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 k6 w4 _. ^/ z3 X 上海电力学院是中央与上海市共建的、以上海市管理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校设杨浦平凉校区、南汇学海路校区和杨浦国顺东路三个校区,学校总占地面积近1,000亩,目前实际占地619亩,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近九千人。平凉校区位于上海市区东部的杨浦大桥畔,与浦东隔江相望,环境幽雅,交通便利。南汇校区所在的南汇科教园区已被正式列入上海市重点建设大学城和科教园区的“2+2+x”的发展规划,目前已建成一所功能齐备、设施齐全、环境幽雅的现代化大学校园。 ( C5 t& M) L5 Q$ w/ v4 w; O& f9 u2 ~2 I6 k: n/ d6 G
+ g; f: B$ K2 K9 S
) J% _4 J+ f2 x3 U9 Z; S f 学校沿革 . J2 {+ c$ K |% g. d7 R% U. ? 0 i4 o* L7 u$ a9 O$ U 上海电力学院创建于1951年,历经了上海电业学校、上海动力学校、上海电力学校、上海电力专科学校、上海电力学院的发展轨迹。1985年1月,经原教育部和水利电力部批准,成立上海电力学院,开始了本科层次的办学历程。李鹏同志为学校题写了校名。五十余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数万名各行业、尤其是电力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大量毕业生已成为我国电力工业和其他主干行业、大型集团公司、国家重点企业的技术骨干或领导干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校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各方面事业取得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管、文、理、经等门类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电力特色明显的应用型、开放式多科性大学。 7 i7 A4 p8 |* Y* N1 X- z6 x - C2 B$ d/ G0 P0 q 院系及专业设置! R. v* {. H+ G" m
: _+ \* h+ S7 Z4 d+ B+ d 学校设有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管理与人文学院、国际交流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含华东电力继教中心)共七个二级学院,以及数理系、外语系、体育部等三个直属系部 。3 p) p0 ^: p; s" S6 G
( o/ E; b, d3 r4 j' k 学校现有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信息与计算科学、英语等十九个本科专业,涉及工、管、文、理、经五大类别。学校还设有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电厂集控运行、工商管理(信息管理)、计算机科学与应用等多个高职专业。学校在热能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应用化学三个学科独立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 / L( |9 h4 ~ o- R 4 B3 V1 g7 l. h1 I l4 @ 学校的现代电力系统与电站自动化、电力清洁生产与节能、电力企业信息化与决策支持、电厂应用化学与环境保护四个学科为上海市重点学科,电力经济与管理学科为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学校设有电力与自动化工程、电工电子、能源与环境、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物理实验、现代教育技术、工程训练、电力经济与管理、高职学院实验中心共九大实验中心,有三十多个基础和专业实验室,十几个科研中心,另设一个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其中 “热力设备腐蚀与防护”实验室为部级重点实验室,与上海大学、外高桥发电厂等单位联合建设的电站自动化实验室为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学校图书馆藏书七十余万册。8 g( y/ b- V% M' y7 }* b5 h
3 Q8 I, T0 C; F6 r/ M 师资队伍: J; W' r, H2 B5 {# T
! J; p. d! {6 V7 p2 z! S
学校现有教职工960余人,专任教师599人,其中,正高职务50余人,副高职务140余人,具有硕士及其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为75%左右,博士比例达到20%左右,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为30%左右,其中数十人具有博士和硕士生导师资格。近年来,一批国内知名大学毕业及国外学成回归的博士、硕士陆续充实教师队伍,使教师的学历水平逐年提高。目前,学校已形成以博导、教授为核心,博士及年轻硕士为骨干的学科学术梯队。这支队伍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另外还聘请了包括数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几十名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作为学校的名誉教授或兼职教授。 4 @+ m) S& q4 [( F! W1 N . w/ k( ?. d& t1 d% E/ X 建设成果 b- C/ m3 @- K6 F$ K* e3 e& o
6 J$ A$ H' P4 \
学校的办学方针是“立足电力,面向社会”,办学理念是“务实致用,明理致远”,以“高质量、有特色”为目标,实行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办学,坚持面向电力生产和现代化经济建设第一线,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7 x! l3 H* r2 a# }; u! r* y9 Q4 U1 m/ r. Q/ _* U
学校的校训是“爱国、勤学、务实、奋进”,努力创建“刻苦、勤勉、求是、创新” 的优良学风。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以科研为先导,用科研促进教学水平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办学指导思想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坚持为电力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 J: f4 H: P( _) T- j/ q; y) s8 L L# P+ |
长期以来,学校在精神文明建设、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教学管理、后勤社会化、学生寝室社区化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分别荣获了华东电力集团公司和上海市教育系统的“双文明”单位称号,并被上海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和“花园单位”。1996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了国家教育部的本科教学评估,目前正以崭新的面貌积极迎接2006年教育部的新一轮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7 O2 y$ k G4 O, c; I9 T* @ U7 _" e3 ]* N; k
学校实行全面学分制、主辅修制和选课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成立了选课中心、勤工助学指导中心、心理咨询中心、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自律委员会、大学生社团、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等。 " q3 h- O: _& x. E3 k4 U 8 I3 ^; {- H$ w% l; k& Q% V% `! h( o1 N 科研水平 0 J F7 V2 A. |5 H' c" H+ y1 l, r& @; g$ x4 y, ~
在五十余年的办学过程中,学校已初步形成了研究特色日趋明显、学术水平不断提高、科研成果与时俱增的良好发展态势。学校紧密结合上海及全国电力行业发展需求,在发电新技术、清洁能源及节能环保技术、电网安全及自动测控、信息管理及现代服务等领域形成学科特色。学校拥有一支由顾问教授(院士)、博导、教授、博士等组成的学术水平高、研究能力强、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科研型教师队伍,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在国内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 F/ M7 O9 b2 l9 I
& i: e- X/ K, a0 n3 S 近年来,学校科研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科研总经费有较大幅度增长。2000年人均科研经费位居上海市高校第二位,2003年科研总经费为1500万元,2004年增至2590万元,2005年学校科研总经费达到3947.27万,其中纵向课题费逼近400万元。科研经费的构成得到了优化,项目的含金量明显提高。学校承担和参与了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重大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重点基础研究课题、上海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市启明星计划、曙光计划等一大批高水平纵向课题,以及国际合作项目和许多由企业委托的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和技术革新而进行科学研究的横向课题。学校在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也得到了蓬勃发展,许多成果在生产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多项科研成果荣获上海市、国家电力公司(原电力部)科技进步奖和产学研优秀工程项目,并拥有许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被国际三大权威检索机构SCI、EI和ISTP收录的科技论文数量连续攀升。9 p" A0 l/ g3 `$ V; t/ s
9 ]) g) j9 |( q7 [
毕业生就业% ^8 g! T/ k) g- D# h! F
' j! A' n) P; I3 {* D
就业是检验学校的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方案是否适合社会需要的主要指标。作为学校的“一把手工程”,就业工作始终得到校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9 a p; i* O! o
* {/ U0 v2 o2 {3 i2 M" z4 O4 I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下,学校确立了“就业主导、举校联动、巩固电力、拓展纵横、两形并重、确保五率”的就业方针。通过全程化的职业发展教育、个性化的职业咨询和规范化的就业服务,为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同时学校借助广泛的校友网络和多年来与各行业用人单位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通过举办各类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 l1 }! @4 l( ~' Y2 r9 t " o v( F) z! H$ Z3 }0 ~: C6 ^ 近几年来,在校党政的重视和关心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在上海市高校及电力系统高校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水平。 , N4 E+ Y4 U' G4 T) d. c8 _6 t$ u 9 U* E# K/ j% L6 I$ W8 A) V5 G 国际交流# ~$ C" S* \$ c! O. f5 w% j! t& L
% r/ l5 S; M* N( O* E+ l 目前我院与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建立了友好、互惠的交流关系,签署了校际交流、合作办学等实质性合作协议;同时,我院每年聘请长短期外国文教专家和科技专家来我院讲学及合作科研,聘请多名国外学者、专家为我院名誉教授;分期分批的接受法国、俄罗斯等国家学生到我院学习或实习;并且每年选派优秀的中青年教师赴各国访问考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学院还与英国赫特福德大学、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俄罗斯国立克麦罗沃大学合作,共同培养具有适应我国电力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国际化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3 @8 s5 U+ F" `) r+ W* d# W X 8 n9 w' T2 j4 I" \) w7 o: I 产学研合作1 t" U) k) i- d) f0 L/ l$ C, o
A, d d- g* R: b6 d4 ^7 N; R8 r 学校坚持“立足电力、面向社会”的办学方针,努力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企业参与办学,增强了办学的经济实力和活力,同时各电力企业如大型发电企业、供电公司等为我校学生生产实习、现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上海电力公司、上海电力股份公司、南通供电公司、嘉兴电厂、外高桥电厂等60多个外单位与学校签订了学生教学实习基地的协议。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以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不仅帮助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同时将工程应用中的先进技术及时引入课堂教学和教材,大大促进了学校的教育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学院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得到了中国产学研教育协会以及原国家电力公司、上海市教育主管部门的肯定,并被确定为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试点单位。1 M; Z: X# X0 l
8 l' b; w# p6 A, F1 o- h! F) o4 y 根据上海市委、市政府“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精神,学校在杨浦知识创新区的建设中加强区校合作,共建电力高科技创新基地,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 n. ?6 _4 @* |; a: w& s* U6 d# _% o' ~* p8 D$ A! z
在新的形势下,上海电力学院将紧紧抓住高等教育、电力行业和上海市快速发展的机遇,努力把学校办成深受社会欢迎的、高质量有特色的高等学校。: K8 Q* f: ]! A/ P; \. {9 [7 t0 V
1 \2 e1 C. S5 p$ c. G7 r: }
* ` S# \) Y) X
历史沿革% J- u# F0 _6 H* e1 Y7 _
: k/ a4 g- {: e( g* I
1951年10月15日,在近代中国第一个使用电力的城市上海诞生了上海电力学院的前身——上海电业学校,首批320名新生由上海市人民政府调配到位并正式开学上课,由此翻开了学校办学历史的第一页。8 V* q q" j; N1 }7 n& D, o
2 p. b7 O A4 T5 t4 z/ }- c* i
建校初期,校舍简陋,设备匮乏,环境艰苦,但第一代教职员工筚路篮缕,勤勉务实,培养出的毕业生成为新中国电力事业的中坚力量。在华东地区电力系统工作的首届优秀毕业生被人们尊称为“108将”。办学元老、华东著名的电力专家潘廉甫先生,曾作为当时号称远东第一大电厂的杨树浦发电厂的副厂长兼总工程师,在反动势力“二六”轰炸后远赴瑞士采购电厂设备,为上海尽快恢复电力生产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 {& Z! H$ l: y3 K4 ?& R2 [8 a4 q! K' `) c
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60年代中期,正值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和建设时期,学校积极顺应电力工业发展形势,将教学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经常组织师生奔赴电厂建设工地,摸爬滚打,昼夜奋战,积累了电力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宝贵经验。1952年l0月,学校更名为上海电力工业学校后,相继经历了燃料工业部上海动力学校、电力工业部上海动力学校、上海电力工业专科学校、半工半读上海电力专科学校的转换。1960年8月起,上海电力工业专科学校进入了以大专为主、兼有中专的办学层次。' c. A4 v c: S- V
D5 Q- y& A* m+ b/ Q5 |
“文革”期间,学校饱受磨难,正常教学难以为继。广大教职工克服困难,去电厂、下农村,以多种形式服务电力,学校在“文革”后期,又招收了电力技工班和“七·二一工人大学”学员班,培训了一大批包括农村电工在内的各类电力建设者。/ n& ^9 I( _) J- s& v; h5 j- F
, Q' H, ~/ h s7 ~" v6 D) D改革开放迎来了教育事业和电力事业发展的春天。1978年5月,教育部和水电部分别发文恢复学校大专办学,上海电力专科学校列入当年全国统一招生计划。1979年2月,水电部发文明确学校实行水电部和上海市双重领导、以部为主的领导体制。 ' h7 t4 a8 b! N' @ 1 A! a' n) X" z8 i1985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进入本科办学层次,更名为上海电力学院,1986年12月,李鹏同志题写了校名。经过10多年的努力,学校于1996年顺利地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本科办学合格性评估。2000年起,根据国务院关于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精神,学校实行属地化,划归上海市管理。经过本科办学20年的努力,学校于2006年初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由此迈上一个新台阶。 . C# m: H; z: m8 C+ H! u 4 g8 a9 Z0 q" {; q7 F2 @: X 上海电力学院经过55年的建设,已经成为以工为主,兼有理、文、管、经等学科,主干学科电力特色明显的高等学校,系我国目前独立建制的三所电力高校之一,也是华东地区唯一的电力本科高校。学校地处我国经济文化十分发达的上海市,设有两大主要校区,其中,杨浦平凉路校区位于上海市东部浦江之滨,毗邻杨浦大桥,已被纳入杨浦知识创新区体系;南汇学海路校区位于南汇科教园区内。学校总占地面积近1000亩。 . J5 I* j% \) }3 y$ Q# i8 @$ ]. @# }0 ^" A# u7 W
学校现设有能源与环境工程、电力与自动化工程、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管理与人文、国际交流、高等职业技术和成人教育等7个二级学院和数理系、外语系、体育部等3个直属系部。学校拥有热能与动力工程等19个本科专业,热能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应用化学等3个硕士点,拥有9大实验中心、35个实验室和12个研究室,其中,“热力设备腐蚀与防护”和“电站自动化技术”2个实验室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学校有4个上海市重点学科,1个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 - x+ s* m) x2 ?7 O & h: S" ?5 M E) i; K/ u 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五大体系:一是以电力产业链为主线、辐射地方经济建设的专业体系;二是以理论、实践、外语、计算机、素质拓展教育教学五条线四年不间断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三是以学分制为基础平台的两级教学管理体系;四是以过程监控和教学评价为核心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五是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育人体系。 . C+ T& u& |7 e9 s( H$ Z3 a& ^$ ~4 U8 m9 C
学校的科研实力不断增强,科研水平不断提高,近五年先后参与或承担了国家“863”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发改委科研基金、国家航天基金、上海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市重点基础研究项目等高水平纵向课题48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项。2005年,学校的科研经费接近4000万元,有3项科研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发表论文近420篇,其中核心期刊180多篇,获省(市)部级科技进步6项。 / k" t( Z# L- w3 W6 Z; `) r, M0 I, t4 q) `- w9 |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960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195人;专任教师599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69人;具有硕士及其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为75.76%,博士比例达到19.13%,远高于全国同层次院校水平。学校还从国内外聘请5名院士、50多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或兼职教授,已形成良好的学科梯队。师资队伍中有63人次荣获省市级以上荣誉及奖励,包括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高校教学名师奖等;有23人次纳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计划、上海市曙光计划等人才培养计划,有44人被列入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选。7 a# T, F! G5 K! P( t) }) s
1 y" |; U" T, _ e
学校图书馆总占地面积9500平方米,藏书总量为76.5万册,另有电子图书34.4万册。3 Z5 `& Z8 L N! U
9 t* o( a0 y2 v
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生源来自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现共有本专科学生近10000人。2004届和2005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达到了93.9%、97.5%。 ( g6 U6 `) B2 r0 p6 v9 y 0 u4 j/ ^1 @' `! o2 o 学校被誉为“电力工程师的摇篮”,55年来为国家培养了3万余名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其中不少成长为电力系统重要岗位的领导干部,包括华东电业管理局局长、华东电力集团副总经理、国家电网公司农电部主任、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华东分公司总经理、安徽省电力公司总经理、山西省电力公司总经理、上海电力公司副总经理、江苏省电力公司总工程师等,还涌现出了一批全国和省部级劳动模范和先进典型。广大校友立足电力,深入基层,服务社会,为国家建功立业,为母校争光添彩。" @1 G ^ w' [: O5 y' K8 m- X
- ~- O6 V4 q4 C+ I9 V+ m7 S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事业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学校社会声誉日隆,连续两届被授予上海市文明单位,并获得上海市花园单位的称号。学校数十次获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电力报》、《解放日报》、《文汇报》、《劳动报》、《青年报》、《上海科技报》等媒体的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4 r5 i0 f4 p8 V$ a- \' m$ }
1 t- R. {7 L* A
任重道远,心雄志坚。遵循“务实致用、明理致远”的办学理念,上海电力学院正朝着我国电力领域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的重要基地、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电力科技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 H" M, ]+ ]% Q
/ f' F4 O6 a$ N
. s4 F9 d* [) w C. L + u& K/ W; k0 u' b, W8 G学校发展基本历程+ P% M8 F3 _) }3 f% g# r; D
6 m$ W' C+ V9 p: F" m1 U, \/ f& e $ r8 G. T$ a$ {4 g: D+ W8 i
( f* d3 V* P( {5 S
五十余载不懈奋斗,五十多年风雨历程 $ D+ V3 J! S9 n: C
: x1 z7 l/ v! Z( V0 ^" E; x 上海电力学院创建于1951年10月,系中央与上海市共建的、以上海市管理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五十多年来,主要经历了上海电业学校、上海动力学校、上海电力学校、上海电力专科学校、上海电力学院几个发展期。 ; ]; F2 [% W5 D# X- H8 a 1 ]/ s/ Z* L) S2 C$ [' R, Z, V+ b上海电业学校的创建(1951.10—1952.11) 1 r" o" L1 z3 ^1 L; j/ z % I; ?. X h) I7 q7 V3 @& o 1951年初,中央燃料工业部根据全国电力工业会议“适应电业发展,培养电业干部”的精神,指示上海电力公司筹建上海电业学校。7月9日,上海电力公司召开上海电业学校第一次筹备会议,成立了校务委员会。8月25日,上海市政府决定将上海市政建设干部训练班和上海中学工科班等职校共320名学生调到电业学校,租用上海扬子江饭店(现为申江饭店)作为临时集中校舍。上海电力公司选派了20多名干部、教员和工作人员到校工作,由蔡敦基临时负责,同时选定隆昌路371号作为校址。9月16日,全部师生从扬子江饭店迁入到隆昌路新校舍。10月初,上海电力公司任命李汉杰兼任上海电业学校校长。10月15日,学生分机电、机械两个专业,六个班正式开学上课。 ! }4 p: D* J# [' F * u* X0 _/ d3 L# }上海电力工业学校(1952.11—1953.11) ) x/ x2 ?7 w) n
p' L; ?% T9 g m* F
1952年6月7日,华东工业部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决定由上海电业学校负责筹建一所中等电力技术学校。7月25日,学校正式建立了筹备处。 9月13日,华东区高校院系调整委员会决定,停办上海市立工业专科学校,将该校平凉路2103号校舍和眉州路家属宿舍由上海电业学校接管,作为开办上海电力中等技术学校之用。9月15日,上海电业学校以上海电力中等技术学校的名义招生,规定招生对象为上海电业职工子弟,在职的市政工人等,10月9日,华东工业部决定学校隶属该部领导,校名定为上海电力工业学校。 10月15日,学校召开教职员工大会,阐明办学指导思想和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修业年限(三年)以及教学计划等方面的问题。11月3日,786名学生按文化程度编班正式上课。当时共有教职工90名,其中教师49名。 9 r. ~7 s$ T1 g1 e4 n ?; q: D
燃料工业部上海动力学校(1953.11—1959.8) , ]# X, d+ E+ e D k: K 电力学校的中专教育,在教学上基本是照抄苏联的中专模式,学生业余负担过重,体质下降。1955年春,决定停止实行“六节一贯”制的苏联模式。1957年秋,根据电力工业部通知,学校将三年制学制改为四年制。1958年,我校积极贯彻党的“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走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的道路,开始脱离苏联模式,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中等技术学校的教育方式。1959年8月,易名为水利电力部上海电力学校. " [7 i' X: `: ^& b2 Y' g; {. J
3 _6 ]5 n6 {6 [, Q! `1 r6 t
上海电力工业专科学校(1960.8—1985.1) ; q) V( z! j4 a4 u) F - s. h" _! m- S* {8 k 1960年5月,为了拓展办学规模,华东电管局创办的上海业余动力学院并入电力学校。7月,华东电管局创办的半工半读的上海电力工业专科学校并入该校。两校合并后,学校更名为上海电力工业专科学校,1962年9月,国家水利总局所属上海水电学校停办,所有房产、设备、财务、教职工及134名学生并入电力学校。从此,电力学校进入了大专和中专兼容的新阶段,学制为三年。1964年秋学校招收77名高中毕业生,缩短学制为两年半,作为培养中专生的试点。1965年秋,根据水电部指示,学校终止了招收中专生,校名又改为半工半读上海电力专科学校。设五个专业,学制四年。1966年夏季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学校停课、停止招生。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学校事业迈出新的步伐,进入了复办、振兴和发展的新阶段。1978年5月,教育部和水电部分别发文恢复学校为上海电力专科学校,同时还将学校列入全国统一招生计划。9月,在江苏、安徽、浙江和上海市招招收新生330名,共分八个班级,四个专业,学制三年。1979年2月1日,水电部发文明确电力学校实行水电部和上海市双重领导以部为主的领导体制。 * r5 w2 k8 z/ S/ z0 m. p- `; W5 G V, R2 m0 b5 n
上海电力学院(1985.1-- ) 1 u. g7 u# h7 c7 M6 t6 I, B v9 C! q( a+ [. N1 x
随着电力事业的发展,在水利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关心下,1985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上海电力学院。设置十二个本科专业,修业年限四年。学校实行水电部和上海市双重领导,以水电部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1986年12月12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教育委员会主任的李鹏为学院题写“上海电力学院”校名。1989年3月,学院首批三个专业被国家教委列为学士学位授予点,到1994年底,学院已有八个本科专业为学士学位点。1994年,电力部决定对部属高校体制进行改革,决定自1995年1月1日起,上海电力学院进入华东电力集团。由电力集团参与管理,实行部、电力集团共同领导,以电力集团为主的管理体制。1995年12月5日,华东电力集团、上海市教卫党委任命陈大森同志为院长,张一尘同志为副院长。1996年10月16日,根据电力部的有关要求,经华东电力集团筹备,上海电力学院董事会正式成立。1996年11月11日,我院以优良的成绩顺利通过国家教委的评估。1998年3月2日,我院通过华东电力集团公司 “双文明”建设的考评和验收。2000年,根据国务院关于高校管理体制改革调整的精神,我院实行属地化管理。 2003年,我院被上海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2004年6月1日,上海市科教党委任命曹家麟为院长,石奇光、万峰、姚秀平、张浩为副院长。* F' Y8 B0 R0 d. q" H# _4 P
* |2 J5 E" p# p1 X3 ~7 s . @0 w0 V% {( q* r 目前,学校占地面积540余亩(含国顺路、南汇校区)。学校2004年11月实施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在原有10系3院1部的基础上经过整合归并,现设有: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管理与人文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6个二级学院,以及数理系、外语系、体育部等3个直属系部。学校现有35个基础和专业实验室,12个研究室,馆藏图书50余万册,图书馆已实现现代化书目检索管理系统。我校是国家正式确定的25个产学研教育试点单位之一。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几年居上海高校前列。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管、文、理、经等各门类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电力特色明显的应用型、开放式的多科性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