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加入,结交更多好友,共享更多资料,让你轻松玩转电力研学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加入
×
| 交流三相电机电磁设计输出变量说明8 _ @: o- j! w! v- G) D X6 w
TYPE:型号 B25:硅钢片磁性能 P10:硅钢片损耗系数 Insulate:绝缘等级 # x. |6 l5 p' _6 y C7 |9 A& G V \6 a
Power:输出功率 (kW) P:极数 U:相电压 f:频率 Q1=定子槽数 D1=定子外径 D2=转子外径 Q2=转子槽数 Di1=定子内径 g=气隙长度 U1:相电压 Ty=线圈跨距
7 a7 P C0 @ u ?- W, N8 J, pL=铁心长 Leff=铁心有效长 A :并联路数 Fd1=线圈伸出部分长度
. b0 n' z r; }; x# ^6 eL1=净铁心长 L2=转子净铁心长 zf :定子每相串联导体数, ?4 G. [0 ]" J0 `7 j2 X: c6 x
b01=定子槽口宽 b02=转子槽口宽 z :定子每槽导体数5 w: \- {2 C8 @2 Q
bs1=定子槽宽 br1=转子槽宽 czn:层数
' J1 F6 x8 J+ w" kRs= 定子槽宽半径 br2=转子槽宽 N1*d1:线规及并绕根数- F! {1 D* ]8 O/ X g
hs1=见定子槽形图 br3=转子槽宽 N2*d2:线规及并绕根数6 J# n2 Q; I4 W
hs2=见定子槽形图 br4=转子槽宽 s :导线面积 P% e. I4 ]( c# U( J+ k* F; I! K
hs0=定子槽口高 hr0=转子槽口高 Y :定子线圈节距: B8 ?0 E+ t" V. v' v, o
bt1=定子齿宽 hr1=转子槽高 Lz :线圈半匝长
6 |0 B, ^, B7 E' E9 P: j, l5 H: @bt2=转子上部齿宽 hr2=转子槽高 Gcu:铜重 转子铜或铝重
! P3 Q( o c, J& R. b) [bt3=转子下部齿宽 hr3=转子槽高 R1 :定子电阻 转子电阻
7 H E8 w" }: I( `" dt1=定子齿距 t2=转子齿距 J :定子电密 转子导条电密、端环电密
j* x7 j- ?. n3 ?Zs1=定子槽口处角度 Zs2=转子槽口处角度 SK:斜槽度
; u' ]9 E9 }$ c* u- V2 Uhc1=定子轭高 hc2=转子轭高 Se :定子槽有效面积
/ Q& f. j; X. `" }& E Zc=转子槽形号 nk/bk :风道数/风道宽 风道数/风道宽+ _& l$ ]* o$ n$ B
hr12=转子槽高 dk :轴向风孔直径 轴向风孔直径* {' H- F4 \1 [
kd kp kdp zfk kc Eff0=效率初值
$ }; ] X! O: o/ e0 N" g! G9 Gstator :分布系数 节矩系数 绕组系数 每相有效串联导体数 卡氏系数 ip=满载电流有功部分 rotor :分布系数 im=满载磁化电流
- R2 @ g' e0 f( }/ f" W. h0 ^$ mTp=极距 Fs=波幅系数 Ft=饱和系数计算值 ix=满载电抗电流 Ke0=满载电势初值 Ke1=满载电势计算值 Ft0=饱和系数初值 ir=满载电流无功部分. H! n' ] w$ t
Fa=每极磁通 i1=定子电流标么值、实际值
2 S1 g" n: v+ T* Y5 a; I mm2 B L AT/cm AT I2=转子电流标么值、实际值
9 u+ N- P( Q; G$ s: i+ {( r) s st:定子齿面积 该部分磁密 该部分磁路长度 该部分单位安匝数 安匝数 pcu1=定子铜耗标么值、实际值9 J( q4 g1 i1 I3 S
sc:定子轭面积 该部分磁密 该部分磁路长度 该部分单位安匝数 安匝数 pcu2=转子铜耗标么值、实际值
2 B4 H; s7 f# b rt:转子齿面积 该部分磁密 该部分磁路长度 该部分单位安匝数 安匝数 pfe=铁耗标么值、实际值5 ^) T; j# Q+ U3 w1 T. r5 `$ r" Q
rc:转子轭面积 该部分磁密 该部分磁路长度 该部分单位安匝数 安匝数 ps=杂散耗标么值、实际值% a+ ]3 I5 L$ g5 x- g7 k
g0:气隙面积 该部分磁密 pfw=机械损耗标么值、实际值
; C3 H& c# i/ _3 p* ` pg=总损耗标么值、实际值
" n" g/ h/ U: A8 g9 Q9 w Ikw=有功电流 c1=定子轭部磁路校正系数 c2=转子轭部磁路校正系数 AT=总安匝 p1=输入标么值、实际值% T a. m$ Y: E( ^: _
Im=磁化电流 Km=电抗电流系数 pe=总损耗比; B1 F. ?& {9 B8 n
Eff Pf Tm Tst Ist AJ Sn) u$ |% _" D8 O
计算值: 效率 功率因素 最大转矩 起动转矩 起动电流 热负荷 满载滑差
$ R' d1 E3 J$ z6 `& z JB: 效率 功率因素 最大转矩 起动转矩 起动电流 热负荷 满载滑差
?2 Q5 Q6 Q- T$ \9 n4 f
8 ]; c+ V- D- e+ f8 _) ~ B0 cm3 W/cm3 p si wi hw
7 f6 ^! J! A; ~2 U st:空载定子齿磁密 定子齿体积 单位损耗 损耗 槽绝缘厚度 导线绝缘厚度 槽楔高度# P3 J; x% M; a
sc:空载定子轭磁密 定子轭体积 单位损耗 损耗 & r5 N/ k- Q. A& y' i
Gfe=铁重 (kg) Ppfe=总铁损耗. W$ _- J1 k ?2 F! U, a
A1=定子线负荷 H1=定子谐波单位漏磁导 LB=转子导条长度 SB=转子导条面积 Cx=漏抗系数 H2=转子谐波单位漏磁导 Dr=转子端环平均直径 Sr=转子端环面积
! D. G3 w3 d3 |" k7 j" ^! p rb=导条电阻标么值 Rb=导条电阻 re=端环电阻标么值 Re=端环电阻) \+ A+ Y; b8 s0 J1 Y
r2=转子电阻标么值 R2=转子电阻
0 p5 Q# z: R% f# t, M ku1=定子槽无导体部分节距漏抗系数 Spu1=定子槽无导体部分单位比漏磁导 kl1=定子槽有导体部分节距漏抗系数 Spl1=定子槽有导体部分单位比漏磁导 Sp1=定子槽总的单位比漏磁导 , v2 [, e8 s# _9 a. y
ku2=转子槽无导体部分节距漏抗系数 Spu2=转子槽无导体部分单位比漏磁导/ x0 C. @0 i& q
kl2=转子槽有导体部分节距漏抗系数 Spl2=转子槽有导体部分单位比漏磁导 Sp2=转子槽总的单位比漏磁导
' |$ }( E0 ?( |5 j' ]% M Xs1=定子槽漏抗 cx Xs1s=起动时定子槽漏抗 cx Kcc=导体挤流效应相对高度. ?4 K* S6 G1 s; V6 _" [
Xd1=定子谐波漏抗 cx Xd1s=起动时定子谐波漏抗 cx XX0=挤流效应电抗系数
1 g/ k) O$ B+ e! ^2 ] Xe1=定子端部漏抗 cx Xe1s=起动时定子端部漏抗 cx rr0=挤流效应电阻系数) ?; F1 x. c' e6 l# P5 m0 M
X1=定子漏抗 X1s=起动时定子漏抗 ATst=起动时系数取值
# T ?( m6 F; Y9 {- i9 M$ `" H( [) X Xs2=转子槽漏抗 cx Xs2s=起动时转子槽漏抗 cx BL=起动时虚构磁密
& `2 o- i! r4 l& g! E/ i Xd2=转子谐波漏抗 cx Xd2s=起动时转子谐波漏抗 cx Kz=起动漏抗变化系数
6 |- x1 v' n7 P8 Y( [3 J, i+ j3 d/ R Xe2=转子端部漏抗 cx Xe2s=起动时转子端部漏抗 cx 1-Kz=起动漏抗变化系数
" o5 |0 L) J2 a* [" s, B4 a Xsk=斜槽漏抗 cx Xsks=起动时斜槽漏抗 cx Cs1=定子齿顶宽度减少( s" ?* S6 W ]1 \' `2 r' U
X2=转子漏抗 X2s=起动时转子漏抗 Cs2=转子齿顶宽度减少/ m3 m. F0 q. W Y+ n
X=总漏抗 Xst=起动时总漏抗 dspu1=起动时定子槽口漏磁导损失. V+ i/ L5 F4 ]
r1=定子电阻标么值 r2s=转子起动电阻 dspu2=起动时转子槽口漏磁导损失1 Q2 z" c" T7 w" T
R1=定子电阻实际值 rst=起动总电阻 spl2s=起动时转子槽部单位漏磁导, l6 l- `! |& b( |
r2=转子电阻标么值 zst=起动时总电阻 sp1s=起动时定子槽总的单位漏磁导
) |9 w* Z+ E9 D' s( I( J8 g. h sp2s=起动时转子槽总的单位漏磁导9 J# [& c" q4 [3 O8 \; P7 F
+ \" L( ~# Z/ x& J6 l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