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加入,结交更多好友,共享更多资料,让你轻松玩转电力研学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加入
×
[摘要] 现阶段多数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并不缺乏,但是生产一线缺编严重的现象确是普遍存在的,本文主要探讨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合理优化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从而提高电力企业的生产率和优质服务水平。 [关键词] 电力企业, |- p4 p; x0 L7 g8 [, x2 C& l. W
人力资源! `% ]) p9 R: B _' `
优化配置 1., p7 V# h# [4 ]5 p6 ^, W
前言 电力企业要发展,要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责任十分重大。当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就是要使人力资本和物资资本最佳结合,从而提高企业生产率和优质服务水平。目前,许多电力公司整体人力资源并不匮乏,但由于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生产一线人员极为匮乏,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对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构成了一定的威胁,有的电力公司高层看到了问题的存在,并采取了一定措施,缓解了由于生产一线人员匮乏影响安全生产的压力,但未从根本上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没有彻底的使电力公司步入良性、健康的发展轨道。下面我将从现状分析和优化配置措施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2.
8 y0 ]$ r, L+ M6 e3 j! X现状分析 " B9 }8 E& G. [
目前,许多电力公司整体人力资源并不匮乏,但生产一线人员极为匮乏,造成这样的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它和现在电力企业的工资制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大家知道现有的工资制度死的成分太多(岗位工资、工龄工资和技能工资),显不出档次,生产一线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之间的差别不大,但是生产一线人员的工作压力,责任压力以及工作时间远比其它人员高的多。所以许多生产一线人员托后门,拉关系,想方设法掉离原岗位,造成生产一线大量技术力量流失。其次,还有其他原因,下面我将举例分析: 2.1 生产一线人员出现工作失误,会对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造成巨大影响,带来巨大损失,生产一线人员将要面对下岗甚至开除的责任压力,而其他工作人员出现工作失误,产生不了巨大的后果,所以面对的责任压力要小的多。 2.2 生产一线人员多数是运行值班,参加公司召开的会议和各种活动均须占用运行人员的休息时间,而其他工作人员可在其工作时间脱岗参加。 2.3 由于生产一线人员的匮乏,造成个人生产任务的增加,而且公休假制度很难执行,造成生产一线人员情绪不满,原本没有离岗想法的人员开始蠢蠢欲动,想方设法掉离原岗位,形成恶性循环。 2.4 生产一线对技术要求较高,但由于生产一线人员的匮乏,很难抽调人员参加技术培训,无法有效的、及时的提高员工素质,为安全生产埋下隐患,严重影响了公司的效益。 2.5 生产一线是供电企业的生产基础和工作重点,所以迎接的各方面的检查较多,而且还要经常参加各种班组竞赛、技术比武,工作压力可想而知。 综上所述,由于生产一线人员面临种种压力,而电力企业领导又没有积极采取很好的激励和引导措施,从而导致人力资源分配严重失衡,动摇了电力安全生产的根基,这样持续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3.
% h( |. W, `- C, d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措施 3.1 贯彻实施国家电力公司新的劳动定员标准。严格定岗定编,精简出大量的人力资源,经过岗位培训,使之成为,生产一线的力量源泉,同时要深入企业管理生产一线,协助有关业务部门改善劳动组织、环境和条件,有效利用和调动生产一线的人力资源,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3.2 开展工作分析和工作评价。对电力企业组织中的各项工作的性质、内容、任务、任职条件、权利与责任,予以分析研究形成有系统的书面描述;对工作价值进行评价,为科学设置岗位和合理劳动报酬提供依据。 3.3 制定岗位规范,明确岗位职责,杜绝职能部门利用职权借调生产一线员工从事其他工作。 3.4 开展工作绩效评价。以岗位规范为依据,制定绩效考评标准,运用各种考绩方法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考评,依此确定员工季度和年度工资、奖金、福利,也为职工职务晋升奠定基础。 3.5 改善工资制度,建立适合电力企业优势竞争战略的公平合理的劳动报酬制度,把职工劳动报酬同企业的经营成果、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可设立安全压力奖金和生产一线补贴,拉大经济收入的差距。 3.6 严格实行就业准录入制度和职业技能鉴定制度。采取技术带头人和首席员工战略,真正调动职工我要学的积极性,逐步将教育培训工作由企业行为转变为个人行为。 4.结束语 + B/ }! N( y& f6 ~; J$ P
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没有理想状态,只有适应企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最佳状态, 国有电力企业应该走出大锅饭式的管理模式,积极引进新型的激励机制,例如香港华润集团公司的管理方法就是很好的例子。人力资源管理只有不断在观念、模式、手段、形式和方法上进行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变化的节奏,使人力资源管理充分发挥其战略作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不断地研究企业发展和市场的变化,不断地调整思路,让企业达到1+1>2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