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文案
文档文件名称: |
电磁辐射的定义、危害、来源、标准、防护 |
内容简介: |
电磁辐射的定义、危害、来源、标准、防护 |
所属专业方向: |
电工新技术 |
文件类型: |
doc |
来源: |
|
马上加入,结交更多好友,共享更多资料,让你轻松玩转电力研学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加入
×
电磁辐射的定义、危害、来源、标准、防护; c8 A: l5 X# q' s8 G" ], R
3 E1 K, L: y# S3 S
8 u: J4 l' V2 ?8 z9 O4 ?电磁辐射的定义; j5 D0 J' f) W# B4 v
) _1 J, b* Q) E) Y# y5 U( r电磁辐射是指能量以电磁波形式由源发射到空间的现象,或解释为能量以电磁波形式在空间传播.电磁辐射由电磁发射引起的
- F1 P* S7 y* L
+ x8 d) p# o- S6 f& M8 P电磁波的频谱 + o0 m8 a) W: o# N0 Y7 M1 N1 W
频率(MHz) 波长(m) 频段名称 用途 ) ]9 X1 A6 ~) c) N6 r2 T
300~30GHz 1mm~10mm 极高频 雷达,空间通信
' y& K5 C, q# s$ s% C! e30~3GHz 10mm~100mm 超高频 雷达,空间通信 % i9 Z' u# R5 @( d; b. ^, S
3GHz~300MHz 100mm~1m 特高频 视距无限通信与广播
( E9 O% U7 t0 v8 ~" G: n, `300MHz~30MHz 1m~10m 甚高频 视距无限通信与广播 5 ^" g ?8 v, N5 M
30MHz~3MHz 10m~100m 高频 短波通信,广播
0 e$ E' T" n! n2 J4 S3MHz~300KHz 100m~1km 中频 无线通信与广播 ; l, c" q8 z. w. \ A8 p( ~/ c
300KHz~30KHz 1km~10km 低频 无线电导航 / c9 j% R, k( q, Q% b3 G
30KHz~3KHz 10km~100km 甚低频 无线电导航 2 p! [: \! p/ E' X* J
3KHz~300Hz 100km~1Mm 极低频 海底通信
6 |1 x! x8 ^4 J; h1 a5 y300Hz~30Hz 1Mm~10Mm 工频 输电
* V6 b1 X' c, E$ @' J. p
) `9 X3 Z. l5 w
4 i- ^) G7 Q! e! r0 u( V4 ?& Y6 l! P! r
5 _& r2 Q+ y! v+ Q
--------------------------------------------------------------------------------, m5 G4 _" l4 ^6 |2 I) R# i
* j/ o* f9 v# A$ h/ K$ n1 X9 O
辐射来源
* w4 T) W4 S: ]; a$ O+ X: {
4 S: b' L' \) t+ n- n8 s1 c7 a天然辐射 " b# E6 @: O9 g7 u I
天然的电磁辐射来自于地球的热辐射,太阳热辐射,宇宙射线,雷电等
/ ^) X" V1 | ^' C: |人工辐射
2 s k! r" h8 }4 h1 r% H+ H7 q1 z人工电磁辐射来自于广播,电视,雷达,通信基站及电磁能在工业,科学,医疗和生活中的应用设备, g" ]$ [* [* k. u7 C8 s
/ |3 E& f# _$ E8 y7 y* J8 K! ]
) }5 g7 Y7 j8 f6 j( h
3 G2 c- _" d5 \8 F2 e& F--------------------------------------------------------------------------------5 c! J: ~- i3 X1 U
! S& W) }1 j: T! m, C5 f辐射危害
' A/ o p& I. D, b$ n1 { V
2 k0 j2 {, c$ ]$ f5 O对人体健康方面的危害分为躯体效应和种群效应 & f* n/ e. h+ O9 ^( M0 g
躯体效应
* k2 `7 ~! N7 `0 h; T5 F躯体效应分为热效应和非热效应关于热效应的机理已经了解得比较清楚,人体接受电磁辐射后,体内的水分子会随电磁场的方向的转换快速运动而使机体升温.如果吸收的辐射能很多,靠体温的调节来不及把吸收的热量散发出去,则会引起体温升高,并进而引发各
8 @' C/ ~+ \3 J6 F种症状.
) i2 |1 N- s& q1 `对非热效应的机理了解还不充分,但确实存在这种效应:即吸收的辐射能不足以引起体温升高但确出现生物学的变化或反应.这类效应包括神经衰弱症候群.据报道电磁辐射也会引起癌症.2 B: W* h9 k- ~6 t
7 {9 B% N, [& g7 I& |/ v) F9 c7 A* R
种群效应
3 I" f+ |7 i4 p3 F7 ]种群效应不是短时间可以观察到的,也许会使人类变得更加聪明,也许相反使人类的发展受到影响.
5 I" J) D% H4 n, }- E0 R% ^电磁场对人体的影响应不同频率的电磁场产生不同的后果
* q+ q; m; ?2 L4 H! z! \: \工频电磁场的影响
9 d7 i( W3 T4 c" x) b工频电磁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 G+ s% T8 Z5 B+ a6 o
长期以来,关于工频电磁场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无影响的问题,各国学者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国内外许多关于高压,超高压输电线和变电站的劳动卫生学调查报告指出神经衰弱和记忆力减退是工频电磁场作业人员最常见的症状,但缺乏客观检查结果。目前认为工频电磁场对中枢神经的作用主要有电场引起,这一观点可在动物实验中得到佐证。8 ~+ r# w; M( ?9 S1 q% w$ M
% e. Z ?5 ?. K; X2 \( J工频电磁场与肿瘤发生的关系
6 H/ z+ V* p* u( Y2 G& Q* h许多调查发现,电磁场的职业暴露虽然可能增加肿瘤的发生风险,尤其是白血病,淋巴系统肿瘤和神经系统肿瘤,但这种风险程度并不高,没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应该指出,如果在生产环境中同时存在着其他较强的致癌因素时,工频电磁场的这个作用就不容忽视。/ ^# _3 C o7 U3 b/ j$ H
1 l) V* `( }0 n. K5 t" O" U
工频电磁场对生殖的影响 0 I) T! B- ^3 l% |2 q3 M
统计表明,仅孕早期使用电热毯与流产的发生率增高有关。但是孕中期使用电热毯的流产发生率减少。国外,Nordstrom等首次报道,对542名电厂工人进行回顾性调查发现,凡父亲在高压调度室工作的,子女患先天性畸形的比例增高。由于例数较少,结论尚不肯定。
% @8 }5 p: b. G7 ]
& G+ u2 ~4 }- E" Y射频电磁场的影响
' L& d" r N4 |, ~. n, x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 m8 f; K4 y6 V接触高频电磁场辐射后,较早便出现嗅阈值增高及暗适应事件延长。据报道长时间接触较高强度的射频电磁辐射后,可能引起脑电图的某些改变。9 ~( I R, |) F1 Z, I
}- [+ V9 a/ z' S* X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2 K6 b% |5 `- y0 E7 }& a6 a长期接触高频电磁场,低血压或血压偏低发生率较高。
* [1 `. j$ A& h! T* ?; L( Z! n5 }: [8 k% o1 b" r, q4 L) O
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0 {) @2 X6 {! e( _3 U上海市对某塑料厂160名接触较高场强的高频介质加热作业的女工进行卫生学调查,发现女工非脯乳性泌乳症状显著增加,月经周期异常明显增多。主要是由于神经-体液的混乱引起。5 {( D5 X A% R1 l( O9 D; j9 A* |
/ N2 { ]+ T3 O: j* l$ J# ]
微波电磁场的影响 / ~0 }1 ?8 u% A, M2 O
急性微波辐射损伤 - a0 x3 z0 k8 e+ q' G5 @ n
当过量微波辐射到人体后,可能造成若干组织和器官的急性损伤。急性微波损伤大致有头痛,恶心,目眩,彻夜失眠,辐射局部 烧灼感等。一般经过数天,数周或更长时间休息后,症状一般均可消失。! m7 J t. k6 g ~! v- }9 p
( ^& q& H) F2 P* W( ?* _8 J- S慢性微波辐射症候群
t0 y+ a" q6 e/ V( g7 g0 A' q; I较长时间接触低强度的微波辐射,可引发慢性微波辐射症候群的若干表现,一般为某些生理功能的混乱,也可有一些生化指标的波动。
! ]. {) @: t6 C
$ Q0 f& Y- J% R' q% @. @! d
( c4 f3 z, d7 [$ f& q5 [--------------------------------------------------------------------------------
9 f+ D+ v$ i5 \' ^9 r5 P5 D# Q4 b) `4 k1 }1 ?
辐射防护
3 g. u, d w3 P公众照射导出限值(GB8702-88)
" a9 r# \ F3 T L# ]8 Y0 K/ E9 d. ?& h' T! ^1 x8 ^
频率范围(MHz) 电场强度(V/m) 磁场强度(A/m) 功率密度(W/m2) 5 n" b9 {# F- X( m* l- d
0.1~3 40 0.1 40 # O" S' \1 Y- q1 u2 @6 j% r
3~30 67f0.5 0.17f0.5 12-0.5 & \; q* E( A5 Y
30~3000 12 0.032 0.4 $ H6 T: a+ M5 A& x
3k~15k 0.22 0.5 0.0010.5 f/7500
$ x( n) g4 H" d: v2 R, ?15k~30k 27 0.073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