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8-2-2 08:17 |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累计签到:1 天 连续签到:1 天
|
发表于 2010-9-17 08:44:52
|
显示全部楼层
2009年岁末,我校电气学院王锡凡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73岁的他,作为今年新增科学院院士中年龄最大的,应属不易。50多年来,执着于中国电力事业的发展,让一个做真学问的老学者,面对院士的荣耀如此平实。他依然静以修研,行以致远,低调为人,高调治学,正如他的学生在院士贺信中所说:才华横溢不自显,一蓑烟雨任平生。
' Y/ N Q" {3 Q! c- ~# p: d: ^% o. X& ^
12月8日,记者才有幸见到王锡凡教授,他一如往昔的低调和谦逊,又不失和蔼可亲,欣然接受了记者的专访。5 q# u$ T3 M' ]; r4 ]1 R
5 ?$ r/ M! V$ D, p: w$ }
2 k X9 h0 e8 g4 @. n记者:12月4日中科院正式消息公布后,您作为陕西省两位新增科学院院士之一,立刻引起《华商报》、《西安晚报》、陕西电视台等省内各大媒体的关注,这时才发现您早已悄悄淡出媒体追逐的视线。我很理解您的低调,就是很好奇这个时候您会干什么去呢?/ q9 w( h4 |; G/ O% U% l
; `2 ~. T- | M1 o6 a
王锡凡:我的很多学生现在都是陕西及全国电力系统中的骨干力量,他们一直都密切关注着院士的增选,当正式消息发布后,他们比我知道的还早。那天,我在西北电网公司、陕西电力公司、西北电监局等电力部门工作的20多名学生们,他们获知消息后早早过来将我接走,没有想到还为我举办了一个座谈祝贺活动。最让我感动的是,这些扎根西北的学生们,非常希望抓住一切机遇,尽快在西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将风力发电和输电建设起来,我们很高兴地谈了很多关于如何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问题。很抱歉不能接受媒体的采访,这个时候我更希望跟自己的学生在一起。
! N/ t! O9 b7 z, p u' q
) h- m- S' ^) J5 P- r- J2 Q4 R1 g/ i8 ^3 r: b1 E4 S
记者:您当选科学院院士,使我校的两院院士数量提升到20位,而且您也是我校电气学院第一位自己的院士,对此您有何感想?
7 [6 ?/ G% P. C, K; ^& g7 r: r$ ^: z; R5 r6 @
王锡凡:我校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实力雄厚,英才荟萃,为国家电力系统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但是电气学院一直以来却没有自己的院士,在这点上与全国其他重点大学相比有所欠缺。通过这次院士增选,对进一步加强我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学院在全国的竞争力很有好处,我想这也是学校所期盼的。不管是我,还是别人,只要我们电气学院出现一位院士,这就是让人欣慰的事情。
+ I8 J( ]" {# W* d$ t' E, K5 ?) i- }% p' q$ \
# m. e) z2 a. d记者:您1957年毕业留校,52年来一直孜孜不倦地埋头于电力系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你认为是什么力量让您坚持到今天,并继续着发展我国风能输电的梦想?& c0 I( @( x3 L. W
4 S* l) ?# Y! e; X' w) @9 q
王锡凡:一方面,我认为中国应该在电力方面领先世界,根据中国的领土、资源等国情,在电力系统方面的有些问题是中国所特有的,如西电东送等。我在参加三峡论证时,就认识到这个问题,认识到中国应该在电力方面有自己的东西,我更相信中国也有能力做出自己特有的东西。另一方面,西安交大地处西部,远离商业的喧嚣,是做学问的好地方,在这里就是要充分利用西安交大安心做学问的优势,不要被世俗所困,要咬定目标不放松,我相信在西北同样可以做出不比别人差的成绩。
! n2 _& G f3 J
$ [# F5 M% G# z* Q
1 s- n9 V3 t+ _9 f6 o$ ^# g1 R记者:据悉,今年科学院院士仅新增35名,空缺近半,“年轻”和“来自第一线”是新增院士的一大特点,而且还提出了更多学问以外的要求,当院士似乎越来越难了。作为新增院士中年龄最大的更不容易,您认为您为什么能够当选?; X2 [* V3 |+ ]" J* N/ \
$ W+ F. w7 m5 W8 [" j王锡凡:我个人认为有这几个因素:第一、从电力系统来说,现在对电力系统的研究,一直都是沿用我在70年代主编出版《电力系统计算》中的基本理论和算法,这本书可以说培养了我国好几代电力系统的专家,当时参编人员现在已有几位早已成为院士,这本书也成为中国研究生的经典教材;第二、80年代,在电力系统规划中,我参加了三峡工程的论证,并将研究积累的成果出版了专著《电力系统优化规划》,这填补了我国在电力系统规划研究领域的空白,同时我主编的英文专著《Modern Power System Planning》也被国外12所大学指定为研究生教材;第三、90年代,在新型输电研究方面,我首次在国际上公开提出一种全新的输电方式——分频输电,分频输电不仅使远距离送电容量提高三倍,而且有利于再生能源发电接入系统,是一种很有潜力的远距离大容量输电方式;第四、这次能够当选,我认为在西安交大这样一个能够安心治学的好地方,我作为一个教师,能一直坚持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有关,现在我还带着10多个研究生,还有很多研究课题要做。
p+ ]4 _* J2 q; s9 a/ k# d
1 f) m ?; t% ]8 q2 w
% s$ V) g& g4 S5 Y; |记者:大家都非常看重院士的研究成果能否直接应用于国民经济领域,您的风能分频输电目前实际应用如何?在此方面您还有什么设想?, M+ S* J: g7 w8 `3 A* l
7 E/ H7 D7 c3 J! {/ o' |( j% Y5 |
王锡凡:将理论研究变成实际工程应用,这是我当前最重要的任务。通过“分频输电”这种远距离、高容量的输电方式,将大量可再生清洁能源“风电”接入电网,不仅经济效益显著,而且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这与发展国民经济和我们头顶上的一片蓝天都息息相关。目前,如何发展包括风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是国家的发展战略,国家将两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都建在了西北,我们也计划成立新型输电实验室。通过研究和实际工程应用,我相信通过分频输电可以充分有效地利用风能,中国完全有能力成为世界风电的强国。) z- ?6 H) B8 |- O$ z( \! W1 s
& F0 s& C1 z( }) m6 M2 g5 |: L/ g# \# C! f4 P: ~ ^7 g, I: K. m3 _, o
记者:院士也是交大学子心中学风道德的典范,作为院士您今后还有什么打算?/ W- j. o5 q$ R3 Z$ S. m
# A( T, X+ c4 S& k7 a, Z: |
王锡凡:当然,我会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继续带领研究团队努力做出创造性成果。其次,我会根据科学院和学校的要求,承担应当的学术职责,为电力系统国家战略决策和技术问题决策提供咨询意见,做一个负责任的人。最后,我要将“廉洁”与“院士”联系起来,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只有抵制住了诱惑,才能留下一片清净。
" J9 V) `( r9 o* l9 r l4 I. }2 T- Y! N& s
- g) V9 S6 z! |/ @
记者:也许,在追逐梦想的路上,陪伴您的永远是清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