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快速切换版块

 找回密码
 立即加入
搜索
查看: 9689|回复: 4

[讨论] 术语解释13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尚未签到

发表于 2006-8-16 13: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加入,结交更多好友,共享更多资料,让你轻松玩转电力研学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加入

×
密封电缆头% H$ N9 c/ O3 u8 x- [% e
$ ]. ?, f8 ^" A1 w: h( }+ d
电缆终端与外界密封,并保持电缆系统压力(如果系统中有压力时)的终端。
) g7 {' z1 X6 M9 ~, H  E* y- T" W+ B/ \, b+ o, k  N, I1 ~
电缆终端盒% w2 D$ _* [& q* g8 X2 ]" [

. b6 \  z+ k! a安放电缆终端的盒子。3 Y# x/ ~" t  c; Q" i, u/ V

, m' f: B5 E% I6 S1 e2 [8 k分支盒6 p# S4 |3 R! j* ~$ d0 o
# |& ?( J. J7 p0 L" `5 y
安装在多芯电缆上,使每根绝缘线芯成为单芯电缆引出,并保持其绝缘性能的盒子。& |) E/ q+ _: E1 q
, h. F; T; Q' x2 x; ?# a
三芯分支盒
% P7 n  R8 l! V! D
- B* `# B3 n4 U安装在三芯电缆上的分支盒。' R: r' C% y6 W$ }4 \0 y( E" t
: q' X; ~  G( I7 T
插塞式终端/ ]: s: g. y5 L8 r  P# S

- k6 g# @: ^/ ~) H4 S/ [: M/ P% m, q有或没有电压情况下通常在没有负载电流时,使电缆与其他设备连接或断开的电缆终端。
: Z" U+ Z+ x+ k# e" |/ J
; [1 Z0 o0 W) K6 e4 D直通接头
0 O1 r, F3 N8 l) k8 \. E
( ]. e  e3 h  U- n4 Z0 J使两根电缆连接成连续电路的附件。' q, u7 u" x+ E1 N; M8 C
6 O) `( l% _6 M5 r( r; b. O
三芯分支接头) W4 P" G8 W. S# n  |/ B
2 O) u$ P: Q( q; H6 {
连接一根三芯电缆与三根单芯电缆的附件。( n+ F6 c) m# G; d' X6 w. }5 w

. g! @! C2 \2 T- x# z. |0 G" P; a塞止接头' h- W. H6 l6 T

+ E7 ~, X/ K2 t将两根电缆连接起来,用耐压力隔板将一根电缆中的流体与另一根电缆中的流体或绝缘隔开的附件。, j1 N6 F( h8 E- ?% j% h4 W
* g) k# k+ T+ W! y, d
过渡接头# G' c( G2 R# l9 \% d
+ X2 ]% r( ~/ g( D6 L
把两根不同绝缘结构的电缆连接起来的附件。" y5 A0 ]4 m3 p4 [- }4 ]* P, M

0 |, Z: B! N# m- r! `分段接头、绝缘接头3 M4 ?$ D0 e* k
) R( h/ [1 o; D6 M3 P$ T
将电缆的金属套、屏蔽层和绝缘层在电气上断开的附件
% M3 `1 C7 S( b: m: S0 r4 e4 h: u7 r+ T' b; E2 E9 q7 F
T型接头
( Q4 T9 ?- y- s' F7 b
6 K( ~. \9 y! I将支线电缆接到干线电缆上,两根电缆的轴线成近似直角形的附件。
% J' X" p( R0 G, [; D
$ W8 |/ h; E/ d0 u' h  k2 F- }0 I+ dY型接头) F0 g0 `' X# y' L8 m* P

9 |/ s/ S; `; s9 }将支线电缆接到干线电缆上,两根电缆的轴线成Y形的附件。: k9 {/ i$ m: H' ^, J* W  }
: D8 G- v- c- Y8 P# b, J
屏蔽导体
7 B0 q" H7 F* k) I) Y
# u0 u/ Y) M, O% F沿电缆或电缆线路平行敷设一根独立导体或单芯电缆,构成闭合回路的一部分,回路中感应电流的磁场将抵消电缆中电流所产生的磁场。( o1 C! X) d' B. ~0 c7 o: t
8 k: D! a% V  e: W! S
压力箱+ t3 _# d# s" K6 e

; W" y& d9 G8 u" h0 \. R适应充油电缆油体积变化的容器。
! Q3 }/ B( d: r' N+ l; C3 Z; `  D2 R" Y! A/ @
补偿器% j% F' n2 \( y6 J1 v6 Q
: C2 P! e5 D8 k, c6 H7 o
适应密封端内绝缘油或胶体积膨胀的装置。
6 m6 J/ F& @. q8 c& ~5 f9 Q) j  c  U5 A1 t  x
三叶形敷设
! \$ z, q1 q0 Q' m' }3 e" F" @4 d: r  j8 k0 N" ]! H% Y- }
三根电缆彼此等距离敷设,从横断面看,三根电缆中心连接线成等边三角形。电缆彼此接触者,称为“闭合三叶形敷设”。4 p8 u6 b4 N( U8 M9 H& g

! S5 g! w3 i( W* p# M+ L平面敷设; I4 n# q2 `% G9 M9 C+ y

. J; i4 V2 x7 |7 o多根电缆敷设在一个平面上,通常相邻电缆的距离相等。$ H0 y9 B& N: h% ~
2 \8 b, N" ]' l9 X
电力电缆的(交叉)换位; s; C0 n! @3 x- ?$ `
# W9 {' {6 @' c$ V( E
敷设单芯电缆时,每隔大约相等线路长度,每根电缆依次交叉占据每一个几何位置。
5 `/ I* j! e5 N6 M9 M6 k0 H/ P) S4 ?) P* Q/ j
屏蔽导体的(交叉)换位  W$ _4 r! J- U, {+ n, H- e! |6 i
/ q- K$ u3 y  f$ G
沿没有换位的电力电缆单元段上敷设一根屏蔽导体时,在电缆敷设的对称面上,单元段一半长度的导体安置在一个位置上,而另一半长度的导体安置在其对 称位置上。0 z& D, D" k; {+ P0 [
4 Q+ d1 v: ], B4 y7 ~5 o
紧固互联的单芯电缆系统! p; q6 F4 F& ]2 ]" X

0 \3 S; a: \# m. M; J% C屏蔽在电气上互联并在线路两端接地,必要时可在中间位置接地。7 i, H7 c, W+ W; t' N9 u# S  m! x
9 _0 Y% F! `4 W! m; P5 y
屏蔽层的特殊互联
: r- E5 v7 g0 _) }. j' a2 l$ R$ w
使导体电流所感应的纵向屏蔽(层)电流减到最小的多根单芯电缆屏蔽层互联和接地方法。7 |1 G: y1 i1 Y3 r8 g4 t! k
$ S6 U% E# _- y( G, R- n
紧固互联
* C! `5 j- y: U$ {8 U( l% I' i/ C( `9 t' G3 y" K5 K. V
阻抗最小的屏蔽层间的互联。, C( `* z: r. m- L0 q# ?8 ]- X

9 |  A0 z% |$ p/ v单点互联. y5 P8 r8 u! ]! }+ ^0 z

3 W9 _5 H+ q' F/ a一个单元段上的三个电缆屏蔽层,仅在一点紧固互联并接地的特殊互联方式。
! R4 ^: Z. W$ b1 Q/ @. ?- w" X/ x/ g7 M* s9 V
交叉互联9 Y7 g4 D4 b1 c( T& w

8 Z1 t( H1 i3 Q& F相邻单元段的电缆屏蔽层交叉连接,使每一连续屏蔽回路依次包围三相导体的互联方式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打赏,支持一下
楼主热帖

相关帖子

帖文化:【文明发帖 和谐互动】 社区精神:【创新、交流、互助、共享】

该用户从未签到

尚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1-3 09:44: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口气看完了 真不容易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打赏,支持一下
帖文化:【文明发帖 和谐互动】 社区精神:【创新、交流、互助、共享】

该用户从未签到

尚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2-20 16:5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下,呵呵。。。。。。。。。。。。。。。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打赏,支持一下
帖文化:【文明发帖 和谐互动】 社区精神:【创新、交流、互助、共享】

该用户从未签到

尚未签到

发表于 2007-3-7 12:5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晕...看了真晕...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打赏,支持一下
帖文化:【文明发帖 和谐互动】 社区精神:【创新、交流、互助、共享】

该用户从未签到

尚未签到

发表于 2007-3-8 18:40: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收下了,我想这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有用的。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打赏,支持一下
帖文化:【文明发帖 和谐互动】 社区精神:【创新、交流、互助、共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招聘斑竹

小黑屋|手机版|APP下载(beta)|Archiver|电力研学网 ( 赣ICP备12000811号-1|赣公网安备36040302000210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4-29 11:27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