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 x, A3 G; J: u- T 一、成功的创新者决不会为失败前景而担忧。 / P! Q, u* \6 n" p* p0 V$ `! m, X6 \0 k: C" j/ E% b3 n
2006年获奖者、太阳微系统公司的工程师布赖恩-坎特瑞尔说:“有些曾有成功创新经历的人,总是说自己并不惧怕继续获成功,但他们很可能是在撒谎。其实,人们面对的挑战不是失败的恐惧,而是如何让它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 ) c5 `; I: {# ?. B( M: V ; S$ Q# m% U( t% B7 r: z& f 二、许多创新成功者对失败心怀感激,而这点更为重要。 % Q+ u- U8 A$ q) e! u/ r6 z5 }- S' b1 F# C) g |, Z
2005年的获奖者、星马克公司首席技术官员耶尔-马居尔认为,如果你在技术开发中没有过失败的经历,那只能说明,你其实还没有将这一技术推至极致。其实,即使一项技术失败了,你仍可以将它收藏起来用于其他目的。 . t- _( M T8 J7 R! h: t1 H 3 S9 o6 X! h( q2 n 三、创新者普遍认为,“困难和问题是创新的限制性资源”。 " G7 n/ o" g+ t " }1 o' E* b$ m 2006年获奖者、哈佛大学神经生物学家爱德华-波伊登表示:“如果我们真正认真地对待什么是意识或如何存储记忆等问题,那么会发现,其实我们并不清楚应如何去接触此类问题。”实际上,正是为了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波伊登利用遗传工程技术,成功地开发出了精确且可靠的神经开关系统,科学家可以利用他的成果研究大脑如何工作,为帕金森并失明和抑郁症提供了治疗途径。 . V: ^7 w! n8 }% s* t* m. h1 k, \% R2 E& _4 a; S7 M
四、创新者要从完全不同的学科中获得灵感。 1 V+ g% V9 O$ g2 v
& o1 x+ x( D% F2 m4 p6 ~ 波伊登就是将其早期在计算机科学和电子工程领域的工作汇集起来,然后应用于人类神经生物学而取得成功的。他说,人的大脑本身就是“一台高级计算机”。 , i, X7 T; d& l 1 W- R, L0 o) w4 J5 h 五、一个机构如果能允许第三方用其产品进行实验,那么就会出现欣欣向荣的创新局面。 ! O6 ]; y" D# G( g3 D7 C8 W5 L$ y; n1 B! g' L. O9 N. B$ o5 u
然而,令人感到惊奇的是,硕果累累的开放社会并不为某些商业技术人员所接受。谷歌公司研究人员、2006年获奖者保罗?拉德马切尔说:“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几项技术是公开的。” : a9 A3 z J: K5 V( i% a; r" W1 H$ S
六、脆弱是创新的大敌,因此创新系统必须能够广泛应用且不易损坏。 : E3 C4 G! M; S u |+ b2 S' g( d/ x6 Q' P$ k* _" x' a
加州大学研究人员、2006年获奖者赵奔(音译)表示,人们关心的是系统的适应性和长时间运行的能力。 7 t! L) Q8 @- v; S6 L/ u! W * ^5 O5 F+ Q! c1 b 七、真正的创新者提供给人们的正是他们所需要的,创新的目的在于为面临难题的人们提供解决方法。 - l( O1 o" N l7 M- b
- I1 ~1 F+ a/ D/ Y 八、创新者有时也会因人们常常忽视需求而感到不知所措。 r, T' X6 f b( u3 V) r ' v* k- p8 l$ g6 i/ {8 d “创新者必须解决人们实际遇到的问题,”蒂尔?阿思的创立人、2006年获奖者约书亚?沙切特说:“但是,在很多时候,人们并非总是知道他们面前的问题。” & S2 W$ Z! H4 S) w3 F" t 4 _: Z/ f& O7 i: d$ i 九、成功的创新者并不会被经济学家的“网络外部性”束缚住手脚。“网络外部性”是指一个系统如传真机对首个用户并没有什么用处,在更多的用户使用后其价值才不断体现出来。沙切特认为:“理想化地讲,你开发的系统对首个用户就应该是有用的。” 8 [1 |5 l! }3 g3 T$ A
% h) a( s0 c7 S 十、许多创新者之所以能成为技术人才,是因为他们期望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 v( y, G2 h6 ^4 u4 t' }0 ^
/ K6 e9 g: K+ G$ R Q: o6 Q
哈佛-麻省卫生科学与技术部的助理教授西拉蒂特亚-森古普塔,因开发出医治癌症患者的纳米级药物输送工具而获得2005年的青年创新奖,他表示:“人们可以从事十分尖端的研究,但是最终它应该有利于人类。” 7 J: Q, z: e, l8 P: i
m. A, ]5 C- y+ u 我国正在大力提倡自主创新,希望庞丁总结出来的创新者的十种思维方式,能对从事创新事业的青年有志者有所启发,同时让更多的人了解创新,投身创新。 (毛黎) Z! v' v% |2 f( C% d 转自《新华网》-%-20997-%--%-17517-%--%-18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