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文献
标题: |
农网负荷预测软件的开发 |
作者: |
王维东 |
所属专业方向: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摘要: |
摘 要
在电力系统规划和运行管理中,农村电力负荷预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提高农网电力负荷预测水平,有利于计划农村用电管理,有利于合理的安排农网运行方式和机组检修计划,有利于提高电力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通过对河北农村电网、电网负荷资料的大量调研,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总结了农村电网的现状,农网负荷的种类及其特性,指出农村电网的优缺点以及在进行实际负荷预测的重要性。同时根据多年来在负荷预测方面的研究成果,对国内外文献中的预测方法进行了归类研究和筛选,总结出了两种针对不同预测目的的具有较好预测效果的预测方法:时间序列预测和灰色预测,建立了数学模型,为软件系统的开发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并结合农村负荷的现状设计出适合农村电力负荷预测的新软件。 |
关键字: |
农村电网,负荷预测,用电量,预测模型 |
来源: |
原创 |
马上加入,结交更多好友,共享更多资料,让你轻松玩转电力研学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加入
×
目 录$ z- [2 |9 @7 Q3 l$ r) [; ]# \
中文摘要8 A" \3 f$ J6 E* \+ h& t4 q& o
英文摘要
: G3 q0 z p" i( y1 i" v第一章 引 言 4
: F* t! F0 n4 p0 _/ `& k% W第二章 农网负荷预测 5
7 Z9 _% x. D$ }8 L1 j" d& E* y0 W2.1 负荷预测概述 5
% |& r" R( V' o5 Q) h7 r2.1.1 负荷预测概念 57 n4 t. l6 _5 k% j! t* o" x
2.1.2 负荷预测目的 5
3 l- \% }8 O& m/ b, F2.1.3 负荷预测特点 5
1 V: x8 y" O3 g9 a, L' F4 b0 W7 G9 g2.1.4 负荷预测基本模型 6
/ Q0 k2 f f) ]# ^' N" c2.1.5 负荷预测基本流程 6
, S' l2 n1 d a3 D& @0 m2.2 农网负荷概述 8
2 b0 r8 u2 Z4 P- ^ }2.2.1 农村电网特点 8
% J/ @& ]) j. j) _2.2.2 农网结构现状 9
+ y6 o: V+ S5 {3 R8 b/ u: H& M3 {2.2.3 农电负荷现状、分类及特点 9( r, Q% y9 \+ n0 Z+ {6 B# J! a
2.2.4 农网负荷预测研究意义 10
6 X) _$ Q8 `& h第三章 农网负荷预测方法研究 10% _" L* ~8 e3 S# E" m- Y, F
3.1 回归分析法 10+ t$ ~$ |' \! ]+ Q1 G: n! d, A
3.1.1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11, j7 W! h( d/ C/ L9 K
3.1.1.1 模型未知参数的估计 11
9 p" ^" {8 p/ o% u( y3.1.1.2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检验 13
$ Q. i) a8 u* {( Z# A6 G+ Z6 C3.1.1.3 相关系数检验 13
& `' h2 {; ~, T; Z, r3.1.2 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 152 s% _5 ^' S* d* I
3.1.2.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15+ r3 m3 e6 G- m. b, u
3.1.2.2 未知参数的估计 15( X+ T2 v3 [+ l# r. O0 c
3.1.2.3 多元回归假设检验 16
6 w2 O0 V. P# U1 g" i% e3.2 灰色预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171 M$ ]3 ^: T+ L7 m6 q/ P
3.2.1 灰色预测技术的基本思想 17
0 s5 A9 M% u" \, X3.2.2 灰色系统建模 18
: G' {4 }! C0 @! D/ }) l! w3.3 时间序列预测 19& o* o3 ]0 E! w) V4 T( x/ G
3.3.1 概述 19
# |( Z* U% d1 C8 _! t3.3.2 时间序列特征 19
) s" \/ Q9 M9 V; T/ l3.3.3 时间序列预测方法 20$ _( s, y, E& G" b& a/ g
3.3.4 时间回归模型 21! R/ H. @3 C. c# G6 \, K
第四章 农网负荷预测系统的软件实现 23
3 b" q& n, _( a$ w8 k ^1 }4.1 预测软件特点及功能 24
/ H( T2 m; S3 y4.2 软件设计思想与原则 248 i. u3 M( e' ?1 Z$ ~ _2 m
4.3 程序设计流程图 24
) J% b O9 |) b& U' q ^4.4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26" O& L: L3 _4 U, R3 S7 `5 J
第五章 结束语 30
/ J- g+ f, Q! P6 @! W3 c1 Z附 件 31
) a Z1 X4 Q6 E7 u! Q: G$ R参考文献 47/ O, A" g, u5 A; r
致 谢 4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