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4-10 14: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137.5机组锅炉运行规程
: R8 O- s$ ]1 SQG/XZC-02.3002-20020 \. `' l0 J0 s6 R, i8 g( S) l
1 范围本规程是137.5MW机组锅炉及主要辅助设备的启动、运行、维护、事故分析与处理、锅炉试验等技术规定,适用于徐州发电厂#1~4机组锅炉。2 引用标准SD 118-84 125MW机组锅炉运行规程DL 612-1996 电力工业锅炉压力容器监察规程DL 5011-92 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锅炉机组篇)DL/T610-1996 200MW级锅炉运行导则GB10184-88 电站锅炉性能试验规程(82)水电技字第24号 发电厂厂用电动机运行规程(80)水电技字第26号 电力工业技术管理法规(试行)电安生[1994]227号 安全工作规程(热力和机械部分)3 锅炉设备特性和规范本锅炉是与 137.5MW汽轮发电机组配套的超高压、一次中间再热、自然循环锅炉。3.1 锅炉简况3.1.1 锅炉铭牌 ' @5 h% i i3 ?. D
本厂编号 #1炉 #2炉 #3炉 #4炉
1 ^; H, t2 ~+ j+ N7 f( n0 P9 N锅炉型号 SG50410—M型 - [* R% K! o- B% j/ Q
制造厂家 上海锅炉厂
. } d: k1 b: A+ w2 H厂家编号 400—23 400—24 400—33 400—34
% y& I' h+ _) y9 \ O& D8 H额定蒸发量 400t/h / Q5 @( T% b. k. u7 n
安装日期 1977年4月 1977年12月 1978年12月 1979年4月 $ A: C; |/ [( a3 y( Y; I' {
投产日期 1977年12月31日 1978年12月18日 1979年7月25日 1979年12月15日 ; N2 U5 W+ K0 t; O
增容改造 2000.11 2001.12 2001.4 1999.9
/ p) F! D6 I' s7 U/ ]2 G备注 控制系统为GKS-9000分散控制系统
' d0 w! G2 c( K0 h) \3.1.2 锅炉型式: SG50410-M型、单汽包、自然循环、具有中间再热、悬吊式、露天锅炉。3.1.3 汽包及内部装置: 汽包内正常水位为汽包中心线下150㎜处(即零水位),汽包内部的汽水分离主要采用两次分离。一次分离元件为旋风子,共46只;二次分离元件为均汽孔板,布置在顶部。饱和蒸汽的穿孔速度为1.33m/s。汽包内还装有给水清洗装置,以50%的给水作为清洗水。3.1.4 炉膛炉膛深8357㎜,宽9600㎜,四周用Φ60×6的鳍片管焊成膜式水冷壁,整个水冷壁分成14个循环回路,前后墙各4个,两侧墙各3个,后墙折焰角由水冷壁构成。3.1.5 喷燃器本锅炉为负压燃烧,燃烧器一次风喷嘴出口形状为矩形,出口截面已固定。3.1.6 过热器3.1.6.1 采用辐射、对流式过热器。蒸汽流程为:汽包→炉顶棚过热器→后墙包覆过热器→两侧墙包覆过热器→前屏过热器→一级喷水减温器→后屏过热器→二级喷水减温器→对流过热器→集汽联箱,然后分两侧引出。3.1.6.2 炉膛上部前面布置有前屏过热器8片,为全辐射过热器,炉膛上部中间布置有后屏过热器14片,在后屏过热器的进出口分别布置有Ⅰ、Ⅱ级喷水减温器,Ⅰ级减温是保护后屏过热器防止管壁超温,Ⅱ级减温是保证主蒸汽出口温度符合要求。3.1.6.3 在折焰角上方布置对流过热器。3.1.7 再热器3.1.7.1 再热器布置在进口烟温为747℃的尾部烟井中,蛇形管作垂直于锅炉前墙的纵向逆流,顺列布置,分上、下二组。3.1.7.2 整个再热器的重量通过省煤器出口联箱上的悬吊管吊在炉顶上,在再热器进汽管上设有事故喷水装置,但不是再热汽温调温的主要手段,而是在采取其它调节措施之后作为辅助细调节和在有超温危险的情况下应急使用。3.1.8 省煤器省煤器为非沸腾式,出口水温为293℃,布置在尾部烟井中,蛇形管作垂直于锅炉前墙的纵向、错列、逆流布置。3.1.9 空气预热器3.1.9.1 本锅炉采用二台回转式空气预热器,#1、2炉预热器转子直径为6300㎜,#3、4炉空气预热器转子直径为6200㎜,传热元件为波形板,二台空气预热器沿锅炉宽度方向并列布置,中心距为8500㎜。#2、3、4炉前置热管空气预热器3.1.9.2 密封装置采用可调结构,在运行中调整间隙,减少漏风率。3.1.10 钢架本锅炉的钢架与厂房分开,成为单独的悬吊结构,除空气预热器和除渣设备外,其余各部组件均悬吊在炉顶钢架上。全部重量由四根大梁承受。3.1.11 炉墙本锅炉采用轻型敷管式炉墙,由于炉膛采用膜式水冷壁,密封性较好。因此,炉墙只需敷设一层绝热材料,炉顶过热器和尾部过热器是光管密排,采用管式炉墙,省煤器部分采用柜架式炉墙。3.1.12 除尘及除灰设备3.1.12.1 锅炉采用文丘利水膜除尘。3.1.12.2 本炉采用固态排渣,粗破碎。3.2 设计规范3.2.1 主要设计参数:
% D+ { P" U5 _4 `8 \$ M序号 项 目 单位 设计数据 备注 . Z* V" o4 C$ H; u% _" c
1 额定蒸发量 t/h 400 $ v0 T3 h1 t7 V
2 再热蒸汽量 t/h 330
+ q, L" D+ g, |" W) W3 汽包工作压力(表压) MPa 15.2 1 A/ _3 s: G# L3 C! |% `
4 过热器出口蒸汽压力(表压) MPa 13.72 ; y- I% x: y: Y
5 过热器出口蒸汽温度 ℃ 545 3 Q1 }7 N3 d9 d6 v6 n/ n
6 再热器入口蒸汽压力(表压) MPa 2.5
* b2 {7 v/ I1 F2 r; A) }( C7 再热器出口蒸汽压力(表压) MPa 2.35 # b; e0 }, Q3 @$ a( Y2 G
8 再热器入口蒸汽温度 ℃ 335 , G! F- Z: B# t$ @
9 再热器出口蒸汽温度 ℃ 545(原555) 8 b9 c" O+ [$ O4 G+ i. G, c" P
10 给水温度 ℃ 235
5 P. A: P* R& f8 R0 L7 h11 冷风温度 ℃ 20 , @2 |; m% ^' _4 [- z9 V
12 热风温度 ℃ 280
, t# W$ h# e& T12 排烟温度 ℃ 120 7 ^) M6 ?- K1 I2 Z2 y! r
13 锅炉效率 % 92.34
7 h4 Y+ X( h3 r. e14 过热器系统压降 MPa 0.99 5 a6 x5 G, A5 U/ p
15 烟气阻力 kPa 2.03 ; f, L5 n/ a7 w
16 空气阻力 kPa 2.94 * C* g7 f! q. `7 I
17 锅炉水压试验时水容积 m3 150
$ K% N+ C( Z% I$ a% K0 q9 O: j% X# \3.2.2 主要承压部件及受热面3.2.2.1 汽包内径及壁厚 1600×80㎜长度 全长/筒身13730/11929㎜中心线标高 40200㎜汽包水位计零位 汽包中心线下150㎜旋风子 46只(前24只、后22只)工作水容积 ~10 m3设计温度 350℃3.2.2.2 水冷壁型式 膜式水冷壁受热面积 1369.8 ㎡管数 前后墙2×120根(后墙分叉管44根) 两侧墙2×98根外径及壁厚 Φ60×6 ㎜材质 20G3.2.2.3 过热器型式 辐射、对流式总受热面积 2393.5 ㎡ 3.2.2.4 再热器 2 P+ A2 {4 n; j0 p. h
名称 低温段 中温段 高温段 进口管 出口管 * V" p1 {. w& b2 J7 n
外径及壁厚㎜ 42×3.5 42×3.5 42×3.5 406.4×10 457.2×17.5
# d; u0 [4 u$ G, Z# }钢材 20G 12Cr1MoV 垂直段T-7 水平蛇形管T91 St45.8 10CrMo910 1 P) [5 F, H1 x+ w- a0 a$ D
管数:排×根 104×5 104×5 104×5 2 根 2 根 3 ^% d n% a' ~5 {+ u; O$ Z
进口温度 335℃
! B8 Z' b$ G/ e3 {) d4 E出口温度 545℃
' j2 k/ F# x. W: m( h" [# f+ ]8 R计算壁温 633℃ 4 v) p% ~% G8 {, p
允许壁温 580℃
0 E8 U. N9 y" k+ w5 z% q总受热面积㎡ 4160 # z( ?5 y* I: ^* F
型 式 水平式 + ^9 x. ^! }( p! C/ s% F" k
3.2.2.5 过热器 6 C D/ p$ X) K9 w9 I
名 称 顶棚及后包覆过热器 前屏过热器 后屏过热器 对流过热器 " p" }* ^6 }' t+ V
受热面(㎡) 258.6 292.8 计算受热面积684.6 793.1 1049 $ g: Z. e5 S& P, n) A+ L; V( d
管(屏)数 两侧2×133根顶棚211根 8屏21根屏高×宽1000×1830㎜ 14屏13根屏高×宽9500×2480㎜ 104排3根/排
$ i& O2 I- r. F, d% v m7 ^4 i外径及壁厚 Φ38×4 Φ38×4 Φ38×5 Φ38×5
9 s& |- `) s" { X7 z钢材 20G 12Cr1MoV短管路∏11 12Cr1MoV短管路∏11 T91穿墙管:钢研102
6 B1 i, ^6 r) m4 [进口汽温℃ 344 348 385 473 ' p! e3 K; v F3 C1 u
出口汽温℃ 348 386 474 545 5 _/ Z0 k+ p6 [
计算管壁温 528℃ 594℃ ' Z g+ d1 J! i- j# {
允许管壁温 520℃ 570℃
, n+ M" Q, e3 z/ N2 \% @! D8 Q3.2.2.6 省煤器型式 非沸腾式总受热面积 5244.2㎡(包括鳍片)有效受热面积 5012.2 ㎡管排数 由原来的光管改为直鳍片管,管排由207排减少到155排,低温段加高200㎜,每片增2个弯头(鳍片)。外径及壁厚 Φ32×4㎜(悬吊管Φ42×5㎜)钢材 20G进/出口水温 235/293℃3.2.2.7 空气预热器型式 回转式(受热面转动)受热面积 21100 ㎡/台台数 2台转子直径 #1、2炉6300㎜#3、4炉6200㎜受热面高度 #1、2炉/#3、4炉 2.09/1.9m进/出口风温 20/280℃转速 2.03转/分3.2.2.8 减温器(1) 过热器减温器型式 混合式数量 Ⅰ级2个、Ⅱ级2个减温水源 取自汽机高加前安装位置 Ⅰ级布置在后屏进口Ⅱ级布置在后屏出口(2) 再热器减温器型式 混合式数量 2个减温水源 给水泵抽头减温水压 调速泵7.8MPa安装位置 再热器进口母管3.2.2.9 管道系统 $ D- O( C3 ~7 S4 Z
名 称 管(根)数 外径及壁厚(㎜) 钢 材 2 @+ P, Q: x( D; e O& a! w
主蒸汽管道 2 Φ273×45 10CrMo910 # w( B6 r5 E$ `6 n; _- ?9 x2 V5 Y
再热蒸汽管道 进口 2出口 2 出口Φ406.4×10进口Φ457.2×17.5 进口St45.8出口10CrMo910
& e2 f) |( J- Q. R给水管道 主给水 1 Φ323×3020G + f h! ^! d1 k& g0 D9 R; G
旁 路 1 Φ133×12.510CrMo910 ' p( c6 [$ d0 p9 T
下降管 4 Φ419×36 20G , r, K- }6 A0 w
3.2.3 燃烧设备3.2.3.1 炉膛容积 1871m3宽度 9600㎜深度 8357㎜高度 31951㎜3.2.3.2 喷燃器型式 直流式布置型式 炉膛四角,共三层每层4只
& W# ^0 M, x* k; b其中:上层为普通直流煤粉燃烧器;中层为煤粉浓缩预热燃烧器;下层为煤粉直接点火燃烧器;#1炉均为带旋转导叶的可摆动式燃烧器4 O& p9 k. Q, I
数量 12只几何切圆 #1、2炉全对冲布置#3、4炉Φ600㎜3.2.3.3 燃油器主油嘴型式 机械压力雾化布置位置 二次风喷口内 7 D$ E+ N! [' o L" @4 q; z
其中:#2、#3炉在下二次风喷口内; 3 E, x( X, d$ H3 A8 O, J9 c# ]. z! R
#1、#4炉在中下、下层二次喷口内
0 \1 B$ I' h; c( H) X数量 #2、#3炉:4只 3 a, Y1 {- ^5 K1 Q0 |9 M3 x" T
#1、#4炉:4只
/ y* \; V+ e$ _5 c出力 0.8t/h只设计全投出力 30%额定负荷点火型式 高能点火注:#1炉增装油枪蒸汽吹扫系统;#3炉增装油枪压缩空气吹扫系统3.2.3.4 煤粉直接点火燃烧器油嘴型式 机械压力雾化布置位置 下层一次风喷嘴内数量 4只出力 0.3t/h只点火型式 电弧花点火注:#1炉已拆除,仅保留四只小油枪安装在下层一次风喷口上部周界风内3.2.3.5 原煤仓数量 2只容积 218 m3下煤管 双曲线型(13 m3)3.2.3.6 煤粉仓数量 1只容积 277 m3内壁结构 钢筋混凝土(倾斜59°)3.2.3.7 粗粉分离器型式 HW4000-00Ⅱ型轴向分离数量 2只直径 4000㎜3.2.3.8 细粉分离器型式 防爆离心式数量 2只直径 3000㎜3.2.3.9 烟囱数量 2座(两台炉合用一座)尺寸 高180000㎜、出口直径5500㎜3.2.4 扩容器3.2.4.1 连排Ⅰ级扩容器型号 PL-5.5Φ1500㎜工作压力 0.687MPa工作温度 300℃容积 5.5 m33.2.4.2 连排Ⅱ级扩容器型号 I.O-1工作压力 0.18MPa工作温度 250℃容积 1 m33.2.4.3 定排扩容器工作压力 0.147MPa工作温度 110℃容积 7.5m33.2.5 送风机液偶器型号 YOTC-800输入功率 550kW输入转速 985r/min调速范围 0.25~0.97额定滑差 ≤3%总效率 96%3.2.6 吸风机液力偶合器型号 YOTC-1000输入功率 700kW输入转速 740r/min调速范围 0.3~0.97额定滑差 ≤3%总效率 96%3.2.7 安全门 * Y! u3 L$ k% t/ E
项目名称 型式 安装位置 数量 口径 每只排汽量t/h 备 注 2 f+ ^2 | @1 j
汽 包 蝶簧式 过热器出口集汽箱 2只 70 115 汽包安全门带辅助气源,其脉冲点来自汽包;过热器安全门为纯弹簧式
5 G7 i9 i0 X1 Z/ p1 }. P过热器 2只
9 P1 K( f% V2 M3 y& ?. d2 \再热器 进口 蝶簧式 再热器进口管道 2只 110 53.5再热器进口安全门带辅助气源 ' Q! K M, w! D( M
出口 蝶簧式 再热器出口联箱 4只 110 50.4再热器出口安全门带辅助气源 5 w# E" o; [$ \- U# n/ d
3.3 燃料特性 3.3.1 燃煤特性
( @0 n& J( s; d+ C7 M! r/ ^( f类别 项目 符号 单位 徐州混煤 青山泉煤 权台煤 西山煤 % ]7 j8 ]3 Z) x
燃煤成分 收到基碳 Car % 52.22 * a5 w% I% A; `4 u; E, q
收到基氢 Har % 3.59
- t* o/ z7 o ~( n5 x 收到基氧 Oar % 8.09
1 ]+ f5 I8 {6 w$ C7 F3 i 收到基氮 Nar % 1.12
d5 J) F2 l" A$ Y& J 收到基硫 Sar % 0.53 * P% C( s2 y. I3 ]/ A
收到基水分 Mar % 8 8 8 5.5
4 r/ G" y K5 S5 S2 p1 n* U 空气干燥基水分 Mad % , P! G8 W" b S$ @( ~' r( Z
空气干燥基灰分 Aad % 26.45 29.46 19.38 19
% g. S- V& V5 U$ x& z8 }! l 干燥无灰基挥发分 Vdaf % 37.79 45.5 36.1 16 0 t9 a) K# j( O5 I. ]
收到基低位发热量 Qar,net,p kJ/㎏ 20021.3 19539.8 22424.5 26376.8
U5 q5 S4 {* s( r, Q 可磨性系数 K -
2 ]2 X$ N4 q- M$ o燃煤特性 结渣指数 - - # X0 I' h0 X$ x9 K/ v5 I
冲刷磨损指数 - -
* W* S( y: H. Z. \2 O- d 粘污指数 - - 4 v% ^3 t6 J& H% K
燃尽指数 - -
& q% u, J% B" W6 s1 e6 i) N 着火指数 - - : B3 i* q2 c6 V' Y* r) O
灰的特性 灰熔点 DT ℃ 1230-1450
# v/ D- i; G; M0 n; h0 c' u ST ℃ 1420-1500 $ G, q& m! G' I% a* f
FT ℃ 1500以上 , L2 U; i- o5 ~8 w. q% A6 U
3.3.2 燃油特性
# Z) t% {5 H% L- f R类别 项目 符号 单位 #0柴油 农用柴油
7 o' l! {& z% l7 l" x燃油成分 收到基碳 Car % 84.41 85.64
0 s b2 z& N+ J! g) A8 {0 T6 g 收到基氢 Har % 13.98 13.04
: ~1 M% c# Q5 d. z7 U: E6 G$ C 收到基氮 Nar %
V5 L+ A1 f4 [# T, h 收到基氧 Oar % 1.57 0.50 - @9 m5 ^( j# n6 e& f# C3 T8 Z: |! D
收到基硫 Sar % 0.04 0.69 ; \8 [5 i! B; j9 Q& N R
收到基水分 Mar % 微 微 / q: H! B4 v- c2 u! H/ d
收到基灰分 Aad % - `+ j2 Z9 u1 M" H5 `5 T
收到基低位发热量 Qar,net,p kJ/㎏ 46159.7 45006.1 + C/ J, t* P) m K6 m. m7 E
物理化学特征 密度 駗 ㎏/m硙
& e5 Z$ `% A& Y/ L 动力粘度 鐌 Pa穧s 2 ]: V: P5 P# b+ X4 j3 m
凝固点 - ℃
& K; ]+ h. e3 C( Y" C/ {+ v 闪点 - ℃ % t3 W3 p) B, M8 y% {
机械杂质 - %
3 A3 z2 N5 S( H+ {0 C5 W* c0 @3.3.3 煤粉规范:徐州混煤 R90=18~23% R200=2~3%煤粉水份不小于原煤固有水份的50%掺烧西山煤及其它煤种:R90≤20%3.4 锅炉热力特性3.4.1 徐州混煤热力计算表:
/ T4 N1 \% m& X1 {% ^% a锅炉设计效率Ysj 92.34% 对流过热器工质流速Vgz 13.3m/s
5 V4 t8 w# Y* S& N! N2 U燃料消耗量 B 61.59t/h 对流过热器吸热量Qd 1523kJ/㎏ ) e/ z( v0 v; y+ X( K( G
计算燃料消耗量Bg 60.66t/h 再热器工质温度(进口/出口) 335/555℃ : ?2 Z8 Z3 L/ Z0 g1 D8 w/ c
冷风温度 tlf 20℃ 再热器烟温(进口/出口 ) 745/495℃ * o1 s7 ]9 W6 R- U+ e0 ^ H) V( F
热风温度 trf 280℃ 再热器烟速Vy 12.5m/s
. `1 l% t5 G2 t1 j0 v3 d1 U排烟温度 QPy 120℃ 再热器工质流速Vzg 23.3m/s 3 i% I, S6 u; A! J8 e! J8 o
一级喷水量Djw 4.1t/h 再热器吸热量Qz 23.3 m/s : b- O. s0 U5 N `: H
二级喷水量Djw 1.0t/h 省煤器烟温进口/出口 495/325℃
3 K2 }- S1 S/ m炉膛出口温度QLcy 1112℃ 省煤器工质温度进口/出口 235/293℃
' X& e7 ]1 j# C; }1 r后屏过热器烟温(进口/出口) 1112/966℃ 省煤器吸热量Qsm 1805kJ/㎏
) \5 m. s$ S [1 ~2 V后屏过热器工质温度(进口/出口) 383/474℃ 省煤器烟速Vy 7.9m/s
- d/ b. i# d% Q/ ^后屏过热器烟速Vy 6.3 m/s 预热器烟温(进口/出口) 324/120℃
# e. |/ B6 b3 J6 X后屏过热器工质流速Vgz 17.8 m/s 预热器工质温度进口/出口 20/280℃
3 H/ E; e, A9 \1 D7 o, l* H后屏过热器吸热量Qd/Qf 1486/631kJ/㎏ 预热器烟速Vy 10.3m/s , d7 p& p. _- \$ l @& @3 @
对流过热器烟温(进口/出口) 966/781℃ 预热器工质流速Vgz 8.6 m/s
9 e0 C, u* S7 _0 U6 T" M" ] v对流过热器工质温度(进口/出口) 473/555℃ 预热器吸热量Qky 2219kJ/㎏ 3 N6 a- P% X" G
对流过热器烟速Vy 11.9m/s
# D/ c# P/ q5 w) d( c/ [! c3.5 锅炉机组热热控系统(GKS-9000)3.5.1 GKS-9000系统投用日期 % |0 F D2 Y* T, q4 n
锅炉编号 #1炉 #2炉 #3炉 #4炉
/ t! U* ~8 a C _! j5 _5 v3 s投用日期 2001.1 2002.2 2001.6 1999.10 j8 j& x! [7 ?2 s9 u0 f, A- w( Z
装置提供单位 美国MOORE公司提供板件,南瑞公司负责硬件配套、软件开发、组态 + c+ H: O) V- G
3.5.2 控制系统简介3.5.2.1 控制装置选用美国MOORE公司提供的高级过程自动控制系统(Advanced Process And Control System 简称APACS),由南瑞公司负责硬件配套和软件开发、组态,组成的系统命名为GKS-9000分散控制系统。3.5.2.2 分散控制系统实现对机组的运行监视和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所有显示、控制、操作、保护、联锁功能由该控制系统(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 简称DCS)来完成。3.5.3 系统组成3.5.3.1 GKS-9000分散控制系统由三个操作员站,一个工程师站以及六个过程处理单元(DAS站、MCS1站、MCS2站、SCS1站、SCS2站、ETS)组成,它们通过冗余的高速令牌总线网Modulbus连接起来,并提供以太网的接口。3.5.3.2 数据采集系统(Data Acquisition System,简称DAS):采用数字计算机对机组的运行参数进行测量,对测量的结果进行处理、记录、显示和报警,对机组的运行情况进行计算和分析,并提出运行指导的监视系统。3.5.3.3 模拟量控制系统(Modulating Control System,简称MCS):是对锅炉、汽轮机及其辅助运行参数自动总称。 3.5.3.4 顺序控制系统(Sequence Control System,简称SCS):是对辅机及辅助系统,按照运行规定的顺序实现启动或停止过程的自动控制系统。3.5.3.5 汽机保护和事故顺序记录--——ETS3.5.4 操作员站的主要功能3.5.4.1 显示功能:可实现系统图、模拟图、成组画面、趋势图及报警信息等的显示,所显示的数据每回更新一次。3.5.4.2 操作功能:通过鼠标对对象进行操作,包括输出控制命令、修改定值、参数整定、选择自动/手动控制方式及报警确认等。控制指令确认后,可在1秒钟内执行,操作结果可在3秒钟内显示在CRT上。3.6 辅机规范3.6.1 辅机机械部分规范 * \# s3 N% W2 C& y
名称 型号 台数 容量㎡/h 压头 介质温度℃
1 V1 c# j8 m* |引风机 Y4-73-11NO28D 2 455000 3.93kPa 200
7 N7 b s4 w. u; C2 Y送风机 G4-73-11NO20D 2 262000 5.26kPa 20
1 i! W; H4 T' |+ f: y$ \$ e排粉机(#1、4炉) 7-29-12-NO17D 2 81200 9.8kPa 70/120
3 ~. K% Q7 F( A# }; |排粉机(#2、3炉) M5-36-12NO17.5D 2 89353 10.485kPa 70/120
2 T- n9 h% a5 ]" \$ z空压机 4L-20/8 4 20m3/min 0.79MPa 大气温度
- O3 D4 d/ ] P. \5 e磨润滑油泵 CB2-125 2 150L/min 0.29MPa 25-30 * M+ {) f) Y/ w( r, H
给粉机(#1炉) ZGF-9型 12 3-9t/h 70
5 z7 k5 o0 K9 X7 O2 v给粉机(#2、3炉) GF-9型 12 3-9t/h 70 4 D7 o# B1 |8 x; m6 A
给粉机(#4炉) DX-2y 12 2-6t/h 70 ; N, P; v* b; p2 G
冷却风机 大气温度 " H' P. h) N3 J; Q R( r
3.6.2 各辅机电动机规范
( w$ X) }' s. T" J; F3 H名 称 容量(kW) 电压(V) 电流(A) 转速r/min
% D: R5 o9 v9 q" ^( q) k引风机电动机 700 6000 81.5 730 ) B5 f- k5 ]' b6 M
送风机电动机#1、2/3、4炉 780/550 6000 88/64 985
4 m4 Q C* T, X5 J& K3 r排粉机电动机#12/其它 680/500 6000 78/57.5 1450 " Q. D( ~/ i1 l9 s4 h
磨煤机电动机 475(2台) 6000 58 740
- |9 Q4 K5 Q$ y/ z! e预热器电动机 11 380 24 970 ; d5 t: }5 D* D7 L
预热器齿轮油泵电动机 0.025 380 0.15 1300
3 W ]6 B/ L$ K2 \* x* ]预热器L-50齿轮箱电动机 7.5 380 18 750 , l9 V( [: q8 H2 @( }
预热器稀油站油泵电动机 5.5 380 11.7 1450 ' B; ^# u: @4 m, y7 A& q
给粉机电动机#1、2、3/4炉 3.0/2.2 380 6.49/4.39 1430
# Z0 n6 C# v6 H% Z: t磨煤机油泵电动机 3 380 6.5 1430 ( N7 m( S. x) C( W
给煤机电动机 5.5 380 11.7 1450
! I+ n# G! ^% w, |9 b( ]* X" ]安全门空压机电动机 5.5 380 11 2920
# s g8 F0 Y1 ]- @# A绞龙电动#1/#2 22(2台) 380 42/43 1470 ' k* A( c k% n$ w- d% {
3.6.3 除尘除灰设备3.6.3.1 泵 ; k$ a& k5 [* X$ ^- x
项 目 型号 数量 流量m3/h 扬程m
3 M& ^& D4 b& }灰浆泵 IZ 300-250-744 3 1200 84 - m. i# z0 S7 w4 T* n- H
冲灰泵 DK400-11 3 390 103
) s( z( I5 P8 V. f除尘泵 8BA-12/IS200-150-315 4/4 280/400 29.1/32 0 b, \% q/ q/ g- V7 a: Q
捞渣机 LLZ5型螺旋式 8 5 t/h 3.9r/min
) B/ p( V G* _0 @+ R碎渣机 SZD/DGS-830型单辊 4/4 20~60 t/h 31 r/min 4 t X5 S& G# e
3.6.3.2 电机 8 Q$ i6 t: C: I: i1 ?
项 目 型号 容量kW 电压V 电流A 转速r/min
. @9 h- D& a2 L+ k! A3 ^灰浆泵电机 JS214S4-6 560 6000 66.5 985 / s0 R+ C0 B6 R4 S8 i
冲灰泵电机 JS136-4 220 6000 26 1470 8 O3 u# D0 z3 ?$ K G
除尘泵电机 Y225S-4/Y250M-4 40/55 380 76/102.5 1470/1480
/ @* d0 C0 b3 G3 x# l5 d: V; S8 s- h捞渣机电机 Y132S-4 5.5 380 11.6 1440
7 ^5 k+ a* z! Y |* q碎渣机电机 Y132M-1 7.5 380 15.4 1440
" T% U0 C0 _! b1 T9 a; j* |3.6.3.3 炉底关断门型号 LC-Ⅲ型系统流量 25 L/min系统压力 10~15 MPa工作介质 液压油工作温度 10~50℃油泵型号 CB25齿轮油泵电机功率 4 kW3.6.3.4 除尘器型式 文丘里水膜式数量 4台除尘效率 ≥94%烟气阻力 1300 Pa3.6.4 磨煤机型式 DZM380/550低速双锥筒式磨数量 2台转筒容积 43.7m3钢球装载量 50~55t筒内钢球充满系数 0.23~0.26公称出力 25~32t/h(按BTN可磨系数1,煤粉细度R90=8%时计算)计算出力 41.1t/h(按徐州混煤计算)转速 ~18转/分润滑油系统 强制油循环3.6.5 给煤机型式 皮带式数量 2台出力 100t/h宽度 800㎜长度 3100㎜3.6.6 绞龙型号 GX-400×56.5-C1×B1×M2数量 2台(两炉合用一台)长度 56.5m直径 400㎜3.6.7 空气预热器稀油站3.6.7.1 油泵型式 CBE-70 XYZ-16出力 4.2m3/h3.6.7.2 冷却器冷却面积 4㎡工作压力 0.59 MPa 3.6.7.3 过滤器面积 67 ㎡工作压力 0.39 MPa3.6.8 空气预热器变速箱油泵型式 JWY B081-43.6.9 一次风速测量仪自动扫尘器型号 SFⅢ型数量 2台压缩机: 型号 LD2550容积 50 L压力 0.8 MPa进气量 2.17 L/min3.7 锅炉保护及联锁3.7.1 超压保护3.7.1.1 过热器向空排汽门自动:过热器向空排汽门自动投入,当主汽压力升高至14.0MPa时,过热器向空排汽门自动开启,当主汽压力降至13.3MPa时,过热器向空排汽门自动关闭;3.7.1.2 再热器向空排汽门自动:再热器向空排汽门自动投入,当再热汽出口压力升高至2.6MPa时,相应的再热器向空排汽门自动开启,当再热器出口降至2.2MPa,再热器向空排汽门自动关闭。3.7.2 安全门定值3.7.2.1 主汽安全门:
, f1 [4 J& F Q0 v1 |类 别 #1(汽包) #2(主汽) #3(主汽) #4(汽包) 单位
1 e1 Z3 q! }) w5 ?: n机械定值 14.4 14.1 14.1 14.4 MPa 4 C- i& z) U7 V9 {- H# k
电气定值 16.4 / / 16.0 MPa & C$ C4 \; v" x" }8 O% E6 s
电气回座 14.8 / / 14.4 MPa
" M" D0 y- B4 @* g/ C7 X3.7.2.2 再热器安全门: 再热器进口安全门启座值为2.75MPa,回座值为2.5MPa;再热器出口安全门启座值为2.60MPa,回座值为2.3MPa。再热器安全门的电气、机械定值相同。 3.7.3 汽包水位保护汽包水位保护投入时,当汽包两侧电接水位均高至+50㎜同时,“DCS”内水位高一值报警;当汽包两侧电接点水位计均高至+150㎜时,“DCS”内水位高二值报警;且当汽包水位高一值报警信号存在时,自动开启事故放水门,当水位高一值、高二值报警信号均消失时,自动关闭事故放水门。当汽包两侧电接点水位计均高至+250㎜时,“DCS”内水位高三值报警;且当汽包水位高一值、高二值报警信号同时存在时,“DCS”系统发出停炉信号,锅炉灭火保护“FSSS”系统“MFT”动作,紧急停炉,首次跳闸原因为“汽包水位高”。汽包水位保护投入时,当汽包两侧电接水位均低至-50㎜同时,“DCS”内水位低一值报警;当汽包两侧电接点水位计均低至-150㎜时,“DCS”内水位低二值报警;当汽包两侧电接点水位计均低至-250㎜时,“DCS”内水位低三值报警;且当汽包水位低一值、低二值报警信号同时存在时,“DCS”系统发出停炉信号,锅炉灭火保护“FSSS”系统“MFT”动作,紧急停炉,首次跳闸原因为“汽包水位低”。3.7.4 磨煤机保护3.7.4.1 当磨煤机油泵联锁投入时,单台油泵运行,运行油泵停不下来;运行泵跳闸,备用油泵自启。3.7.4.2 当油压低一值(0.10MPa)时,备用油泵自启。3.7.4.3 当润滑油压低于一值(0.10MPa)时,低油压报警,光字牌亮,磨煤机开关合不上。3.7.4.4 当润滑油压低二值(0.08MPa)时,跳闸相应运行的磨煤机。3.7.5 安全门空气压缩机保护当空气压缩机联锁投入时,若储气罐内气压降至0.3MPa,则自动投入相应的空压机运行。气压高至0.6MPa运行中空压机自动停止。3.7.6 预热器稀油泵站保护当预热器稀油泵联锁投入时,运行中的稀油泵跳闸则备用泵自启;运行泵出口油压低于0.12MPa时备用油泵自启。3.7.7 燃油泵联锁保护3.7.7.1 当燃油泵转换开关(ZK)切至就地时,不论联锁开关(LK)切至(运行、备用、试验)哪个位置,对应的燃油泵均只能在就地开、停。3.7.7.2 当转换开关(ZK)切至远方时,不论联锁开关(LK)切至(运行、备用、试验)哪个位置,对应的燃油泵均只能在远方开、停。当燃油泵联锁开关(LK)切至“工作”位置、切换开关(ZK)切至远方时,对应的燃油泵指定为“工作”燃油泵。“DCS”系统炉前燃油系统画面内,三台燃油泵由运行人员任选一台,被选中燃油泵变为红色,所选择的燃油泵必须始终跟踪被指定为“工作”状态的燃油泵,当事故处理程序动作自动投油助燃时,自启该燃油泵;若此前已有燃油泵在运行,“DCS”系统则不再启动燃油泵,直接进行投油。3.7.7.3 当联锁开关(LK)切至“备用”状态时,对应的燃油泵切换开关(ZK)切至远方同时,该燃油泵被指定为“备用”泵,当在“工作”位置运行的燃油泵跳闸,则该燃油泵自启;当“工作”泵与“备用”泵的联锁位置不对应时,联锁(LK)将失去功能。3.7.7.4 运行中应将三台泵的联锁开关(LK)分别切至“工作”、“备用”、“试验”位置,不得同时将任意两台泵指定为“工作”泵或“备用”泵;定期切换时必须将燃油泵的联锁开关切至相应位置。3.7.7.5 “DCS”系统内只有启动燃油泵功能,无闭锁功能和停泵功能。当在炉前燃油系统画面内启动燃油泵时,画面上有燃油泵运行状态显示,控制屏上对应的燃油泵合闸指示灯亮,因无闭锁功能其它炉均能停掉该台燃油泵。正常情况下不使用该方式启动燃油泵,事故处理自启燃油泵时,必须及时将控制屏上自启的燃油泵开关合闸一次,“本炉某燃油泵投入”光字牌亮,闭锁功能有效。3.7.7.6 控制屏上燃油泵控制开关具有启、停燃油泵和闭锁功能,正常情况下应使用该方式启动燃油泵,合上燃油泵开关时,对应泵的合闸指示灯亮及“本炉某燃油泵投入”光字牌亮,同时闭锁,其它炉均停不掉该台燃油泵。当本炉不用油时,应及时将该燃油泵开关切至分闸位置,“本炉某燃油泵投入”光字牌灭,合闸指示灯灭;若合闸指示灯不灭,则表示其它炉正在用油。3.7.7.7 燃油泵运行规定① 各台炉根据需要可随时启、停燃油泵,正常情况下一律使用控制屏上燃油泵控制开关,事故自启燃油泵或用油前已有燃油泵在运行,必须将对应泵的控制开关置于“合闸”状态,用油结束,应将对应泵的控制开关置于“分闸”状态;启、停燃油泵邻炉之间不需要相互联系。② 三台燃油泵正常情况下,每月一日早班切换一次,由燃油泵值班工负责切换,并由#6机单元长将三台燃油泵的状态及时通知各炉司炉及值长、单元长,并分别作好记录,每班都要做记录交接班。③ 当运行的燃油泵跳闸,备用燃油泵自启后,用油炉必须将自启的燃油泵屏上控制开关置“合闸”状态,将跳闸的燃油泵控制开关置于“分闸”状态。同时,用油炉要立即通知燃油泵值班工将自启的燃油泵联锁开关LK切至“工作”位置,将能备用的燃油泵切至“备用”位置,由#6机组单元长将燃油泵情况及时通知有关人员。3.7.7.8 运行中注意事项① 三台燃油泵没设就地事故按钮,当需要紧急停止燃油泵运行时,需将就地切换开关(ZK)切至“就地”位置,就地停掉燃油泵。② 各炉用油,要及时通知燃油泵值班工或#6机组单元长,并报知投用油枪数量,以便燃油值班工掌握油位。③ 各炉每班要记录交接燃油泵状态,有不清楚的,要及时联系#6机组单元长,确保记录正确。④ 当本炉不用油时,要确保“本炉某燃油泵投入”光字牌不亮,即本炉各燃油泵控制开关在“分闸”位置。⑤ 正常运行中,#1、8炉的燃油再循环门要微开,有油流动声即可,当#1或#8炉检修时,再循环门分别有#2或#7炉开启,依次类推。此项工作由值长负责安排。⑥ 当用油量较大时,燃油泵值班工要加强检查,防止燃油泵超电流运行。同时由值长负责协调调整燃油再循环门,直至关闭。如燃油泵电流仍达额定电流,可增开一台燃油泵,若燃油母管压力偏高,值长应指定一台炉开启炉前燃油再循环门将管压力调整至正常值。同时要加强对燃油系统的检查,一旦用油量小时,值长要联系停掉一台燃油泵。燃油泵全部停止运行,仍要微开燃油再循环门。⑦ 正常情况下,本炉燃油压力高、低只准使用本炉燃油调整门调整,禁止使用再循环门或回油门来调整油压。⑧ 当本炉“燃油压力高”报警时,要及时通知燃油泵值班工或#6机组单元长,防止用油量小而运行二台燃油泵;当本炉“燃油压力低”报警时,应汇报值长,通知各炉检查炉前燃油系统回油门及再循环门,通知燃油泵值班工检查燃油系统并作出相应的处理。3.7.8 给粉组合电源联锁当给粉组合电源联锁投入时,若运行的组合电源开关跳闸,则相应的备用电源自投。3.7.9 低电压保护3.7.9.1 当6000V厂用母线电压降至70%时,0.5秒跳磨煤机。3.7.9.2 当6000V厂用母线电压降至52%时,9秒跳送风机。3.7.10 受控设备挂牌“禁操”保护“SCS”中所有受控设备均可挂牌“禁操”,当设备或按钮挂牌后,此时即使用计算机对设备进行了操作,其指令也发不出去(包括自动指令)。3.7.11 后备硬操“手动紧急停炉”保护当“DCS”系统全部故障时,按下控制屏上后备硬操“手动紧急停炉”按钮,能够不经“DCS”系统通过硬硬接线直接跳闸所有运行中的排粉机,并向“DCS”系统发出排粉机跳闸指令,实现紧急停炉。3.7.12 锅炉“停机即停炉”保护当“停机即停炉”保护投入时,如汽机发生事故造成主汽门关闭,则保护动作,锅炉按紧急停炉处理。请参阅“灭火保护”(3.9.2)一节。3.8 自动、程控装置整台机组采用美国MOORE公司APACS系统硬件和软件组成的GKS-9000分散控制系统,实现对机组的运行监视和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由三个操作员站、一个工程师站以及六个过程处理单元(数据采集站─DAS站;模拟量控制1站─MCS1站;模拟量控制2站─MCS2站;顺序控制1站─SCS1站;顺序控制2站─SCS2站;汽机保护和事件顺序记录站─ETS站)组成。3.8.1 数据采集系统“DAS”在整个分散控制系统中完成对机组的开环监视,对运行中的输入输出信号进行巡回检测、收集和处理,具有事故追忆、报警、记录等功能。3.8.2 顺序控制系统“SCS”对主要辅机的启停或投切采用顺序控制。3.8.2.1 制粉系统顺序控制;3.8.2.2 炉前燃油顺序控制;3.8.2.3 一次风顺序控制;3.8.2.4 二次风顺序控制;3.8.2.5 安全门控制;3.8.2.6 定排系统程序控制;3.8.2.7 本体吹灰顺序控制;3.8.2.8 事故处理顺序控制。3.8.3 机组协调控制系统“CCS”主要完成机组安全运行的自动调节。它有以下功能:3.8.3.1 负荷指令和协调控制;3.8.3.2 燃料控制;3.8.3.3 主蒸汽、再热蒸汽温度控制;3.8.3.4 炉膛负压控制;3.8.3.5 给水自动控制;3.8.3.6 一次风自动控制;3.8.3.7 二次风自动控制;3.8.3.8 磨煤机出口温度控制;3.8.3.9 磨煤机润滑油压自动控制;3.8.3.10 风量控制;3.8.3.11 浓稀相风门自动控制;3.8.3.12 事故处理自动。3.9 主要辅机的联锁及灭火保护3.9.1 锅炉辅机联锁3.9.1.1 当运行中的两台吸风机事故停机时或只有一台运行而事故停机时,联锁跳闸运行中的送风机、排粉机、给粉机、磨煤机(其相应的冷风门打开,热风门关闭)、给煤机,关闭燃油总门。3.9.1.2 当运行中的两台送风机事故停机时或只有一台运行而事故停机时,联锁跳闸运行中的排粉机、给粉机、磨煤机(其相应的冷风门打开,热风门关闭)、给煤机,关闭燃油总门。3.9.1.3 当运行中的排粉机事故停机时,联锁跳闸相应的给粉机、磨煤机(其相应的冷风门打开,热风门关闭)、给煤机。3.9.1.4 当运行中磨煤机事故停机时,联锁跳闸相应的给煤机,磨煤机冷风门打开,热风门关闭。 3.9.2 锅炉灭火保护“FSSS”系统3.9.2.1 当锅炉灭火保护投入,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发出“MFT”跳闸信号:① 吸风机均停;② 送风机均停;③ 手动“MFT”跳闸;④ 手动“紧急停炉”硬按钮;⑤ 炉膛压力+1.5kPa;⑥ 炉膛压力-1.5kPa;⑦ 失去燃料;⑧ 全炉膛无火焰;⑨ 汽包水位+250㎜(汽包水位保投入时);⑩ 汽包水位-250㎜(汽包水位保投入时);⑪ 汽机主汽门关闭(“停机即停炉”保护投入)。3.9.2.2 当发生“MFT”动作时,跳闸运行中的排粉机、给粉机、磨煤机、给煤机;切断直接点火燃烧器高能点火装置电源;关闭燃油总调门及燃油快关门;关闭各油枪电磁阀;切断其它各油枪点火枪电源、油枪点火枪均自动退出(点火装置内部实现);关闭制粉系统#3、#6、#8、#10、#11风门;关过热器减温水总门,关甲一、二级减温水调整门,关乙一、二级减温水调整门,关事故喷水门调整门;关#1~#4 一次风门;上层二次风门关至10%、中上、中下层二次风门关至50%。“MFT”信号不消失,以上设备均处于强制状态。3.9.2.3 发生“MFT”跳闸后,当满下列条件时:① 排粉机均停;② 给粉机均停;③ 燃油快关阀关;④ 无锅炉跳闸指令;⑤ 各层火检3/4无火;⑥ 有吸、送风机运行,且送风机勺管开度大于30%。自动进入清扫程序 ,“正在清扫”指示灯亮,5分钟后“清扫完成”指示灯亮,“MFT”指示灯灭。3.9.2.4 清扫过程中,若清扫条件不满足,清扫立即中断,“MFT”灯仍亮,所有动作设备均仍被强制,当清扫条件再次满足时,方能自动进入清扫程序,但清扫时间重新计时,吹扫完成后,方能解除强制;否则,只有联系热工人员在工程师站“复归”,“清扫完成”灯亮,“MFT”信号消失,立即解除所有被强制的设备。3.9.3 锅炉联锁示意图:
: H/ I8 S, M( I( ]( Q2 {6 g8 t
* P0 m( v2 o+ Y4 x1 I% G4 锅炉的启动4.1 检修后的试验验收4.1.1 试验验收所必须具备条件:4.1.1.1 机组大、中、小修试验前,锅炉、电气、热控公司必须提供所有设备、系统变动的设备异动报告。4.1.1.2 全部检修工作结束,所有工作票全部终结。4.1.1.3 为检修工作而采取的临时安全措施应全部拆除并恢复原状,现场整齐、清洁,各通道畅通无阻,保温及照明完整、良好。4.1.1.4 锅炉本体,辅机及风、烟道等设备完整,内部无杂物。4.1.1.5 管道、阀门连接良好,并有符合《电力工业技术管理法规》所规定的漆色标志。4.1.1.6 表盘上各仪表配置齐全、完整、好用,并有可靠的事故照明,声、光报警信号良好。4.1.1.7 “DCS”系统能正常投入使用。4.1.2 运行人员必须参加设备验收工作。试转验收过程中,必须对设备、系统进行认真的检查和试验,并将试转的详细情况记入运行日志。4.1.3 在验收中若发现设备存在缺陷,不能确保机组安全运行时,应及时做好记录,检修人员必须在投运之前予以消除。4.2 启动前的试验锅炉大、中、小修后或停用较长时间,应对主要辅机、各阀门挡板、热工保护、辅机联锁、事故按钮、程控装置等全部进行试验。试验良好,验收合格后,方可正式投入运行。4.2.1 各阀门、风门、挡板试验4.2.1.1 联系热工送各伺服机电源,将各有关仪表、“DCS”系统投入运行。4.2.1.2 逐一试验各电动门、调整门、风门、调节挡板全开全关良好,开度方向指示正确,全程开度与实际位置相符,动作灵活。4.2.2 磨煤机保护及油泵联锁试验4.2.2.1 联系电气将磨煤机开关送至试验位置,磨煤机油泵送电。4.2.2.2 联系热控保护人员、电气继电保护人员到现场参加试验。4.2.2.3 检查磨煤机润滑油系统应处于启动前位置。4.2.2.4 启动#1磨油泵,调整供油压力至正常值(0.12MPa~0.15MPa),投入联锁,停#1磨油泵应停不掉;解除联锁,停止#1磨油泵;开启#2磨油泵,油压正常后投入联锁,停#2磨油泵应停不掉。4.2.2.5 缓慢开大再循环门,当供油压力降至0.10MPa时,低油压报警,#1磨油泵应自启。4.2.2.6 解除联锁,停止#2磨油泵,缓慢关小再循环门,将供油压力调至正常值。4.2.2.7 投入联锁,缓慢开大再循环门,当供油压力降至0.10MPa时,低油压报警,#2磨油泵应自启。4.2.2.8 解除联锁,停止#2磨油泵,保留#1磨油泵运行,供油压力保持在0.10MPa,合#1、2磨煤机开关应合不上。4.2.2.9 缓慢关小再循环门,将供油压力调至正常值,合上#1、2磨煤机开关应均正常。4.2.2.10 缓慢开大再循环门,当供油压力降至0.08MPa时,#1、2磨煤机开关应均跳闸。4.2.2.11 全部试验完毕,缓慢关小再循环门,将油压调至正常值,停止磨油泵运行。4.2.3 预热器稀油泵站联锁保护试验4.2.3.1 联系电气将空预器稀油泵送电。4.2.3.2 联系热控保护人员、电气继电保护人员到现场参加试验。4.2.3.3 检查空预器稀油站油系统应处于启动前位置。4.2.3.4 开启#1稀油泵,调整供油压力在0.12MPa~0.15MPa之间,投入联锁,#1稀油泵停不掉;解除联锁,停止#1稀油泵;4.2.3.5 开启#2稀油泵,供油压力正常后投入联锁,#2稀油泵停不掉;4.2.3.6 调整再循环门,当供油压力降至0.12MPa时,#1稀油泵自启;4.2.3.7 解除联锁,停止#2稀油泵,将供油压力调整至0.12MPa以上;4.2.3.8 投入联锁,调整供油压力,当油压力降至0.12MPa时,#2稀油泵自启;4.2.3.9 解除联锁,停止#2稀油泵,将油压调整至正常,停止#1稀油泵运行。4.2.4 燃油泵联锁试验4.2.4.1 燃油系统处于启动前位置 ;4.2.4.2 将#21燃油泵转换开关(ZK)切至就地,#21燃油泵就地启、停应正常,远方应无法操作#21燃油泵。4.2.4.3 将#21燃油泵转换开关(ZK)切至远方时,#21燃油泵各控制室内启、停均应正常,就地不能操作。4.2.4.4 将#21燃油泵联锁开关(LK)切至“工作”位置时,试验#21燃油泵就地、远方均可正常启、停。4.2.4.5 用同样方法(4.2.4.2~4.2.4.4 )试验#22、#23燃油泵。4.2.4.6 将#21燃油泵联锁开关(LK)至“备用”状态时,将#22燃油泵切换开关(ZK)切至远方,开启#22燃油泵,在就地将#22燃油泵切换开关(ZK) 切至就地,#22燃油泵停止,#21燃油泵自启,停止#21燃油泵。4.2.4.7 用同样方法(4.2.4.6)试验#22、#23燃油泵。4.2.4.8 将画面切至炉前燃油系统,启动#21燃油泵,画面内#21燃油泵变为“红色”,控制屏上#21燃油泵合闸指示灯亮;再在屏上将#21燃油泵开关合闸一次,“本炉某燃油泵投入”光字牌亮,语音报警,联系邻炉停#21燃油泵应停不掉;联系邻炉在屏上将#21燃油泵开关合上,分开本炉屏上#21燃油泵开关,“本炉某燃油泵投入”光字牌灭,屏上合闸指示灯不应灭,联系邻炉停止#21燃油泵应正常。4.2.4.9 用同样方法(4.2.4.8)试验#22、#23燃油泵。4.2.4.10 试验完毕,应将三台燃油泵转换开关(ZK)切至“远方”位置,将联锁开关(LK)分别置于“工作”、“备用”、“试验”位置。4.2.5 点火装置试验4.2.5.1 电弧枪、油枪、电磁阀、燃油系统及炉膛内部检修工作全部结束。4.2.5.2 关闭燃油小室内各燃油门及所有油枪隔绝门。4.2.5.3 联系热工送上点火控制箱电源。4.2.5.4 煤粉直接点火燃烧器点火装置试验:① 就地合上电弧枪开关,电压指示在2~5kV之间,电流指示在80~120mA之间,电弧花氖泡闪光。② 从炉膛观察孔实际观察电弧花情况发火正常,并发出“哒哒...”声音。③ 合上电磁阀开关,电磁阀发出“咔达”声音,断开电磁阀开关同样发出“咔达”声音,电磁阀启闭正常。④ 远方操作试验同上。4.2.5.5 油枪程控点火装置试验:(1) 就地操作控制试验:① 将切换开关切至就地位置,推进油枪,推进点火枪,油枪、点火枪到位后指示灯均亮;② 按点火按钮,指示灯亮,炉膛内发出“啪、啪”响声并能看至电弧光;停止点火,退出点火枪,到位后绿灯亮;③ 开启油枪电磁阀,红灯亮,关闭油枪电磁阀,绿灯亮;④ 开启油枪吹扫阀,红灯亮,关闭吹扫阀,绿灯亮;⑤ 退出油枪,到位后绿灯亮;⑥ 试验正常,将切换开关置于“远方”位置,各角均按上述步骤进行直至结束。(2) 远方操作试验:① 油枪程序启、停控制:将画面切至炉前燃油系统,双击油枪程启按钮,油枪、点火枪自动进入,到位后点火器点火,同时开油枪电磁阀阀,30秒后点火枪自动退回;30秒内无火检信号则关阀油电磁阀,开吹扫阀吹扫20秒后吹扫阀自动关闭;双击油枪程序停止按钮,自动关油枪电磁阀,开吹扫阀吹扫20秒后自动关吹扫阀,退回油枪。② 油枪启、停点操:同就地操作③ 油枪层操:上层、下层大油枪和小油枪均设有层启,当点击任一层层启按钮时,顺序自动开启处于“工作”状态的燃油泵、开启燃油快关阀和燃油总调门,自动投入该层油枪;层启过程中,如需停止层启,可点动层启复归按钮,立即终止程序执行。④ 试验结束,所有设备均置“停止”或“关闭”状态4.2.6 给粉组合电源联锁试验4.2.6.1 将画面切至一次风,检查#1~12给粉机应在停止状态,解除4LK、5LK联锁。4.2.6.2 合上#11给粉组合电源,投入4LK联锁。联系电气运行人员就地拉掉#11给粉组合电源开关,#12给粉组合电源自动投入。再就地拉掉#12给粉组合电源开关,#11给粉组合电源自动投入。4.2.6.3 用同样方法分别试另一侧(#21、22)给粉组合电源。4.2.6.4 试验完毕,解除4LK、5LK联锁,停掉所有给粉组合电源。4.2.7 锅炉联锁试验4.2.7.1 联系电气、热工及有关人员到现场进行试验。4.2.7.2 将吸风机、送风机、排粉机、磨煤机电源至试验位置,给粉组合电源送电;联系热控人员送上热控电源,给粉机变频器上电(进口开关合上,出口开关拉掉),有关仪表送电,“DCS”系统投入运行。4.2.7.3 投入磨煤机润滑油系统,并使油压正常。4.2.7.4 将画面切至锅炉总联锁,投入LK、 1LK、2LK联锁,依次合上#1、2吸风机、送风机、排粉机、磨煤机、给煤机、给粉机组合电源开关、#1-12给粉机,开启磨入口热风门,关闭冷风门,开启燃油快关阀及燃油总调门。4.2.7.5 停止#-1吸风机,各辅机应正常,再合上#1吸风机,停止#-2吸风机、各辅机应正常,再停止#-1吸风机,送风机、排粉机、给粉机、磨煤机、给煤机依次全部跳闸,热风门关闭,冷风门开启,燃油快关阀及燃油总调门关闭。4.2.7.6 重复4.2.7.4步骤,停止#-1送风机,各辅机应正常,再合上#1送风机,停止#2送风机、各辅机应正常,再停止#-1送风机,排粉机及以下各辅机依次全部跳闸,热风门关闭,冷风门开启,燃油快关阀及燃油总调门关闭。4.2.7.7 再依次合上#-1、-2送风机、排粉机、磨煤机、给煤机、#1-12给粉机,开启磨入口热风门,关闭冷风门,开启燃油快关阀及燃油总调门。先停止#1排粉机,#1排粉机所对应的给粉机、磨煤机、给煤机依次跳闸,磨入口热风门关闭,冷风门开启,其它设备应均正常;然后合上#1排粉机及所对应的给粉机、磨煤机、给煤机,开启磨入口热风门,关闭冷风门,再停止#2排粉机,#2排粉机所对应的给粉机、磨煤机、给煤机依次跳闸,磨入口热风门关闭,冷风门开启,其它设备应均正常。4.2.7.8 联锁试验结束,对全部动力进行就地事故按钮跳闸试验。4.2.8 锅炉灭火保护静态试验4.2.8.1 联系电气、热工及有关人员到现场进行试验。4.2.8.2 电弧枪、油枪、电磁阀、燃油系统及炉膛内部检修工作全部结束。4.2.8.3 关闭燃油小室内各燃油门及所有油枪隔绝门。4.2.8.4 联系热工送上点火控制箱电源。4.2.8.5 将吸风机、送风机、排粉机、磨煤机电源至试验位置,给粉组合电源送电;联系热控人员送上热控电源,给粉机变频器上电(进口开关合上,出口开关拉掉),有关仪表送电,“DCS”系统投入运行。4.2.8.6 投入磨煤机润滑油系统,并使油压正常。4.2.8.7 解除灭火保护,热工人员复归“MFT”,依次合上#1、2吸风机、送风机、排粉机、磨煤机、给煤机、给粉机组合电源,开启#1-12一次风门及各层二次风门,启动#1-4给粉机,开启#1、#2制粉系统#3、6、8、10、11风门,开启燃油总调门及燃油快关电动门,开启油枪电磁阀及点火枪,开启减温水总电动门及一、二级减温水和事故喷水调整门;联系热工保护人员送上火焰信号,投入灭火保护。4.2.8.8 停掉炉膛火焰信号,立即发出“MFT”动作信号,光字牌报警,首次跳闸信号为“全炉膛失去火焰”,跳闸运行中的排粉机、给粉机、磨煤机、给煤机;切断直接点火燃烧器高能点火装置电源;关闭燃油总调门及燃油快关门;关闭各油枪电磁阀;切断其它各油枪点火枪电源、油枪点火枪均自动退出(点火装置内部实现);关闭制粉系统#3、#6、#8、#10、#11风门;关过热器减温水总门,关甲一、二级减温水调整门,关乙一、二级减温水调整门,关事故喷水门调整门;关#1~#4 一次风门;上层二次风门关至10%、中上、中下层二次风门关至50%。4.2.8.9 按4.2.8.7操作。停掉运行中的给粉机并关闭燃油快关阀,发出“MFT”动作信号,光字牌报警,首次跳闸信号为“失去燃料”, 跳闸结果同4.2.8.8。4.2.8.10 按4.2.8.7操作。热工人员将炉膛压力信号升至+1.0kPa时,炉膛压力高至+1.0kPa光字牌报警,将炉膛压力信号升至+1.5kPa时,发出“MFT”动作信号,光字牌报警,首次跳闸信号为“炉膛压力高”,跳闸结果同4.2.8.8。4.2.8.11 按4.2.8.7操作。热工人员将炉膛压力信号降至-1.0kPa时,炉膛压力低至-1.0kPa光字牌报警,将炉膛压力信号降至-1.5kPa时,发出“MFT”动作信号,光字牌报警,首次跳闸信号为“炉膛压力低”,跳闸结果同上4.2.8.8。4.2.8.12 按4.2.8.7操作。停止#1送风机,各设备应正常,再合上#1送风机,停止#2送风机,各设备应正常,再停止#1送风机,发出“MFT”动作信号,光字牌报警,首次跳闸信号为“两台送风机均停”,跳闸结果同4.2.8.8。4.2.8.13 按4.2.8.7操作。停止#1吸风机,各设备应正常,再合上#1吸风机,停止#2吸风机,各设备应正常,再停止#1吸风机,发出“MFT”动作信号,光字牌报警,首次跳闸信号为“两台吸风机均停”,跳闸结果同4.2.8.8。 4.2.8.14 按4.2.8.7操作。投入汽包水位保护,热工人员将汽包水位计注水至“高一、二、三值”信号均发出时,发出“MFT”动作信号,光字牌报警,首次跳闸信号为“汽包水位高”,跳闸结果同4.2.8.8。4.2.8.15 按4.2.8.7操作。投入汽包水位保护,热工人员将汽包水位计放水至“低一、二、三值”信号均发出时,发出“MFT”动作信号,光字牌报警,首次跳闸信号为“汽包水位低”,跳闸结果同4.2.8.8。4.2.8.16 按4.2.8.7操作。在灭火保护画面,双击“手动MFT”按钮并确认,发出“MFT”动作信号,光字牌报警,首次跳闸信号为“手动MFT停炉”,跳闸结果同4.2.8.8。4.2.8.17 按4.2.8.7操作。在控制屏按下后备手动“紧急停炉”硬按钮,排粉机应跳闸,发出“MFT”动作信号,光字牌报警,首次跳闸信号为“手动紧急停炉硬按钮停炉”,跳闸结果同4.2.8.8。4.2.8.18 按4.2.8.7操作。在机组大联锁画面,投入“停机就停炉”保护,当“汽机主汽门关闭”信号发生时,发出“MFT”动作信号,光字牌报警,首次跳闸信号为“汽机主汽门关闭”,跳闸结果同4.2.8.8。4.2.8.19 当排粉机均停、给粉机均停、燃油快关阀关、无锅炉跳闸指令、各层火检3/4无火、有吸送风机运行且送风机勺管开度大于30%灯亮时,自动进入清扫程序 ,“正在清扫”指示灯亮,5分钟后“清扫完成”指示灯亮,“MFT”指示灯灭。灭火保护试验结束,应做好相应记录。4.2.8.20 试验结束后,各辅机开关应在停止位置,并作好记录。4.2.9 汽包水位保护试验4.2.9.1 锅炉汽包水位保护是锅炉启动的必备条件之一,水位保护不完善严禁启动;在锅炉启动前和停炉前应进行实际传动校验。用注水方法进行高水位保护试验、用排污放水方法进行低水位保护试验,严禁用信号短接方法进行模拟传动试验。4.2.9.2 试验应具备的条件:(1) 汽包水位保护系统的承压部件应参加锅炉的水压,检查泄露情况,确保阀门无泄漏,设备良好。(2) 热工确保系统接线正确,软件组态正确。(3) 锅炉事故放水门、排粉机开关正常。制粉系统各风门操作正常,燃油快关电动门、燃油总门操作正常,(4) “FSSS”灭火保护功能正常。(5) 语音报警功能正常投用4.2.9.3 系统冷态试验:由热工人员负责对测量筒进行注水冷态试验。(1) 注水前,甲、乙侧汽包水位电极测量筒无水,液位监控仪低三值、低二值、低一值应动作,“DCS”显示汽包水位低三值、低二值、低一值报警。首先投入灭火保护系统,再投入汽包水位保护,“FSSS”灭火保护应动作,首次跳闸原因为“汽包水位低”。(2) 甲、乙侧汽包水位电极测量筒同时注水至-250㎜以上,液位监控仪低三值应消失。低二值、低一值应动作,“DCS”显示汽包水位低二值、低一值报警。投用“FSSS”系统,再投用汽包水位保护,“FSSS”灭火保护不应动作。(3) 继续注水至-150㎜以上,液位监控仪低二值应消失。低一值应动作,“DCS”显示汽包水位低一值报警。灭火保护不应动作。(4) 继续注水至-50㎜以上,液位监控仪低一值应消失。“DCS”显示汽包水位低一值报警消失。灭火保护不应动作。(5) 继续注水至+50㎜,液位监控仪高一值应动作。“DCS”显示汽包水位高一值报警。灭火保护不应动作。(6) 继续注水至+150㎜,液位监控仪高二值应动作。“DCS”显示汽包水位高二值报警。灭火保护不应动作。锅炉事故放水门应自动开启。(7) 继续注水至+250㎜,液位监控仪高三值应动作。“DCS”显示汽包水位高三值报警。灭火保护应动作。首次跳闸原因为“汽包水位高”。(8) 甲、乙侧汽包水位电极测量筒同时放水至+250㎜以下,液位监控仪高三值应消失。“DCS”显示汽包水位高三值报警应消失。投入灭火保护系统,再投用汽包水位保护,灭火保护不应动作。(9) 继续放水至+150㎜以下,液位监控仪高二值应消失。“DCS”显示汽包水位高二值报警应消失,灭火保护不应动作。(10) 继续放水至+50㎜以下,液位监控仪高一值应消失。“DCS”显示汽包水位高一值报警应消失,灭火保护不应动作。锅炉事故放水门应自动关闭。(11) 继续放水至-50㎜以下,液位监控仪低一值应动作。“DCS”应显示汽包水位低一值报警。(12) 继续放水至-150㎜以下,液位监控仪低二值应动作。“DCS”应显示汽包水位低二值报警。(13) 继续放水至-250㎜以下,液位监控仪低三值应动作。“DCS”应显示汽包水位低三值报警。灭火保护应动作,首次跳闸原因为“汽包水位低”。4.2.9.4 甲、乙侧汽包水位电极测量筒放水完毕,结束试验。4.3 锅炉水压试验4.3.1 锅炉大、中、小修后或局部受热面检修后,必须进行水压试验。4.3.1.1 水压试验由运行人员负责进水和升压操作,检修人员负责做防止试验时安全门动作措施和设备检查。4.3.1.2 水压试验压力:工作压力试验为汽包工作压力15.2 MPa;超压水压试验按《电力工业锅炉监察规程》的有关规定执行,其试验压力为汽包工作压力的1.25倍即19.0 MPa;再热器工作压力试验为其进口压力2.6 MPa,超压试验压力为其工作压力的1.5倍即3.9 MPa。4.3.1.3 一般只做工作压力试验。工作压力试验除大、中、小修按规定进行外,其它情况下根据检修人员的要求进行;超压试验应严格控制试验次数。4.3.1.4 水压试验必须由总工程师或总工程师指定的专人在现场担任总指挥。4.3.2 试验的范围水压试验范围包括锅炉全部承压部件,即从炉侧给水管的入口,直至蒸汽的出口沿途整个设备系统,但汽包水位计、安全阀不参加超压试验。再热器进行水压试验时,从汽轮机高压缸的排汽管、再热器到中压缸主汽阀前为止。4.3.3 超水压试验的必要条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进行超压试验:4.3.3.1 在役的锅炉经二个大修期时;4.3.3.2 新装锅炉投运时;4.3.3.3 锅炉停用一年以上需要恢复运行时;4.3.3.4 水冷壁更换总数达到50%时;4.3.3.5 过热器、再热器、省煤器成组拆除或更换时;4.3.3.6 汽包、水冷壁联箱、过热器联箱、省煤器联箱、再热器联箱更换时;4.3.3.7 锅炉承压部件进行较大面积焊补修理时;4.3.3.8 根据运行情况对设备安全可靠性有怀疑时。4.3.4 水压试验操作的组织措施4.3.4.1 锅炉水压试验的所有操作均由当值值长全面指挥。4.3.4.2 水压试验的升压操作由当班司炉负责,其他任何人不得代替操作。4.3.4.3 升压操作的监护由当班单元长担任。4.3.4.4 试验过程中由机、炉运行专业人员担任技术监督和技术指导。4.3.4.5 升压过程的所有操作必须经监护人认可。4.3.4.6 水压试验的一切命令由试验总指挥发布。4.3.5 水压试验的准备和要求:4.3.5.1 值长应通知化学,准备足够合格的除盐水,通知汽机除氧器进水加热至70~90℃。汽机应做好水压试验的隔离措施。4.3.5.2 试验压力以汽包就地标准压力表指示为准,热工人员将两块汽包压力表更换为精度0.2级的标准表,量程为试验压力的1.5~3.0倍。4.3.5.3 联系、配合热工人员将汽包、过热器、再热器、给水等压力表、汽包壁温表、给水温度表和电接点水位计投入,特别是汽包压力表要校验合格。4.3.5.4 锅炉水压试验时的环境温度一般应在5℃以上,否则应有可靠的防寒防冻措施。升压时汽包下壁温度必须大于30℃4.3.5.5 锅炉工作压力试验,其试验压力为15.2MPa,由检修人员负责做好防止安全门在15.2MPa以下动作的隔绝措施;锅炉超压试验,其试验压力为19.0MPa,由检修人员负责做好防止安全门在19.0MPa以下动作的隔绝措施。4.3.6 进水前的检查4.3.6.1 定期排污系统所有一次门关闭。4.3.6.2 过热器系统所有一次门关闭,再热器系统所有疏水门全部打开,再热器向空排汽门自动解除后开启。4.3.6.3 锅炉汽包水位保护解除,事故放水一、二次门远方操作灵活并置于关闭位置。4.3.6.4 连续排污系统一次门及连扩器进汽门关闭、连扩器疏水门全部打开。4.3.6.5 省煤器疏水一次门关闭;给水系统、减温水系统所有疏水门关闭;过热器反冲洗系统一次门关闭。4.3.6.6 给水系统、过热器减温水系统、再热器减温水系统所有阀门关闭。4.3.6.7 汽水取样一次门、汽包加药一次门关闭。4.3.6.8 汽水系统所有压力表一次门打门;汽水系统压力、流量测量一次打开。4.3.6.9 锅炉汽、水系统所有空气门打开;过热器向空排汽门自动解除,远方操作灵活并置于开启位置。4.3.6.10 检查锅炉汽包电接点水位计、双色云母水位计投入。4.3.6.11 检查汽包、过热器、再热器、给水系统压力表、给水温度表、汽包壁温表应投入。4.3.7 锅炉进水4.3.7.1 当除氧器水温达到70~90℃时,联系汽机启动给水泵,经给水旁路向锅炉进水,并注意控制进水速度。4.3.7.2 进水时间要求夏季不少于2小时,冬季不少于4小时。4.3.7.3 当汽包水位进至+250㎜时,应关闭给水旁路,改经过热器系统减温器进水。4.3.7.4 当汽水系统各空气门向外冒水时关闭各空气门。4.3.7.5 当过热器向空排汽门冒水时,关闭过热器向空排汽门,并注意控制压力变化,调整给水压力。4.3.8 水压试验的升压操作4.3.8.1 升压前必须全面检查汽包壁温及各压力表应指示正常;当汽包下壁温度低于30℃时,应开启水冷壁下联箱排污门,采取放水换水措施,提高汽包下壁温度。4.3.8.2 当汽包下壁温度大于30℃、接到升压命令时,操作人员、监护人员到位后,即可开始升压。4.3.8.3 应指定一台操作员站作为升压操作专用,其它操作员站未经许可,不得进行与升压有关的设备的任何操作。4.3.8.4 只准使用一级或二级减温水调整门进行升压,无特殊情况不准直接使用给水系统升压,用减温水调整门控制升压速度,给水泵转速调整给水压力。升压速度为每分钟不大于0.3MPa。4.3.8.5 升压过程中若发现给水压力异常升高,升压速度无法控制时,应立即采取措施,关闭减温水总门,若锅炉压力超过试验压力,应迅速打开事故放水门或向空排汽门紧急泄压。恢复正常后,再进行补水升压。4.3.8.6 升压期间减温水调门开度、给水泵勺管开度只准使用点操方式,不准使用数值输出指令方式操作。4.3.8.7 汽包就地装有精度为0.2级的压力表,当压力升至1.0MPa时,将集控室压力表指示与就地压力表核对,发现差值过大,应查明原因后再继续升压。4.3.8.8 当压力升至某一数值,检修人员需要进行检查时,应进行稳压,待检查结束接到升压命令时再继续升压。4.3.8.9 当压力升至15.2MPa时应稳压。若进行工作压力试验,检修人员进行全面检查;若进行超压试验,应将汽包所有水位计解列,然后再谨慎缓慢地将压力升至19.0MPa。4.3.8.10 压力保持5min后,再缓慢将压力降至15.2MPa并稳定,降压速度为每分钟不大于0.5MPa;检修人员进行全面检查;运行人员投入汽包所有水位计。4.3.8.11 检查结束,关闭过热器系统疏水二次门、省煤器疏水二次门,打开其相应一次门;关闭连排直放门,打开连排一次门;打开汽包加药一次门、汽水取样一次门。进行各二次门及门前管道水压试验。4.3.8.12 接值长水压结束通知后,关闭各减温水电动门、调整门,将给水泵勺管逐渐降至“0”,联系汽机停给水泵,锅炉自然泄压。4.3.8.13 水压试验验收标准:从停止给水泵、关闭锅炉进水门开始计时,5分钟内锅炉压力下降值不超过0.5MPa为合格。 4.3.8.14 当压力降至14.0MPa以下时,检修人员必须将安全门恢复至工作状态,水压试验即告结束。4.3.8.15 锅炉放水,听候值长通知。4.3.9 再热器水压试验锅炉大修后再热器应做水压试验,其试验方法如下:4.3.9.1 在汽机高压缸出口和中压缸入口加堵板(汽机缸温应低于100℃),关闭再热器系统疏水门,开启再热器空气门及向空排汽门。联系汽机关闭中压主汽门及低压旁路有关阀门,其门后疏水门开启。4.3.9.2 检修人员做好防止再热器安全门动作的隔绝措施。4.3.9.3 应有可靠的紧急泄压措施,并交由运行人员掌握。4.3.9.4 热工人员投入再热器进出口压力表及有关仪表。4.3.9.5 给水系统,减温水系统所有阀门均应严密关闭。 4.3.9.6 联系汽机启动给水泵,开启中间抽头,用再热器事故喷水向再热器内进水,当再热器空气门、向空排汽门向外溢水时即关闭,并注意压力上升。4.3.9.7 继续用再热器事故喷水调整门进行升压,控制升压速度每分钟不大于0.3MPa 。当压力升至2.6MPa时稳定,检修人员进行全面检查;若进行超水压试验,应缓慢将压力升至3.9MPa维持5分钟,再将压力降至2.6MPa稳定,检修人员检查,待检查完毕后,关闭再热器事故喷水调整门及手动隔绝门,停止给水泵。4.3.9.8 水压试验验收标准:从停止给水泵、关闭锅炉进水门开始计时,5分钟内再热器压力下降值不超过0.25 MPa为合格。4.3.9.9 用再热器疏水门降压,降压速度每分钟不超过0.5MPa 。当压力降至零时,开启再热器空气门、向空排汽门,开启再热器疏水门进行再热器放水,并通知汽机开启有关疏水门,水压试验即告结束。4.3.9.10 检修人员必须将所有安全门恢复至工作状态,再热器进出口管道堵板拆除。4.4 过热器反冲洗4.4.1 为了冲洗过热器的积盐,一般在机组大修后化学清洗或水压试验结束即进行反冲洗,机组中修或小修应根据化学要求进行。4.4.2 冲洗准备:4.4.2.1 锅炉本体验收合格。4.4.2.2 汽机给水系统应具备供水条件,值长应通知化学准备足够合格的除盐水,通知汽机除氧器进水加热至70~90℃,并按照水压试验要求做好隔离措施。4.4.3 冲洗操作:4.4.3.1 关闭各进水门,开启过热器反冲洗二次门、汽包、过热器空气门;4.4.3.2 开启定期总门及所有排污门、大直径下降管放水门;4.4.3.3 启动给水泵,开启过热器反冲洗一次门,当过热器、汽包空气门冒水时应分别给予关闭,关闭反冲洗一次门,停止放水,浸泡过热器;4.4.3.4 半小时后,全开过热器反冲洗一次门,将给水压力提高至15.0~16.0MPa以大流量进行反冲洗,但不允许汽包起压,在进行冲洗时应以事故放水门控制汽包水位;4.4.3.5 冲洗次数和时间根据化学化验结果决定。4.4.3.6 冲洗结束,关闭反冲洗一、二次,并做好隔绝措施。4.5 辅机试运行及有关动态试验4.5.1 辅机试运行4.5.1.1 主要辅机检修后,必须经过试运行以验证其工作的可靠性,试运行期间设备状态良好、运行稳定,试运行结束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正式移交,转入正常运行状态。4.5.1.2 吸风机、送风机、排粉机、预热器的连续试运行时间不得少于2小时,磨煤机带钢球试转不超过5分钟,其它辅机连续试运行时间不得少于1小时。4.5.1.3 辅机试运行应具备的条件:(1) 转动机械试运行时,应严格遵守《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的有关规定。(2) 辅机及其它电气设备检修完毕,工作票已经终结,检修人员已撤离现场,接到检修负责人试转申请单。(3) 锅炉风、烟系统和制粉系统工作应全部结束,各风门、挡板及传动机构都已试验合格。(4) 电动机外观完整,绝缘合格,接地线良好,并经空转电动机合格且转向正确。(5) 巡测装置、程控装置、保护装置及联锁装置经试验可正常投入。(6) “DCS”系统能正常投入,操作、监视、控制功能均正常。(7) 检查各辅机应符合启动前的要求:① 现场清洁,照明充足。② 联轴器结合良好,保护罩完整,紧固螺丝无松动。③ 轴承油位计完整,刻度正确,油质合格,油量充足。润滑油系统油压、油温符合规定,油箱油位在絵以上。④ 轴承、电动机、油系统的冷却装置良好,冷却水量充足,回水畅通。电动机空气冷却风道无堵塞现象。⑤ 电动机接地线良好,绝缘合格,事故按钮完整。⑥ 各风门、挡板处于启动前的状态。⑦ 各仪表保护和程控装置齐全、完整。⑧ 各辅机电源已送上。4.5.1.4 辅机试运行注意事项(1) 辅机试运行,有关的检修负责人必须到现场,设备启动应征得检修人员同意。运行人员负责试转操作和运行参数监视,检修人员负责设备就地检查、维护和安全可靠监视。(2) 各辅机的启动,应在最小负荷下进行,严密监视启动电流和启动电流在最大值持续时间并作好记录。(3) 吸、送风机启动前必须先开启偶合器风冷器。(4) 风机试运行时,应进行最大负荷的试验且电流不得超过额定值,保持正常炉膛负压。(5) 给粉机、给煤机、绞龙不应带负荷试转,要预先将入口插板关闭严密。(6) 磨煤机试转时,初次试转时筒体内不应加钢球,试转正常后方可加钢球。4.5.1.5 主要辅机的启动(1) 调出二次风门画面,选线操作,分别开启#1~4三次风门和#1~16二次风门。(2) 调出吸、送、预顺控画面启动空气预热器① #1、2炉空预器点操启动的允许条件是:对应的齿轮油泵已开启;#3、4炉空预器点操启动的允许条件是:对应的齿轮油泵已启动且有一稀油泵启动。② 双击空预器启动按钮,分别启动#1、2空气预热器,并开启烟气挡板。 3 Y r6 s0 o1 U7 k
启动吸风机- j* |2 z: i. D0 t$ Q
① 吸风机启动的允许条件是:勺管位置小于10%。② 双击吸风机启动按钮并确认,分别启动#1、2吸风机,注意电流应正常,调整勺管开度,注意转速及炉膛负压变化。
8 J' m% z' ]. E: c4 Z# j7 R& W启动送风机. S% v9 g. \0 D+ F* S
① 送风机启动的允许条件是:勺管位置小于10%。② 双击送风机启动按钮并确认,分别启动#1、2送风机,注意电流应正常并调整勺管开度,注意转速及二次风压变化,保持炉膛负压在-50~-100Pa,开启联络风门。(3) 调出一次风画面,分别开启#1~12一次风门和周界风风门。(4) 分别调出#1、2制粉系统画面① 排粉机启动的允许条件是:制粉系统#3、#6、#8、#10、#11风门开度均小于10%并且对应的一次风门至少有4只开度大于50%。② 双击排粉机启动按钮并确认,分别启动#1、2排粉机,注意电流应正常,开启近路#10风门,调整#8、9风门,逐渐提高一次风压至1.8 kPa左右,注意不得超额定电流。(5) 调出一次风画面① 给粉机启动的允许条件是:相应一次风门开度大于20%。② 给粉机切至单操,检查确认给粉机档板必须在关闭状态。③ 合上#11、22给粉组合电源;分别启动#1~12给粉机,调整至正常转速,检查正常后应停止运行。(6) 分别调出#1、2制粉系统画面① 磨煤机启动的允许条件是:必须满足无油压低一值信号② 启动#1、2磨煤机,运行正常后停止运行(时间不超过5分钟)。(7) ① 给煤机启动的允许条件是:调节器指令输出小于10%。② 分别启动#1、2给煤机(煤仓下煤插管插死),检查正常后停止运行。(8) 调出制粉系统画面,启动绞龙,检查正常后停止运行。4.5.1.6 吸风机、送风机、排粉机、空预器试运行结束,若进行冷态空气动力场试验,应按试验大纲要求调整到相应工况,进行冷态空气动力场试验;否则,应先停止排粉机,通风5分钟,方可停止送风机和吸风机。4.5.1.7 热备用锅炉严禁吹洗煤粉管道。4.5.2 炉膛和烟道漏风试验4.5.2.1 正压试验法正压试验法是用送风机向炉膛和烟风道内充压,燃烧室内保持正压值在50Pa~100Pa,在送风机入口处撒入白粉或放烟幕,如有缝隙和不严密处,则白粉或烟会从中逸出,发现后及时堵塞。4.5.2.2 负压试验法负压试验法是用引风机将炉膛和烟风道形成负压,燃烧室保持负压值在150Pa~100Pa,用蜡烛等办法靠近接缝等处进行查找,如有不严之处及时堵塞。4.5.3 锅炉灭火保护动态试验每运行间隔3年时间应进行动态试验。4.5.3.1 动态试验是通过锅炉运行工况的调整,达到“MFT”动作的现场整套灭火保护的闭环试验,试验时应制定切实可行的现场试验措施,并报上级批准后执行。4.5.3.2 动态试验包括以下内容:(1) 火焰丧失“MFT”动作试验。(2) 炉膛压力超过规定值“MFT”动作试验。(3) 手动“MFT”动作试验。4.5.3.3 在诸多“MFT”动作条件中, 至少进行一项闭环试验,其余各项可断开保护断电器电源,开环运行。4.5.3.4 动态的试验结果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否则应查找原因重新试验。(1) 一次检测部分所组成的逻辑关系正确,动作数值合格;(2) 接受“MFT”动作指令的设备,动作及时、联锁关系正确;(3) 声光报警信号、指示信号、打印记录、首次跳闸原因记忆正确,炉膛吹扫、锅炉点火等动作顺序无误。 4.6 锅炉安全门的校验4.6.1 锅炉大修或安全门检修后,必须进行安全门的校验。为防止安全门的阀芯和阀座粘住,在运行中应定期进行电磁开关的启闭试验和主安全门的排汽试验,以保证锅炉设备的安全。4.6.2 汽包和过热器控制安全门的整定值为额定工作压力的1.05倍;汽包、过热器的工作安全门的整定值为其工作压力的1.08倍。再热器安全门整定值为工作压力的1.10倍。4.6.3 安全门校验可单独启动锅炉进行,也可带负荷校验。4.6.4 安全门的校验顺序:一般先校再热器安全门、再校汽包和过热器安全门;先进行机械定值校验、然后再进行自动和手操试验。4.6.5 不带负荷单独校验安全门时锅炉启动的安全注意事项:4.6.5.1 锅炉点火前必须联系汽机值班人员做好安全工作,防止汽水进入汽轮机内;4.6.5.2 锅炉单独启动的饱和蒸汽温度上升速度不大于60℃/h,瞬间不大于2℃/min ;4.6.5.3 启动过程中,应严格监视过热器、再热器管壁不超温,控制过热器出口烟温不高于500℃;4.6.5.4 校验安全门时应有技术领导人员现场监视。4.6.5.5 联络工具应可靠,升压前应试验良好。4.6.6 校验安全门操作组织措施4.6.6.1 锅炉安全门校验所有运行操作均由当值值长全面负责指挥,根据就地指挥的要求发出升压、稳压、降压命令。4.6.6.2 整个校验过程中升压、稳压、降压操作由指定的司炉负责,并指定当班一名司机负责配合,其它任何人员不得代替操作。4.6.6.3 校验过程的操作监护由指定的当班单元长担任。4.6.6.4 机、炉运行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校验过程的技术监督和指导工作。4.6.6.5 升压过程所有操作必须经监护人认可后方可操作。4.6.6.6 锅炉公司必须指定一名就地指挥负责与集控室联系。4.6.6.7 校验期间向空排汽二道门由就地控制,升压、稳压、降压以就地开、关或调整向空排汽二道门为主;运行人员调整燃烧预以配合。4.6.6.8 安全门校验必须由总工程师或总工程师指定的专人在现场担任总指挥。4.6.7 锅炉本体及燃烧系统检查:4.6.7.1 检查燃烧室内部,并明确以下各点:看火孔、人孔门、除焦门、放灰门、检查门、防爆门等良好并关闭严密。燃烧室内部无焦渣和杂物,水冷壁管外形正常,喷燃器无损坏、无堵塞现象,受热面清洁,一、二、三次风周界风角度应符合要求。4.6.7.2 检查风道、烟道及制粉系统管道完整,各风门挡板是否正确,传动装置是否完好,开关是否灵活,开度指示是否正确,并处于关闭位置。4.6.7.3 吸、送风机、排粉机及给粉机全部检查完好,具备启动条件。4.6.7.4 燃油系统经充油打压试验全部完好,点火系统正常。4.6.7.5 粉仓具备进粉条件,通过邻炉将粉仓粉位送至3米。4.6.7.6 出渣、冲灰、除尘系统处于备用状态。4.6.7.7 本体和汽水管道及风、烟道的支吊架完整。4.6.7.8 炉顶遮盖板及炉墙外敷铁皮应完整无损,各露天装置的汽水管道外铁皮罩包扎完好,各阀门管道已保温,各伺服机、电动机的防雨罩齐全完好。4.6.7.9 所有楼梯、栏杆完整,通道畅通,无杂物堆积。4.6.7.10 检查汽包,联箱等处膨胀指示器位置正确。4.6.7.11 炉内确已无人停留。4.6.8 锅炉进水前的检查:4.6.8.1 定期排污系统所有阀门均关闭。4.6.8.2 给水、减温水系统各阀门及疏水门均关闭。4.6.8.3 过热器集箱疏水门开启,其它疏水门均关闭。再热器疏水门关闭。4.6.8.4 省煤器放水一、二次门均关闭。省煤器再循环门关闭。过热器反冲洗一、二次门关闭。4.6.8.5 事故放水一、二次门远方开关灵活并置于关闭位置。4.6.8.6 连续排污一次门及连扩器进汽门均关闭,连扩器疏水电动调整、手动隔绝门开启。4.6.8.7 汽、水取样一次门、汽包加药一次门关闭。4.6.8.8 汽水系统空气门开启。4.6.8.9 两侧汽包就地电接点水位计、双色云母水位计投入,各汽包水位计平衡容器投入。4.6.8.10 安全门用压缩空气压力不小于0.3MPa。4.6.8.11 汽水系统所有压力、流量测量一次门开启。4.6.8.12 过热器、再热器向空排汽一次门远方开关灵活并置于开启位置,二次门在就地控制开关灵活并置于开启位置(二次门由检修人员负责操作)。4.6.8.13 联系热工人员投入锅炉机组所有表计。4.6.8.14 联系汽机人员做好校验安全门的所有隔离措施,同时投入高压旁路系统。4.6.8.15 将过热器、再热器向空排汽门自动解除。4.6.8.16 校验期间暂不校验的安全门,由检修人员做好防止误动的措施。4.6.9 锅炉进水:4.6.9.1 当汽机除氧器水温达到70~90℃时,联系汽机启动给水泵,向锅炉进水;同时通知化学加药,用给水旁路调整门或给水泵控制进水速度。4.6.9.2 进至点火水位时间的要求:夏季不少于2小时,冬季不少于4 小时。4.6.9.3 当汽包水位进至-50㎜时停止进水,关闭给水旁路,停止给水泵运行。4.6.10 点火升压:4.6.10.1 先启动两台予热器,启动吸、送风机,投入LK、1LK、2LK联锁,调整吸、送风量,保持炉膛负压,进行炉膛通风5分钟,调整二次风压,相应二次风门开至点火位置。4.6.10.2 开启下层给粉机大挡板。4.6.10.3 开启下层排粉机直接点火燃烧器所对应的四只一次风门(其余关闭),关闭对应制粉系统所有风门,启动下层排粉机,用近路风调整一次风压至1.8~2.3kPa。保持炉膛负压20~40Pa。4.6.10.4 接值长令,锅炉点火,启动燃油泵,开启燃油系统总门及电动快关阀,经燃油流量计用油;4.6.10.5 先点燃四只小油枪,并到就地鉴定确认着火良好,将给粉机同操器输出调至零,可投入相应一只给粉机运行,根据着火情况调整给粉机转速至最佳着火转速,并经常到就地检查着火情况。根据压力、温度上升情况,决定投入下一只给粉机,每半小时后对角切换给粉机一次。4.6.10.6 若无煤粉直接点火燃烧器,应先点燃下层两只大油枪,调整二次风,保证着火稳定燃烧正常;半小时后,切换另外两只大油枪;当过热器烟温达350℃、热风温度150℃以上时,且燃烧良好,方可启动#2排粉机投粉。注意控制升压速度。4.6.10.7 过热器、再热器出口联箱就地压力表(事先由热工人员)换成标准表,整个校验期间以就地表为准,锅炉起压后,由检修专人负责监视,要经常同集控室内压力表相对照,找出读数差值。4.6.10.8 当压力升至0.1MPa时,关闭过热器系统的疏水门、空气门、向空排汽门。4.6.10.9 升压速度控制每分钟不大于0.1MPa;升温速度每分钟不大于1.5℃。且整个升压过程中,要保持汽压、汽温均匀地上升。4.6.10.10 当汽包压力升至0.5MPa时,联系检修人员热紧螺丝。4.6.10.11 在升压过程中,要密切监视汽包上、下壁温差,控制汽包上、下壁温差不大于50℃,若大于50℃,应及时采取定排系统排污,同时降低升压、升温速度。同时,要严格监视过热器、再热器管壁不超温,控制高温过热器后烟温不超过500℃。4.6.10.12 应指定一台操作员站作为升压操作专用,其它操作员站未经许可,不得进行与升压有关的任何操作。4.6.11 再热器安全门校验4.6.11.1 再热器的升压、降压用汽机高旁调整门和再热器向空排汽门共同调节;正常情况下,锅炉主汽压力应保持稳定在3.0MPa左右;当压力无法控制时,锅炉可以切、投给粉机从燃烧上给予配合。4.6.11.2 压力达2.0MPa时,应稳压并同就地联系,校对上、下压力表差值;接到就地指挥的升压命令时再进行缓慢升压。此时,调节给粉机转速只准使用点操方式增加转速,且需经监护人的同意,不准使用数值输出指令方式操作。4.6.11.3 高旁调整门的操作方法:升压时,高旁调整门开度每次增加1%,并注意再热器的压力变化;高旁调整门的操作面板应始终处于打开状态,只准使用点操,不准使用数值输出方式。降压时,高旁调整门开度每次可减小5%。4.6.11.4 压力升至安全门动作定值而不动作时,就地应立即开启再热器向空排汽门;汽机运行人员应及时关小高旁调整门降压;锅炉应切除运行中给粉机。4.6.11.5 值长应根据就地指挥的要求及时发出升压、降压、稳压的操作的命令,运行人员操作应缓慢,精力要集中。4.6.11.6 当安全门机械定值校验结束,再热器压力应维持在2.2MPa,再进行电气手操校验,最后进行电气自动动作校验。4.6.11.7 当再热器安全门全部校验结束,通知汽机关闭高压旁路,继续升压、升温,准备校验主汽安全门。4.6.11.8 当再热器压力降至0.2MPa时,开启再热器向空排汽门。4.6.12 锅炉主安全门校验4.6.12.1 锅炉升压、稳压、降压由就地开关过热器向空排汽门控制,司炉调整燃烧给予配合。4.6.12.2 按规定的升温升压速度进行升压,当压力达到12.0MPa时应稳定;接到值长继续升压的命令后再进行升压。4.6.12.3 校验过程中,应经常同就地联系,确定上、下表计读数差值。继续升压时,速度要均匀,并密切做好上、下联系工作。此时操作给粉机只准点操,每次转速只准增加1%,且必须经监护人同意。4.6.12.4 达到安全门定值而没动作时,检修应立即就地开启向空排汽门降压,同时运行人员应停运部分给粉机;当压力升到16.5MPa时应立即采取措施降压,如降压无效时,应紧急停炉。4.6.12.5 当所有安全门机械定值全部校验结束后,应维持主汽压力在12.5MPa,分别进行手操和自动回路校验,全部校验结束,接值长令锅炉可熄火,关闭有关阀门,使其自然冷却降压。4.6.13 安全门全部校验结束后,所有安全门的卡板应取下,全部恢复正常状态;并将安全门的校验结果记录在有关的记录簿内。4.7 锅炉起动前的检查4.7.1 启动前下列各项装置必须试验合格:4.7.1.1 电机拉合闸、事故按钮;4.7.1.2 各种联锁装置;4.7.1.3 各项保护;4.7.1.4 灯光信号及报警装置;4.7.1.5 程控装置;4.7.1.6 电动门(或挡板)远方开关;4.7.1.7 点火装置;4.7.1.8 灭火保护装置;4.7.1.9 锅炉水压、安全阀调试、炉膛和烟道漏风。4.7.2 启动前的检查大、中、小修后的锅炉启动前,工作票应全部注销,应进行启动前的检查和准备,所有工作应全部结束并经验收合格,锅炉机组启动应在值长的指挥下进行,启动前联系燃料、汽机、电气、化学、热工等单位做好启动前的准备工作。司炉接到单元长的点火操作命令后,应组织本炉人员进行下列设备系统的检查:4.7.3 锅炉本体检查:4.7.3.1 检查燃烧室内部,并明确以下各点:看火孔、人孔门、除焦门、放灰门、检查门、防爆门等良好。燃烧室内部无焦渣和杂物,水冷壁管外形正常,喷燃器无损坏、无堵塞现象,受热面清洁,一、二、三次风周界风角度应符合要求。4.7.3.2 检查风道和烟道挡板是否正确,传动装置是否完好,开关是否灵活,开度指示是否正确,对某些挡板关闭严密性及开关方向如有疑问,应联系检修校对处理,检查处理完毕后,应处于关闭位置。4.7.3.3 本体和汽水管道及风、烟道的支吊架完整。4.7.3.4 炉顶遮盖板及炉墙外敷铁皮应完整无损,各露天装置的汽水管道外铁皮罩包扎完好,各阀门管道已保温,各伺服机、电动机的防雨罩齐全完好。4.7.3.5 表盘及现场全部表计可投入使用。4.7.3.6 燃油系统各阀门、油嘴良好,整个油系统不漏油,油温正常。4.7.3.7 所有楼梯、栏杆完整,通道畅通,无杂物堆积。4.7.3.8 检查汽包,联箱等处膨胀指示器位置正确。4.7.3.9 炉内确已无人停留。4.7.4 燃烧系统:(1) 磨煤机进口调整门(#3) 关(2) 磨煤机进口冷风门(#4) 开(3) 排粉机入口风门(#6) 关(4) 排粉机近路调整门(#8) 关(5) 排粉机近路冷风门(#9) 关(6) 排粉机近路隔绝门(#10) 关(7) 排粉机出口乏气再循环门(#11) 关(8) 送风机勺管 关(9) 送风机出口联络门 开(10) 下煤斗插管 关(11) 粗粉分离器折向门 开(40~50%)(12) 排粉机出口#1~12一次风挡板 关(13) 给粉机下粉挡板 关(14) 绞龙下粉挡板 关(15) 二次风挡板#1~16 关(16) 预热器进口烟气挡板 开(17) 引风机勺管关 关4.7.5 汽水系统:(1) 主给水隔绝门(#1) 关(2) 给水旁路隔绝门(#2) 关(3) 给水旁路调整门(#3) 关(4) 总给水隔绝门(#4) 关(5) 给水流量表一次门 开(6) 给水管道压力表一次门 开(7) 省煤器再循环门 (炉内有水开,无水关)(8) 主给水空气门 进水前:开 冒水时: 关(9) 汽包空气门 进水前:开 进水结束: 关(10) 汽包两侧安全门压力开关一次门 开(11) 炉水加药门 开(12) 汽包就地压力表一次门 开(13) 汽包压力变送器(调节)一次门 开(14) 汽包压力变送器(调节)各平衡门 开(15) 汽包双波纹水位计汽水一次门 开(16) 汽包电接点水位计汽水一次门 开(17) 汽包电接点水位计放水门 关(18) 汽包电接点水位计与下降管联通门 开(19) 汽包双色云母水位计一、二次门 开(20) 汽包双色云母水位计放水门 关(21) 炉顶过热器联箱空气门 关(22) 前屏进口联箱空气门 关(23) 过热器向空排汽门 开(24) 过热器集汽箱空气门 关(25) 集汽箱就地压力表一次门 开(26) 集汽箱低位压力表一次门 开(27) 集汽箱两侧安全门压力冲量门 开(28) 再热器进口安全门压力冲量门 开(29) 再热器进口压力表一次门 开(30) 再热器出口向空排汽门 关(31) 再热器出口联箱安全门压力冲量门 开(32) 主蒸汽减温水总门 关(33) 主蒸汽一级减温水一次门 关(34) 主蒸汽一级减温水调整门 关(35) 主蒸汽一级减温水二次门 开(36) 主蒸汽一级减温水流量表一次门 开(37) 主蒸汽二级减温水一次门 关(38) 主蒸汽二级减温水调整门 关(39) 主蒸汽二级减温水二次门 开(40) 主蒸汽二级减温水流量表一次门 开(41) 过热器反冲洗一、二次门 关(42) 再热器事故喷水流量一次门 开(43) 再热器事故喷水一次门 关(44) 再热器喷水调整门 关(45) 再热器事故喷水二次门 开4.7.6 疏放水系统:(1) 汽包连续排污一次门 开(2) 汽包连续排污调整门 关(3) 连续排污直放门 开(4) 连续排污直放总门 开(5) 连排扩容器进汽门 关(6) 连排扩容器疏水隔绝门 开(7) 连排扩容器疏水调整门 开(8) 连排扩容器压力表一次门 开(9) 连排扩容器水位计汽、水门 开(10) 连排扩容器水位计放水门 关(11) 事故放水一、二次门 关(12) 给水操作台所有疏水门 关(13) 省煤器出口联箱疏水一、二次门 关(14) ∏型联箱两侧疏水一、二次门 关(15) 过热集汽联箱疏水一、二次门 关(16) 再热器进口两侧疏水一、二次门 关(17) 事故喷水两侧反冲洗一、二次门 关(18) 水冷壁下联箱排污门(14只) 关(19) 下降管排污门(4只) 关(20) 定期排污单元节流门(4只) 关(21) 定期排污单元直放门(4只) 关(22) 定排总门 关(23) 定排母管疏水门 关(24) 疏放水总门 开4.7.7 炉前燃油系统:(1) 油枪所有手动隔绝门、旁路门 关(2) 燃油总门及燃油快关阀 关(3) 所有油枪电磁阀 关(4) 进、回油总隔绝门 开(5) 燃油流量计旁路门 关(6) 燃油流量计进出口门 开(7) 进油隔绝门(一、二道门) 开(8) 炉前燃油系统回油门 关(9) 再循环油门 调(10) 燃油压力表、变送器一次门 开(11) 油枪吹扫手动隔绝门、电磁阀 关(12) 吹扫汽(气)源进汽(气)门 关(13) 吹扫系统疏水门 开4.7.8 电机检查4.7.8.1 无人工作,电动机周围无杂物。4.7.8.2 接线和地线完整,底脚螺丝齐全、牢固。4.7.8.3 靠背轮联接牢固,防护罩装好。4.7.8.4 事故按钮好用且防护罩完好。4.7.8.5 防雨罩齐全、牢固。4.7.8.6 容量在10kW以上的电机若停用超过7天,或停用期间受潮,在启动前电气人员应测量绝缘。4.7.9 制粉系统检查4.7.9.1 在启动制粉系统以前,必须做好全面检查及准备工作,工作现场应清洁,有充足的照明,禁止在即将启动的制粉系统上进行检修及焊接工作(如需要在该设备上进行焊接工作,必须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4.7.9.2 对煤粉管道及各部件应符合下列要求:(1) 各设备及周围不准堆积煤粉,杂物及其它易燃物品。(2) 制粉系统各部件,煤粉管道和空气管道上无积粉自燃现象。(3) 磨煤机出口无积煤、积粉、钢球等杂物。(4) 所有挡板灵活,传动装置牢固完整,标志明确,挡板的开关方向及位置与标志一致,遥控装置动作正确,各风门挡板置于所需位置。(5) 各锁气器关闭严密;动作灵活。(6) 所有防爆门应严密,引出管及防雨设备完整牢固。(7) 各检查门关闭严密,管道保温良好,所有煤粉管道的支吊架完整牢固。(8) 煤粉仓内的粉标装置应完整,动作灵活,指示正确,并能提高到适当位置,以防被煤粉压住,吸潮管无堵塞。(9) 灭火装置良好,并处于备用状态。4.7.10 工业水系统、冲灰水系统、除尘系统、出渣系统检查4.7.10.1 系统管道连接完整,检修工作结束。4.7.10.2 所有阀门均应在正常投入状态。4.7.10.3 各辅机轴承冷却水畅通,回水正常不外溢。4.7.10.4 冲灰喷嘴畅通。4.8 启动前的准备4.8.1 锅炉经全面检查具备进水条件,水质应经化验合格,方可进水。4.8.2 锅炉进水时应及时通知化学加药。4.8.3 水温应控制在70~90℃,给水温度与汽包下壁金属温度的差值不应超过50℃。4.8.4 进水时间:冬季不少于4小时,其它季节不少于2小时。若进水温度和汽包金属温度接近时,可以适当加快进水速度。4.8.5 若汽包内原来有水应化验,如水质不合格,应将炉水全部放掉,再进合格的水;如经化验合格,可进至或放至正常点火水位(0~50㎜)。4.9 锅炉的冷态启动4.9.1 锅炉大、中、小修后的启动应采取滑参数启动方式,从点火到额定负荷约需要8小时。经检查锅炉已具备启动条件,接到值长命令,即可启动。4.9.2 联系汽机检查下述设备:4.9.2.1 Ⅰ、Ⅱ级旁路隔绝门全开;4.9.2.2 Ⅰ级旁路调整门全开;4.9.2.3 Ⅱ级旁路调整门全开70~80%;4.9.2.4 凝结器真空抽至20kPa(150毫米汞柱)。4.9.3 启动除尘泵,保持各部水压。启动预热器稀油泵,投入空预器油系统,保持油压正常,投入稀油泵联锁;启动齿轮油泵,启动#1、2预热器。投入锅炉辅机联锁LK、1LK、2LK;启动吸风机、送风机调整炉膛负压在-20~-50kPa,保持预热器出口风压0.50kPa以上,吹扫二、三次风及周界风风道。分别启动#1、2排粉机,保持排粉风机出口风压在2.50kPa以上,逐个吹扫一次风管3分钟,吹扫结束,降低一次风压;若使用煤粉直接点火燃烧器点火,应停掉#1排粉机;若使用大油枪点火,#1、2排粉机应全部停掉;若无特殊情况,必须使用煤粉直接点火燃烧器点火。4.9.4 对燃油系统进行全面检查,符合启动条件时,启动燃油泵,将油压控制在2.45MPa,油温保持在25~30℃。4.9.5 锅炉点火4.9.5.1 若使用煤粉直接点火燃烧器, 先点燃小油枪,确认燃烧良好,方可将#2排粉机一次风压调整到1.8~2.0kPa投粉; 开启相应的二次风挡板至适当位置,适当增加引、送风量,保持炉膛负压在-20~-50Pa,此时应经常检查着火情况;为使受热面受热均匀,30分钟后切换另外两只直接点火燃烧器;然后根据压力上升情况,逐步增投煤粉直接点火燃烧器。4.9.5.2 若无煤粉直接点火燃烧器,应先点燃下层两只大油枪,调整二次风,保证着火稳定、燃烧正常;半小时后,增投另外两只大油枪;当过热器烟温达350℃、热风温度150℃以上时,且燃烧良好,方可启动#2排粉机投粉,注意控制升压速度。4.9.5.3 如本炉粉仓内无粉,邻炉又无法送粉时,可采用燃油制粉。必须满足下列条件,方可启动制粉系统:(1) 空气预热器出口风温150℃;(2) 过热器后烟温达350℃;(3) 确认燃烧情况良好。4.9.5.4 启动制粉系统乏气排入炉膛应注意:(1) 操作要缓慢,一次风应对角投入。(2) 确认燃烧良好后,再增投乏气。(3) 随炉膛温度、预热器出口风温的升高,同时各部烟温正常时,再增加磨煤机出力。(4) 燃油制粉时应加强对炉膛负压、烟温、烟压、火焰指示等表计的监视,同时应经常检查除尘器排灰口,排烟颜色及煤粉细度等情况,若发现异常,立即停止制粉。4.9.6 待粉仓粉位至1米以上,则可对角投入煤粉燃烧器,其方法如下:4.9.6.1 调整排粉机出口总风压在2.1kPa左右。4.9.6.2 调整二次风挡板,适当增加吸、送风量,注意氧量变化。4.9.6.3 启动给粉机于低转速,开启给粉机下粉挡板,此时应注意调整吸、送风量和炉膛负压,检查着火情况,监视一次风压及风压变化情况。4.9.6.4 严格控制各给粉下粉量,若汽压上升快,应降低给粉机转速并联系汽机适当开大Ⅱ级旁路。4.9.7 及时通知出灰人员,投入锅炉出渣系统。4.9.8 进行定期排污,使各部受热均匀。4.9.9 视水位情况,联系汽机启动给水泵,进水前应关闭省煤器再循环门。4.9.10 启动过程中饱和温度上升速度为60℃/小时,瞬间不大于2℃/分钟。同时应监视汽包上、下壁温差不超过50℃,若超过可采取下述措施:4.9.10.1 降慢升压速度;4.9.10.2 适当开大Ⅱ级旁路;4.9.10.3 加强定排(定排操作方法见5.5.6)。4.9.11 锅炉起压后,及时通知化学人员进行炉水和蒸汽品质监督、化验。4.9.12 当汽压升到0.1MPa~0.3MPa冲洗汽包水位计,其方法如下:4.9.12.1 开放水门,使汽水管、云母板共同得到冲洗。4.9.12.2 关闭汽门,冲水管路。4.9.12.3 开汽门、关水门,冲汽管及云母板。4.9.12.4 开水门、关放水门(带小球的汽、水门,在开启该门时,应缓慢进行,以防堵塞)。在关闭放水门后,水位应很快上升,水面应有轻微波动,如水位计上升缓慢,则表示有堵塞现象,应再冲洗。冲洗时操作要缓慢,脸勿正对水位计,并带手套,不准将汽、水门同时关闭,以免冷却太快而损坏云母板。冲洗后,应与其它水位计对照。4.9.13 当汽压升至0.3~0.5MPa时,应进行定期排污,并通知检修人员紧螺丝,如需要紧汽包人孔门螺丝时,可将汽包下壁温度上升到150℃左右,然后再热紧汽包人孔门螺丝。4.9.14 汽压升至0.6~1.0MPa时,通知热工人员冲洗仪表管路。4.9.15 检查各部分膨胀指示器,并做记录,如发现异常现象,应查明原因,处理正常后可继续升压。4.9.16 当汽压升至1.2~1.5MPa、主蒸汽温度达260~280℃,再热蒸汽温度200℃以上(主蒸汽、再热蒸汽温度在对应蒸汽压力下应有50℃以上的过热度),且保持主蒸汽和再热蒸汽两侧温差均不超过17℃;汽、水品质经化验合格;汇报值长,联系汽机冲转,此时应注意控制锅炉水位。4.9.17 汽机转冲转至并列约需75分钟,在汽机冲转阶段,可调整锅炉燃烧或Ⅰ、Ⅱ级旁路,保持汽压稳定,并注意调整减温水和事故喷水流量,将一、二次汽温逐渐升至350℃。4.9.18 机组并入电网后,通知汽机及时关闭Ⅰ、Ⅱ级旁路。按汽机滑参数启动升负荷曲线控制升压速度,控制温升率1~1.5℃,主蒸汽温升率瞬间不超过2℃/分钟,再热蒸汽温升率瞬间不超过3℃/分钟。10分钟将机组负荷带至15MW,稳定60分钟。4.9.19 当锅炉主汽流量小于30%额定流量时,给水流量、蒸汽流量及汽包水位指示稳定且单冲量给水自动条件满足,若有必要,可投入给水单冲量自动,即给水副阀投入自动。此时,给水泵勺管在软操状态,应注意调整给水压力,保持相对稳定。4.9.20 适当增加风量,保持炉膛负压,逐渐增加下层给粉机数量及出力,将机组负荷出力升至25MW稳定30分钟。4.9.21 机组负荷升至40MW时,若火检信号正常,联系热控人员投入灭火保护。根据情况及时切换给水管路;升负荷过程中,升压升温速度应均匀稳定,适当调整Ⅰ、Ⅱ级减温水量。4.9.22 逐渐增投火嘴,适当增加风量,保持炉膛负压,将机组负荷升至60MW,稳定60分钟。检查各相关参数稳定、相应偏差在合格范围内且给水三冲量自动条件满足,应及时投入三冲量给水自动,即给水泵勺管投入自动;若水位稳定,应及时投入汽包水位保护。4.9.23 及时启动另一台排粉机;根据粉仓粉位情况,启动另一套制粉系统;逐只增投火嘴升负荷,适当增加风量,保持炉膛负压;按照机组升负荷曲线控制升负荷速度,机组暖机结束,负荷从60MW升至137.5MW,时间应不少于60分钟。4.9.24 当机组负荷逐渐升至80MW时,检查各参数应正常。应保持安全门压缩空气储气罐压力,投入安全门自动;投入过热器、再热器向空排汽门自动;若燃烧稳定,可停止油枪运行;投入机组大联锁保护;检查吸、送风自动控制回路参数、炉膛负压、氧量等正常,应及时投入吸、送风自动。4.9.24.1 引风自动系统的投入(1) 符合下列条件,可投引风回路自动:① 炉控画面上该回路名称未显红色。② “FACEPLATE组”中该回路未出现红色1、2、3、4报警。③ 引风勺管手操器在自动。(2) 如果炉控画面上某回路名称显红色,则该回路自动条件不满足,在“FACEPLATE组”中该回路框将给出1、2、3、4共四种报警,包含以下内容:报警1:炉膛压力变送器全坏。报警2:炉膛压力偏差大。报警3:执行器故障。报警4:引风机未运行,或引风伺放故障。4.9.24.2 送风自动系统的投入(1) 符合下列条件,可投送风回路自动:① 炉控画面上该回路名称未显红色。② “FACEPLATE组”中该回路未出现红色1、2、3、4报警。③ 送风勺管手操器在自动。(2) 如果炉控画面上某回路名称显红色,则该回路自动条件不满足,在“FACEPLATE组”中该回路框将给出1、2、3、4共四种报警,包含以下内容:报警1:风量变送器全坏。报警2:风量偏差大。报警3:执行器故障。报警4:引风未投自动,或送风伺放故障,或主汽流量小于40%。(3) 有一台送风机投入自动且氧量偏差小于3%,可投氧量校正自动。4.9.24.3 燃料自动系统的投入(1) 符合下列现象,可投燃料主控和各层给粉机自动:① 炉控画面上该回路名称未显红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