容量和更为灵活的运行方式,是一个高维、非线性和强耦合的动态大系统。面对这样一个系统,要对其中各种装置进行控制,必然会提出相应的控制目标。通常这些目标都是只针对各装置本身,在单目标优化控制意义上讲,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但是往往由于针对某一种装置作出控制时,忽略了其他装置的动态。因此这样设计出的控制器,对单个装置而言,效果有可能很好。但也很可能就是因为这一局部优化控制效果导致系统其他部分或者整个系统性能的恶化。例如,长期以来传统的直流附加控制器设计是针对单一直流传输系统进行的,以改善某一特定的振荡模态为设计目标。这样的设计忽略了其它控制装置在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各自的潜能时,有可能相互削弱其作用。在实际运行中,交直流混合系统的稳定运行是需要各种控制器一起协作才能保证,所以必须考虑HVDC自身的控制与原有电力系统控制装置的协调问题。
1 e+ e! T+ o0 P- S8 Q2 J由于交直流混合系统结构复杂,分析困难,国内外研究起步比较晚,大量的文献研究了纯交流或者直流内部的协调问题。这对于研究交直流控制装置的协调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直流基本控制方式的调节特性虽然缓冲了直流联网系统的相互影响,但因为直流电压取自交流电压,并没有旋转电机的参与,因此也失去了能自行调整功率的特点。从交流系统看,整流换流站是一个对频率不敏感的负载,对系统的稳定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引起系统的负阻尼。这在交直流并联系统中表现更为明显,比较纯粹的交流系统通道而言,直流功率对暂态故障后引起的功率冲击起不到缓冲作用,无论是交流系统侧的短路故障,还是直流故障,都会给交流系统带来较大的故障冲击。在弱交流、强直流的输电系统中,这种冲击引起的后果更为严重,往往成为限制交直流系统断面输送能力提高的瓶颈。而附加控制器不但可以保证直流系统的可靠运行,还能改善系统阻尼,提高交流系统动态性能,所以交直流混合系统协调控制器不但可以保证直流系统的可靠运行,还能改善系统阻尼,提高交流系统动态性能,所以交直流混合系统协调控制的直流控制部分主要考虑直流附加控制。$ O6 L7 W+ T- r0 Y4 q  |* w
直流输电系统使电力系统具有更加灵活的运行方式,同时也要求其控制器对这种灵活调控能力具有适应性。但是交流系统原有的控制装置那么多,如果都要与直流控制综合考虑,显然不太实际。那么,选择哪些与直流控制综合考虑呢?这些控制装置在混合交直流系统中的适用性如何保证呢?鉴于大型发电机组的励磁控制是改善电力系统大干扰稳定性及动态性能的最经济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控制理论,在电力系统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献[15,16]在纯交流系统中FACTS与励磁综合考虑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将直流附加控制与其受端临近发电机励磁控制协调,以提高整个混合系统的动态稳定性。这些研究还只是初步的探讨,更深层次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h- ~& f/ Y" E
3.4 大规模交直流系统精确仿真手段的应用
4 X* b. O2 d3 J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采用软件计算来模拟元件以及网络动态行为的数字仿真逐步完全取代物理模拟装置,逐渐成为电力系统分析研究的主要工具。数字仿真的核心在于充分利用已有的硬件资源,构建合理、精确、可用的电力系统的数学模型。如何精确地建模来详细反应出电力系统各个元件的动态特性显得十分重要。利用并行计算机、并行算法及其算法的可扩展性来精确完成大规模电力系统暂态实时仿真。快慢系统分区、多速率、跨平台、多重网格、多机群同步通讯等新技术的暂态稳定计算的引入,为进一步认识和利用电力系统的特征,优化控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7 i, @& O1 M3 S4 g* H) U3 x" \, X
在实际中,复杂电力系统的暂态分析所涉及的频率范围很广,从直流到兆赫兹。通常采用机电暂态和电磁暂态两种方式来单独进行分析。作为实际工程中南方电网、华东电网、华中电网等大型系统的分析,由于其中直流输电系统和FACTS等电力电子装置由大量的非线性元件构成,这些元件引起的波形畸变及其快速暂态过程对系统机电暂态过程的影响已经无法予以忽略,相互独立的电力系统电磁暂态、机电暂态的分析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大型交直流电力系统研究和分析的要求。因此,结合两者的优点,利用多种软硬件的并联技术,建立相应准确的大型电网模型。分析其中的混合动态现象并且采用适当的控制策略加以抑制,具体实现起来如果按照通常用一个给定步长处理的单机模拟计算机处理的节点数是有限的。采用更高级的硬件装置或者混杂求解方法,这些相关理论基础、实施方案、具体技术的研究,是未来分析、仿真研究发展的方向之一。: d8 d6 g0 }- m4 h$ n
4 新的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趋势
8 {4 r! D* L  Y' b
/ s! N& H4 h9 `) L! D& V/ w4.1 电容器换相的换流器(CCC)
) J0 V* p  Y* B, \) J& N在已有直流系统如高压直流输电、背靠背直流系统和频率转换站中,由晶闸管构成的换流阀得到了广泛应用。此类型的换流器具有以下的特点:(1)换流器消耗大量的无功;(2)逆变侧交流电压下降或直流电流的增加将会导致逆变侧换相裕度角的减少;(3)低次谐波的含量相对较大。(1)和(3)意味着需要加大对无功和滤波器的投资,(2)则会导致逆变侧运行困难甚至引发换相失败等一系列故障。/ V8 M/ d3 G5 C& h+ A0 z4 |  \' I
自换相换流器的引入可以解决或一定程度地减轻上述存在的问题。国外已有相关文献研究了此类型换流器在高压直流输电领域的应用,其中提到尽管该换流器具有各种优点,但仍应考虑到其引起的损耗,阀的过电流保护和成本等问题。电容器换相的换流器与传统的换流器在电路结构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其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两者的差别在于换流器每相是否连接有串联电容,该串联电容又被称为换相电容,它被连接在换流变压器与晶闸管桥之间。换相电容的作用是修改阀上的电压使之与交流系统电压有适当的相位关系。这对防止逆变器在较大触发延迟角时发生换相失败相当有效。因此自换相换流器能够减轻无功补偿需求过大和换相失败等问题的严重性;或者说可以考虑减少无功补偿量和由交流系统故障引起换相失败的可能性。总之,自换相换流器可以以较小的成本来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17]。
, Y5 h4 L0 h, I/ l/ }; ?6 Q  A4.2 电压源换流器(VSC)/ [  V; `- Z7 k5 n/ [! I' C
HVDC/VSC系统结构如图3所示。GTO、IGBT等构成的换流桥与传统的电流源换流桥相比有以下优点:(1)可以避免电压崩溃和换相失败;(2)由于电压源换流器仅通过本地反馈控制就可以实现在直流母线侧的并联,因此可以方便地用于多端直流系统的连接;(3)滤波器投资成本的减少;(4)同时对有功和无功的控制能力;(5)潮流反转时电流反转而电压极性不变[18]。
, o+ |; E( ]2 F8 ?6 E, V, _% x电压源换流器在以下领域被认为是传统HVDC的有效替代技术:
2 T$ F( T1 E+ X# |1 G1)连接弱的或是孤立的交流系统;
4 _. U; W' W8 r( e2 G8 p- ~: Z2)连接中小容量的交流系统;8 O& H" Q: A+ j8 x: |
3)连接远距离孤立负荷如离岸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平台;, C4 t" ~9 Y) ~  @3 f
4)连接风力发电中心(在岸或是离岸);5 ?$ ?/ V: ]; F( F
5)多端直流系统。
8 b9 O$ L+ s* a4 M2 |( w当前高功率大电流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有望在不远的未来进一步拓宽VSC的商用领域。最新的进展包括在一个300MW背靠背直流系统中使用16个额定值为6kV和3kV的GTO串联构成单臂以达到38.4kV的直流电压,这使得此项技术离实际运用又进了一步。
/ Q" x: \) q* P' D4.3 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8 \! d' J+ W1 \( s6 c" ~, \
我国电网建设面临的困难:7 Y6 c, A" d* d" ]; X3 V
1)全国电网负荷水平、装机容量成倍增加。预计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和装机容量是2005年水平的2倍,“十一五”期间电力需求仍将保持快速增长。一个国家预计在短短的15年内净增5亿kW装机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m% @# T9 L, c: N" c. A' J, p$ q
2)500kV网络已相当密集,短路电流问题十分突出。到2010年,我国500kV电网短路电流水平大部分接近50kA,部分电网的短路电流水平均超过50kA;2015~2020年,华北、华东、华中电网的房山、安定、荆州、斗笠等部分变电所三相短路电流接近或超过63kA,短路电流超标问题已成为电网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之一。
7 T& G! _% x+ Z9 J0 A2 }% \3)站址、输电走廊越来越紧张。% y! i% b! l6 ?+ D) B2 l" I) l) S- D
4)联网方式、联网规模、输送能力,都难以满足大电源集中开发实现远距离大容量输送的要求。我国西水、北煤、东部负荷比重大的基本特征要求大幅度提高跨区资源优化配置规模,我国电力发展的巨大空间,客观上要求加快电网技术升级,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7 i* f# r& }2 ]8 d5 M# R1 Z到2020年前后,特高压及跨区电网输送容量达到2.1亿kW左右。通过百万伏级交流特高压传输的容量约为1.07亿kW,通过±800kV级直流传输的容量约为5600万kW(9回)。为了对特高压直流输电提供技术支持,需要进行±800kV级运行电压选择、直流主参数和直流主接线研究、高海拔设备外绝缘研究和电磁环境研究等。
- M) y3 {- \6 J. }3 [# T
7 b; Y' f, U1 Q" K8 a5 结论
9 Y$ L+ |, [9 H; v . m6 I! o) {0 G
西电东送、全国联网是我国今后几十年电力工业发展的两个主要趋势,其经济效益非常明显。预计在今后二十年内我国将有很多条直流输电线路,由此形成的大规模交直流混合输电系统,其运行的复杂性和难度在世界上来说,也是少见的。如何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充分利用直流系统的快速响应能力和调制功能以提高整个西电东送系统的稳定性和极限输送能力,是受到广泛关注和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简要介绍了直流输电的发展历史和目前国内外的应用情况,着重总结了近年来直流系统研究动态,并且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和新的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趋势。-%-62988-%--%-22768-%--%-20836-%-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学分 +2 收起 理由
pyf354 + 2 + 2

查看全部评分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打赏,支持一下
楼主热帖
帖文化:【文明发帖 和谐互动】 社区精神:【创新、交流、互助、共享】

该用户从未签到

尚未签到

发表于 2007-8-6 20: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bucuocububobobobob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打赏,支持一下
帖文化:【文明发帖 和谐互动】 社区精神:【创新、交流、互助、共享】

该用户从未签到

尚未签到

发表于 2007-8-20 16: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压直流输电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好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打赏,支持一下
帖文化:【文明发帖 和谐互动】 社区精神:【创新、交流、互助、共享】

该用户从未签到

尚未签到

发表于 2008-4-11 00:36:3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分享~!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打赏,支持一下
帖文化:【文明发帖 和谐互动】 社区精神:【创新、交流、互助、共享】

该用户从未签到

尚未签到

发表于 2010-9-1 15: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一下再看楼主好文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打赏,支持一下
帖文化:【文明发帖 和谐互动】 社区精神:【创新、交流、互助、共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招聘斑竹

小黑屋|手机版|APP下载(beta)|Archiver|电力研学网 ( 赣ICP备12000811号-1|赣公网安备36040302000210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3-29 14:33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