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加入,结交更多好友,共享更多资料,让你轻松玩转电力研学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加入
×
近来,有关未来10年新能源发展规划话题被业界反复热议。在10月13日至15日召开的第六届北京国际风能大会(下称“风能大会”)上,来自国内风电设备制造业巨头华锐、金风等企业的负责人纷纷乐观预期“到2020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达到3亿千瓦没问题”, “风电装机容量将在2009年2580万千瓦的基础上增长超过10倍”。
( M. J8 n) w7 d' ], `6 ~5 L8 b2 m( S% E; z1 w) Q4 ^0 y; L! m9 P& A
这种狂热和信心的背后,来自于国内风电产业近年来持续向好,以及今年中国风电装机规模跃居世界第二,年度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连续四年翻番的形势。全球风能理事会理事长Klaus Rave甚至大胆预计,中国风电产业累积装机规模将在2010年底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头号风电大国。
9 `" |) H% X) F6 j0 S( e8 A# U& ~
5 o1 j E% W. R 然而,按照我国提出“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全国一次能源消费15%”目标的要求,以及在目前电网瓶颈和风电设备质量有待验证的背景下,业内人士纷纷指出,3亿千瓦的装机容量预期缺乏足够的理性。
1 _* a- B, r+ {" N! a
0 `# e0 l) Y6 c9 d 年均增长1000万千瓦最合理1 I" C) V' }& P+ J& \
6 v1 J3 m9 s) P' X O8 y7 {3 O- v 听到3亿千瓦装机的数字,国家能源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新能源处李鹏感到诧异,他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尽管这个数字显示出企业对于积极发展风电的热情,但年平均新增装机容量保持在1000万千瓦是目前的合理预期,据此预估,只可能被定在1.5亿千瓦。
x, z: B9 `& n" B/ p! F2 D
2 F n5 u, ^- d4 `0 p, V+ P 他向记者分析道,按照“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全国一次能源消费15%”的目标要求,目前比较受认同的预期是风力发电在其中占3%-5%。如果届时按照全国电力需求达到中电联所预测的7万亿到8亿万亿千瓦时,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达16亿千瓦左右的标准折算,风力发电量(按年发电小时数2200小时算)应为2300亿到3800亿千瓦时,装机容量应为1.5亿千瓦左右。+ @; c; q0 i: v- ]/ Q% g
) d5 _* f; H$ O3 x 此外,按照中国能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联合绿色和平组织最新发布的《中国风电发展报告2010》(下称《报告》)中预测,截至2020年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将达2亿千瓦,年发电量4400亿千瓦时。; |8 F& d( J; e. O0 w# X( [
/ U+ M7 E0 h) G8 i& ] 事实上,业界对于风电装机发展要“理性”的期待,更多的是基于对国内风电设备质量和运行稳定性的担心上。近年来国产风电设备质量问题频现,已成为风电场业主以及风电设备制造商不得不正视的现实。据国电龙源集团内部人士透露,10月2号,国电龙源的辽宁康平张家窑风电场一台1.5兆瓦82米型风机倒塌,机舱和轮毂全部烧毁,经济损失预计数千万元。
: Z3 a/ S) ~& t% h2 x8 o
) p1 J& f& @7 [1 O4 m0 } “目前国内风电设备质量和运行稳定性欠缺,将直接影响风机的发电效率,进而风电开发商前期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增加。这种现实下,动辄几千万的损失谁来买单?装机数量的疯长有什么意义?”一位长期关注风电产业发展的人士表示。. ~$ F7 }, ~; j/ E; X
S/ m0 ^' a# o w6 [3 w' Z对此,《报告》鲜明地指出,随着业界对风机设备质量的担心加剧,2011年和2012年将是国产风电设备的大考之年。值得欣慰的是,本届风能大会上,国内风电设备巨头和投资商也对此高度关注,纷纷宣称要把质量问题作为未来发展战略的重心。+ e, j: `; h6 v2 G' m
1 H4 F1 u" E: G. Z% y 产业链整合或成未来大势# U4 X* Z- i2 }1 ^' ?. J
) E% F8 B4 c- E, Z 风电装机容量目标无论是高是低,中国风电设备制造业深度整合、风电行业优胜劣汰的脚步已渐行渐进。《报告》指出,2009年前六位国产品牌的累计装机容量已占全国风电装备市场73.8%,这表明风电装备制造业的集中度形势良好。但这个数字背后,显示的是新进入风电装备制造领域企业不断增多。据统计,2009年国内从事整机制造的厂商已达82家,比上年新增近10个。一位权威专家对此表示,目前各大风电制造企业规划的产能总量已超过8000万千瓦,如果按照装机容量年均增长1000万千瓦的标准衡量,产能已远远超过预期,因此,风电制造业领域的优胜劣汰已成为必然趋势。
! l9 t" f2 u( |4 \
9 D8 ?( s" R. S! |( D X, b' n6 j 从长远来看,产业链的集中整合将成为设备制造领域整合的主旋律。《报告》中提到,由于风电制造上下游企业利益划分的长期不合理,导致零部件企业从事整机制造,以及整机制造转而研制零部件,甚至风电开发商从事整机和零部件生产的现象。
/ v! g2 {( J- A/ l
" E2 u4 D: U$ j4 S4 p# l 对此,中投证券一位行业分析师表示,产业链整合有助于企业完善供应链和产业链配置,抵御市场波动和竞争的风险。特别是一些风电场周边制造企业群的形成,能节约企业约占总成本的10—15%的风电设备的运输、物流成本。但《报告》则认为,这种变化多端的风电产业链发展趋势是喜是忧,仍需观望。
, S; I3 C7 }9 x1 Q3 o/ r9 E7 s9 F" R- C7 l3 N3 N. ~) Y
将落实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指标制度2 \; W+ u( t8 G$ s+ G
" D! l' l% P- J% r& U
近期,有关风电并网问题始终是各界人士在各种场合热议的焦点。相比于以往,本届风能大会上,业界人士对于并网问题的认识和解决途径有了一些新的共识。$ z [0 j3 X( I) E
d: h/ u$ c3 B5 n8 R V& F
在《中国风电发展报告2010》发布会现场,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近来电网企业也投入的大力精力着手解决并网的问题,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国家应对电网企业在并网问题上采取行政干预的同时,适当地也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对销售电量所征收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偿数额有限,不足以弥合整个电网系统消纳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电力所付出的系统成本。”李俊峰表示。
# K/ R2 o! h6 L# G$ Z: D; I3 K/ P! y$ a. k
他进一步表示,从长远来看,应建立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交易制度及调度补偿制度,允许各地可再生能源发电指标的出售和购买实行挂牌交易。同时,国家应在风电建设和电网规划的基础上,尽早明确跨区风电输送的电力市场,并协调购售电价格。* ?: p! T! m7 D$ {3 ?# u, V
) y; k" j2 d8 h. j: m 对此,李鹏指出,欧洲一些国家的电网能够互通互联,各地风力资源条件也较平均,在此背景下,实施统一的电网输送计划尚可行。“这种考虑值得参考,但也需注意到电网企业的系统成本评估难度较大,以及在当前的中国电网格局下建立跨区域的风电输送电力市场难度较大等问题。”李鹏表示。6 o( j/ C# _$ P( ~
7 b* z, P _3 O A u" N; ]6 W$ C, x/ \
据透露,目前国家能源局正在按照2007年出台的《可再生能源发展中长期规划》中“到2020年,大电网覆盖地区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在电网总发电量中的比例分别达到3%以上”,以及对发电企业“权益发电装机总容量超过500万千瓦的投资者,所拥有的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权益装机总容量应分别达到其权益发电装机总容量的8%以上”的要求,着手落实发电企业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具体配额指标,以及对电网企业消纳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配额指标提出一定要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