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产业“回家”了。11月8日至9日,在中国太阳能电池的诞生地——— 天津举办了“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论坛”。由天津滨海新区主办的本届论坛汇聚了来自光伏业界众多专家、企业界人士以及行业协会和政府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共谋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大计。7 e' I/ u6 X" m( U+ j9 S7 P i0 C
$ W) X1 F& e' ^' E0 @5 u- h1 K6 D光伏持续增长5 y1 y' p5 M$ b( l$ k
. B1 _. Z! Y* k- i. a3 {. | w- g9 |“在过去10年里,全球光伏产业强劲增长。”在本届论坛上,SEMI执行副总裁Dan Martin对业界发表了演讲,“从2000年到2009年,全球光伏安装量年复合增长率为44%,预计2010年的增长率将达到90%,从而使全球光伏累计安装量达到36.5GW。”即便如此,全球光伏市场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据Martin介绍,2010年光伏发电量约占全球发电总量的0.2%;到2020年,这一数据将达到1.3%;预计到2050年,光伏发电将占全球总发电量的10.8%。 + C- ]. `' l: l+ |4 [) ^+ ~0 ~- {) J7 o/ N5 W) _% u
Martin同时表示,尽管目前中国光伏市场仅占全球市场很小的份额,但近年来保持了高速增长,从2005年到2009年,中国光伏安装量年复合增长率为151%,2009年的安装量达到160MW,累计安装量则达到300MW。8 \2 p. j+ t* \+ X) t
9 @. h e' v6 n3 e, q7 W2 I4 t
中国光伏产业最令人称道的是其制造业。据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秘书长王勃华在本届论坛发表演讲时介绍,2009年,中国光伏电池产量达到4382MW,有4家中国企业跻身全球前10大光伏企业之列;从2005年到2008年,中国光伏电池产量的年增长率都超过100%,2008年到2010年增长率也在70%以上;目前,中国企业已基本掌握了太阳能电池及多晶硅材料的关键工艺技术。 ) k) ]9 w g& J% u / T! ]5 I3 z( j: I) D( ]; _! R8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也对中国光伏产业的成果表示肯定,他说,2009年中国光伏电池产量占全球的40%,预计2010年将达到7000~8000MW,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以上。% t; W! C/ \' l! @" a4 j
& J( f, g2 ^$ s* R
市场压力迫近3 S5 J# G% X3 I( [* ~
- ^4 s r5 _" _ o, ]
“不过,中国光伏产业在原材料和设备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王勃华说,“就原材料而言,中国企业的差距体现在多晶硅的关键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等方面;就设备而言,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高端设备仍需进口,而薄膜太阳能电池的主要设备也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 \) i: C2 R& g* W
9 D+ @( s T; V8 s4 k: {
石定寰也对我国光伏材料和装备产业的现状表示了担忧,他认为,尽管我国在多晶硅材料和部分光伏装备的国产化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核心装备和部分配套材料仍然要依赖进口。 2 m; w, M7 E. u( g9 M* B8 M' `5 h' a, M/ P, ]/ o4 @
“我国光伏产业还面临着更大的问题,就是市场。”石定寰说,“与前几年数十兆瓦、数百兆瓦的项目相比,如今新增的项目设计产能通常都是吉瓦级别的,而且欧洲国家也在不断降低光伏发电的补贴,这将使我国光伏产业的市场竞争加剧。”& F, U+ L4 E R0 \9 K3 }
# {* V. Z; M, K3 O* t王勃华也认为太阳能电池市场存在较大的风险和竞争压力,他表示,我国生产的90%以上的太阳能电池用于出口, 2009年,我国太阳能电池出口额超过了71亿美元,而国内市场目前不足全国产量的10%,对国外市场的严重依赖使得我国光伏产业面临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严峻挑战,因此,支持国内市场的加快启动已成为重中之重。与此同时,国外企业在新型太阳能电池技术方面的持续进步,对我国光伏产业的后续发展也形成了较大的压力。% o; j! ~1 k5 i0 i, B, B' ^
6 {. E/ W+ ^5 y+ C2 F% P
光伏市场的压力是全球性的。SEMI执行副总裁Dan Martin表示,尽管2010年全球光伏安装量增长率达到90%,但从统计数字来看,预计2011年全球光伏市场增速将下降到7%。 7 R8 v# W7 T1 z3 z# `7 C' I/ E B& i) T3 y, u
看重系统应用, S4 n/ C7 [9 Z
2 z M/ O. c6 `- ~% k
企业界对2011年的光伏市场的预测也不太乐观。常州天合光能事业发展高级总监徐大江认为,由于政府的补贴仍然是全球光伏产业的驱动力,而目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很难继续加大对光伏产业的补贴力度;新兴市场的增长并不如预想中的那样快速,估计其市场增长量与德国市场减少的量持平;而曾经被业界寄予厚望的美国,其政策的着眼点似乎更多地在于增加就业机会而不是光伏发电的普及应用。$ B% c. l3 a( i$ S3 j) M/ C
. @, T+ F3 R" L+ I0 r0 ]0 M
浙江正泰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杨立友则表示,如果全球光伏市场在2011年增速放缓的话,的确会给光伏企业带来一些挑战。由于2010年光伏市场和投资都很火热,一些新的产能将在2011年集中释放,不仅会大幅增加电池的供给量,而且会促使多晶硅原材料的价格居高不下。因此,对国内光伏企业而言,如果在产业链上游有一个稳定的、强有力的合作伙伴,从而能够以相对较低的价格获得原材料,那么企业就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当然,从电池的制造环节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从而降低成本,才是最主动的策略。”杨立友说。+ h+ V7 [4 U* C8 B. B c% s
( s& d4 C8 D" J& K# u
中国光伏企业面临的竞争同样是全球性的。徐大江认为,尽管中国在制造层面与欧美国家相比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但欧美国家并不会心甘情愿地退出市场,他们会充分利用自己的品牌优势和贴近终端用户的优势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尤其是欧洲企业,因为目前光伏应用的主要市场仍然在欧洲,所以欧洲企业非常看重产业链终端的系统工程。可以说,谁控制了光伏的终端系统,谁就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徐大江表示,“随着光伏制造业成本降低、规模扩大,垂直一体化企业的传统优势将变小,因此,中国光伏企业只有致力于把产业链各环节做精,才能从容应对挑战。”$ a1 P5 |1 `# K0 ^.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