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 l R) b) g1 ^, \ 我们这些多年来在核领域工作的,都一直信奉原子能。但是,这些年来我的观点有点转变,我认为,解决中国能源问题,不能主要靠原子能,而应该主要靠可再生能源。这个观点虽然有些争议,但是我们要从科学出发,实事求是地做这些判断,所以,今天我要讲一讲基本的观点。 : K* P$ p& Z' R ' C' y" r" K: S# o 人类有两大基本问题,一个叫做生存问题,一个叫做发展问题。生存问题的关键是吃饭问题,所以农业为基础。发展问题的关键是能源,能源是发展的先导。因为人不能只靠粮食来支付能量的支出,一定要运用自然界所蕴藏的能量。需要发展的规模越大,耗能一定增多。能源问题的重要性是不亚于农业问题,特别是我国成功解决温饱问题,进入小康社会发展阶段以后,这个问题越来越突出。. ^# C$ ^8 P* D
2 ?/ j. o9 W/ I; w, T5 c 但是,发展不能只考虑当前的发展,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发展。联合国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今后人类发展的方向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这个大家都认同。但是什么叫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个概念我需要多说几句,因为很多人总觉得可持续发展,当前要发展,以后也要发展,其实不然,这个提法是很细致的,也就充分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但是不影响后代人发展的能力。这是概念上的一个很大的差别。为什么联合国会给出这么一个定义?是因为发展中国家跟发达国家争吵了十几年,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因为发达国家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工业化以及重工业化的阶段,现在他们要求大家都节约资源、节约能源,强调子孙万代的重要;但是发展中国家还没有经历发达国家的高速发展阶段,很多基础设施和工业设施都要完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大幅度地提高,这些都需要资源和能源的支撑,正是需要消耗资源和能源的时候,这个时候发达国家提出节约资源能源,就好比你一直添柴加火把水烧到了99℃,轮到我添柴的时候,你却怕水沸了,叫我们来节约资源、节约能源。但是,对当代人是充分满足需要,对后代人不削弱他的能力,这个概念还是得到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识。( W0 _& d2 D, T5 G1 ~; Z1 q
5 n* k7 _/ |9 u$ O; i- ]& ?
联系到资源问题,也许可以用循环经济来适当解决,现在我没有很充分的信心,“适当解决”,是不是真正的彻底解决,我知道有一件事情,比如钢铁工业,我们铁矿石现在很紧张,国外是用废钢,废钢占了整个炼钢炉的65%,我们国内废钢比较少,我们现在用的废钢只占到10%到15%。但是如果我们发展了,废钢多了,将来在钢铁也能循环。但是能源问题必须大力节约化石能源,有个热力学第二定律,如果当代人把化石能源用完了,后代人就没有什么可用的了。但是地球上存在着大量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足够当代人和子孙万代的使用。3 [) a9 r3 W. i
& g; n/ k9 k6 G+ [" U" K5 ? 请关注一件事情,胡锦涛在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上讲了两个必由之路,一个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应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胡锦涛同志讲了“必由之路”,“必由之路”就是不可缺少,某种意义上是唯一的,别的路还不行。& d% f5 j6 h% J: x$ ^
0 G$ Q7 m7 _1 ^2 F+ h. h
如果我们前面说能源是发展的基本问题,我们就看到一个非常严峻的事实:全世界能源需求量大幅度增加的趋势,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崛起,有人说不该用“崛起”,说中国的发展吧,中国现在有13亿人口,13亿人口已经初步实现温饱,正要向小康阶段迈进,也就是向工业化阶段迈进。发达国家实现了工业化,发达国家的总人口才8亿多,发达国家就是八个国家,欧洲、俄罗斯、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等加起来一共是8亿多人口,我们是13亿人口,将来可能15亿人口,发达国家的8亿人口消耗了世界上近一半的能源。现在是中国的13亿人口也要加入这个队伍,另外还要看到印度也将加入这个队伍,印度的人口跟我们差不多,这几年经济发展很快,当然也需要能源,所以世界趋势能源需求最后越来越迫切。 3 H( M6 B5 w' A; t1 o) B% c. U3 \7 p& h/ H6 a! g; I0 \
我国现在还没有到能源真正发生危机的时候,我们国家还有点煤,石油贵一点还买的到,只有到煤烧完了,石油买不到的时候,才是真正的能源危机。2020年以前,中国还不存在真正的能源危机。但是2020年以后就很难说了。我们那时候煤用掉不少了,石油也快没有了,但是我们的发展规模更快更大,能源问题就必定还要尖锐。我提请各位看,温家宝写了一篇重要文章《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这篇文章我觉得很重要,希望大家关注一下。当中有几个非常重要的论点:一,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这个“不发达阶段”首先是指生产力不发达,因此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什么温家宝写了这篇文章,我认为是对前一个时期对一些人观点的回答,有相当一些人要求放慢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因为有资源的制约、环境的制约、能源的制约等等,说是我们必须怎么样怎么样,要有好多的转变,我也赞成转变,但是这种转变并不意味着中国需要放慢速度。我觉得家宝同志实际上回答了这件事情。中国经济是否过热?“是否偏热”,这就是对当前的经济形势的估计,这个问题有很多不同的意见,中国的经济是过热还是不是过热,是偏热还是不偏热,现在这篇文章我觉得是对我们现在发展速度的理念的一个回答。家宝同志还说为什么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时机,请注意这个。对我国来说,历史上大的发展机遇不多,他举了很多例子,我国都错过了,机遇难得,稍纵即逝,有了就要牢牢抓住。改革开放二十八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是一个奇迹。今后中国还有没有这样的机遇期,这个机遇期还能够有多长时间?我说很大的一部分要取决于我们自己的能力,内外政策和应对的能力。我觉得这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K q# K7 g; }$ C4 n: M( E
# R" T/ v; c- }$ ]" W7 L- y% M
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历史告诉我们,落后被人瞧不起,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抓住当前国际有利时机加快发展自己。发展是硬道理,不仅是解决国内一切问题的基础,也是增强我国外交实力的基础,特点是为大局服务。我觉得对发展的问题提的非常之高了,要抓住时机。国家间的竞争,基础在实力,事情有大道理、有小道理,小道理都归大道理管着。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就是大道理。各条战线都要以现代化的建设为大局,配合大局,从大局出发,根据自己工作的性质和特点为大局服务。如果说是发展,我们需要能源的话,发展需要发展水电的话,一些极端环保人士,用一些极端的环保理念去阻碍水电的发展,我认为是毫无道理,是小道理,更大的道理是我们需要发展。 . v: N* ~, o& z8 e: L5 G9 O F5 p5 @* v4 R4 W; J1 F0 F
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历史的、国际的眼光,只有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历史任务有一个全面的、深刻的认识,才会懂得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而不是别的方针政策,从而在我们工作当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坚定性和创造性。( C/ `; g$ ?# F. V& n) i" Z
" M$ R& b7 Y+ @ 如果联系到中国的能源建设,就是“中国在谋求持久地实现生产力的大发展”,谋求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结果要求能源也能“持续快速的发展”。这是我个人的观点。 - t9 a* B7 m; g7 B# E* \( v3 F ) [/ {: m& c5 u% e 如果允许我理论联系实际,在中国未来能源的发展和展望方面,是不是有估计不足?以电力发展为例,2000年,电力的总装机3.19亿万千瓦,2005年是5.08亿千瓦,2020年是9.5亿千瓦。有一个战略建议,这个战略建议是我们科学院做的,他们喜欢用发改委的数字,用发改委说2020年是9.5亿千瓦,我认为估计不足。2020年我认为绝对不可能9.5亿千瓦,2006年是6.22亿千瓦,难道14年后,才增加3.3亿千瓦。2050年是24亿千瓦,我认为也没有道理,据美国当前的人均装机是3.4千瓦,马上人家说何老师你落后了,说美国的装机到了11亿装机了,他们是3亿人口。这个数字我也吃不准,各位看一看。难道到了2050年我国的人均装机还不到美国的一半。所以,对能源的需求,我们得想得复杂一点。 ( x% B& `" w- ]+ L2 `& Q; o , z' [; M# o& r7 n0 Y 长期以来,在中国能源界有一种理念,“GDP翻两番,能源翻一番”。但是,中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间阶段,没有可能做到“GDP翻两番、能源翻一番”,即使中国经济转入以第三产业为主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发展初期,仍然将保持能源的高速增长。有一个意思,我们应该迅速转入到第三产业,现在之所以能耗增加是由于第二产业比重过大。其实转到第三产业,它的初期还是能源高速增长,因为居民用电用能将要大幅度增加,现在国家规定黄河以北地区的冬季供暖,南方占人口70%以上地区的冬季不供暖,现在只是城市少数居民下夏季使用空调,将来富裕起来的广大农村居民能不能使用空调?希望大家对未来能源需求要有足够的估计。 * p% \' ?( g2 T! I% I) ]( u# ^' y. z$ K
顺便再说一句话,真假我不知道。因为2005年我们电力装机是5.10亿千瓦,到了2006年电力装机是6.22亿千瓦,也就是从2005年到2006年,装机猛增了1.1亿千瓦,原来的本底是5亿多一点,猛增一点1.1,也就是从装机来看,电力上升的比例20%。但是GDP上升10.7%,这是国家的报告,我不知道,是不是节能达到指标了?所以,2006年节能单位GDP耗能下降了1.23%,我是打问号的,电力的装机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GDP增长的速度,电力弹性系数肯定是大于1的。为什么讲这个话?我们对电力的需求必须要有点超前性,这件事情在我们现在的发展阶段来讲,如果国家要迅速发展的话,我们电力的消耗量我认为是不会少的。( Z# `2 I9 H* J5 K
4 i% x4 u$ P3 G. c, e 能源问题是综合性问题,能源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对能源技术、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甚至对政治问题进行综合研究。出去涉及“未来”,就需要从“理论”上展望未来的发展,而且需要从现在作出决策和部署。 / v$ h8 v, @, f; ~: \ H# q 9 C. |. I k1 u9 j' }1 z 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哪一种更重要?怎么来比较?做了三个大表(见图),核能有个传统的思维模式,叫做“今天、明天、后天”,我这儿给的是“今天”的一张表,还有“明天”一张表,还有“后天”一张表。核能有三部曲,它们怎么解决中国的能源问题,基本的思维模式按照这三部曲。因为我很了解这三部曲,它们的论点是什么,但是我们研究了一下,如果为了解决中国能源的问题,核能这三部曲怎么样?跟可再生能源比较怎么样?我这儿做了一个简单的表。大力发展核能,能不能,不能。第一,核能,热堆,也就是压水堆或者重水堆,中子的能量是热中子堆,平均它的温度在几百度范围。这种热中子堆是大量的,但是这个热中子堆最主要的限制不是技术,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现有资源只能支撑2500万千瓦核电站运行40年。这个数字请大家高度关注。将来潜在的怎么样?潜在的还有可能再增加一倍,达到5000万千瓦。从国外进口,从澳大利亚进口再增加一千万千瓦。现在各个方面交谈的结果,就是澳大利亚卖给我们,很多国家不卖给我们。所以,现在开始认识到包括国内潜在的核能资源加上国外的资源,给个上限,这个上限不可能超过6000万千瓦,而且时间不超过40年。这是严重的事实。2 G9 Z/ Z! Z6 R9 }- ^7 C: m: e
* w E! y s. C6 l8 k 如果对水能的装机能量来看,我们知道水能的资源包括经济可开发的、技术可开发的是5.4亿千瓦,已经建成的是1.2亿千瓦,从技术上讲,核能的技术成熟、水电的技术也成熟,核电的电价大概是火力发电的一倍,水能的电价怎么样?大概是火力发电的一半。我到长江三峡去了一下,长江三峡上网电价是0.25元,跟坑口电站电价差不多,跟全国的火力发电相比就比较便宜了。劳动种类也是重要的一件事情,我们国家应该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行业,水能是大量普通劳动,是挖土方的,采用的是一般机电技术。核电的确是高科技,这是从难度来讲。为什么强调电价?现在有一个批评,批评说经济可开发的大概4.1亿千瓦,还有1.3亿千瓦是技术可开发的,什么叫做技术可开发?价钱太贵,我也赞成,但是需要讨论一下究竟核电站贵还是水电技术可开发的成本高?因为现在水能的成本是火力发电的一半,核电的成本是火力发电的一倍。我个人认为如果那些技术上可开发的水电资源,在崇山峻岭之中比较困难的话,是要多投一点钱,但是仍然可能比核电便宜。所以,这个可开发量的概念需要重新再定义一下,经济可开发不是指现有的经济水平,包括未来的,因为现在的技术是可以改进的,还有经济的核算等等复杂的概念。不要觉得现在4.1亿千瓦就是经济开开发的极限。核能只能运行40年就没有了,至于水能,5.4亿千瓦可以运行无限时间,今天这个是非常清楚的。. g2 D7 e! m8 g1 U4 }7 d
; Y* Z+ a8 o$ p3 A; j' C
第二,关于明天。核能的明天会怎样?也就是热中子堆,他们认为技术不够好,消耗的资源有限,只能把天然铀消到1%不到,但是如果做成快中子堆了,就可以把资源量扩大到60倍。本来我说只能2500千瓦运行40年,乘以60,就不得了。中国现在有的天然铀资源能够支持15亿千瓦的快中子堆核电站运行40年,这个资源量相当之大。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主张还是要以核能为主。但是问题在什么地方?技术没有完全成熟,有待进一步研发。因为快中子堆中子跑得很快,安全问题非常突出,快中子堆中子跑的比较慢,在毫秒级的技术水平就可以控制,但是到了快中子堆中子跑得比较快,它的控制时间是微秒的范围。控制不一样,安全的要求也不一样,未完全成熟,有待进一步研发。电价可能是十分贵,很可能是压水堆的30倍。我们希望这个东西比压水堆便宜,我希望如此,但是至少目前我看不到这个迹象。 J; r# `# r y9 g
% e! I* l4 g0 b V/ f
可再生能源的明天是风电,风电的资源有多少?从我来看,理论上的资源可能高达45亿千瓦,怎么知道有45亿千瓦?国家正式公布的才10亿千瓦,陆上2.5亿千瓦,海上是7.5亿千瓦,加起来就是10亿千瓦。为什么理论上的资源为什么高达45亿千瓦,背景在这个地方。过去中央气象局公布的10亿千瓦的资源量是在10米高空,现在大风机已经延伸到80米高空,甚至有趋势延伸到100米高空。风电的资源量有个特点,跟风速的三次方成正比,10米高的风速比起80米高空的风速要小的多,80米如果大30%的话,那资源量就增加两倍。所以,这就是大致的风资源的特点。怎么知道有45亿千瓦?其实我也不知道,美国人给了个世界风能资源的估算,说是80米高空,世界风能资源有700亿千瓦。何祚庥是理论物理学家,就拿中国陆地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6.5%,我把这700亿千瓦乘以6.5%,就是45亿千瓦。这是我个人这样看的。这件事情当年我曾经到中国气象局作过报告,讲有45亿千瓦,秦大河局长听到以后大为高兴,说没有想到风能还有这么大的资源,我们中央气象局有可能给国家的能源问题做重要贡献。目前中国气象局正在测量中国的风电资源有多大,将来以气象局的测量为准,何祚庥说的不算,但是我们要看到这个前景。据他们工作人员初步透露给我,说何老师你讲的预言差不多,我们现在测出来了40亿千瓦了,数字会越来越大,我说测出来多少是多少。同志们,最后听气象局的,不要听我的。# ?* C' ^% j: k- i) o- e1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