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0-1-30 22:4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送审稿)”的一些意见(转载)
( D# \) g' W" h( V+ x$ d/ M1 ?- V1 w* N7 E3 p
顾锦汶
9 |& e5 p; Q5 B! R5 |. X& {) I5 ?9 W0 w/ a6 w0 N3 m
看到了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送审稿)”(以下简称“导则”),我有一些意见。我的主要意见如下:
, j8 }: `4 u- B t! B$ R) e L1 e/ `( _$ A- P: _$ x9 c
一.技术人员接到了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写一个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一个物理实体——智能变电站的技术导则。% k- ~* h& B1 E2 G% E
" @8 t: z* `' c* I( Z/ h! T, c
什么是变电站?广大电力工作者都十分清楚,这里不必多说。什么是智能?智能这二个汉字的含义也十分清楚,它在许多汉语大词典中都有明确的释义,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可以说这是常识性的知识,因此这里也不再多说。那么,变电站,既然它是一个非生物,它是不可能有智能的,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目前出现的情况是某些人的忽悠,是有人用行政手段利用手中的权力和资源强加于科技人员的,不少技术人员说,所谓的智能电网,智能变电站智能xx是一件“皇帝的新衣”。
7 F8 S: d8 i1 S+ s2 ~, Z5 _( Q7 M- l% x2 Q* O) X5 s9 [
让技术人员写一个虚无的东西,他们只能以领导交给的“光荣任务”,凑合出一个含许多漏洞的“导则”来交账。- }6 r: n2 J9 `! g& m7 J
$ Q& v& m4 t, Q, o4 j1 a4 x% c
二.技术人员接到的任务不是一项科研,而是写一个标准。凡是起草过标准的人都知道,对于某项技术,某些设备(系统)制订技术标准,通常要求这种技术,这种设备在原理上是符合科学的,在技术上大体是成熟的。只要看一看已有的GB,GB/T或DL,DL/T系列标准就会明白,我相信你一定会有同感的。那么,智能变电站,现在国外没有,中国也没有(当然不应包括“指鹿为马”式的智能变电站)。那么怎么可能写出一个“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呢?那只有杜撰一法了。另外,标准是要实施的,这个“导则”按计划在2009年送审,它就有可能在2010年或者2011年报批,如果通过,那就要实施。也就是说2011年后建的变电站都是智能的了,这可能吗?
6 l5 u ^" U8 G' y* c# r: x6 X- q
三.这个“导则”在其“编制说明”中强调,“导则”是针对整个变电站的设备,而不是仅仅包括二次设备,而且取消了一.二次设备的概念和名称。大家都知道,变电站的最主要功能是转送电能和改变电压,其最主要的设备是变压器,断路器,出线等,二次设备及其投资只占变电站的较少的比重。但是统观“导则”,它对这最主要的功能只字未提,对这些设备的有关标准一个未列,这样做正确吗?仔细阅读“导则”,可以看出,它只是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设备和功能等内容,但被冠以了新的名称,实质上它仍是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一个技术导则,也就是说它仍然是针对变电站的最主要的大部分的二次设备的。
1 D% v6 [3 _; p+ p* q% d/ {( M% a$ i; }( {) U9 v
四.“导则”中把“测量单元”,“控制单元”,“保护单元”,“检测单元”,“计量单元”和“通信单元”称之为“智能组件”,而这些单元目前已经大量应用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这些单元都是基于测量,控制,计算机,通信等技术,是一些电子的,电磁的,机械的,或计算机芯片等组件和部件的组合体。当然它们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会有改进,但是它们决不能成为有智能的组件。. \" G. p" g* }1 q9 H
% {( ?# i( A: e J: P
五.“导则”中说“智能设备”是高压设备和相关智能组件的有机结合,这只是一种臆想式的假设。目前变电站的二次设备通过各种接口与一次设备进行了接口,也就是“结合”,否则就不会有目前已经运行的500KV,750KV等各电压等级的变电站。“导则”中称的“有机结合”是怎样的结合?它与目前的“结合”有怎样的质的区别?“导则”中没有写,我估计这也写不出来,因为这种“智能设备”目前根本就不存在,所以也就描述不出来了。" i5 n1 g e; N, J0 t+ E2 M+ Z3 O
1 R# e: p3 y; c6 |8 S
六.“导则”中对“功能”列出了如程序化操作,状态估计,与主站通信,对时,集控,防误操作等,以及高级功能如智能告警,故障信息分析,经济运行与优化运行等,其中许多功能是目前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也有的,是非智能的,有少部分功能是已有功能的改进,或者是其他自动化系统功能的集成。这些功能也可称为智能功能吗?之所以要冠以智能二字只是为了迎合“智能变电站”的提法。做科学研究,开发技术,研制新产品,讲究的是科学态度,是严谨。我们天天讲要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到具体问题却是那么的不讲科学,不实事求是,不严谨。现在,有不少冠以“智能”二字的机械设备,电子设备,电气设备,这是出于某种需要而进行的炒作,是滥用和误读“智能”二字,是追求商业价值而所谓的创新。还有人把冠以“智能”二字作为时尚以引起轰动效应,提高自己的身价和知名度,甚至有人利用外国文字与汉字解释上的差异把美国举办的“GRID WEEK”汉字是“电网周”翻译成“智能电网周”来误导读者。我们电力工业部门的领导者千万不要加入这种不科学的不严谨的队伍之中。我国到建国一百周年即2049年,将基本建成现代化国家,也就是说基本实现工业现代化,电力工业也实现现代化,电网实现现代化,可是有人却要在2020年建成智能电网,那到2049岂不是要有超智能,超超智能电网了吗?偏见何其可笑。9 {9 W7 r/ q- H4 t
! p7 j* Q. @& F) B; _/ W, s七.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的通信,信息交换标准是至关重要的,前一时期我们把遵守IEC61850标准作为我国变电站的一个技术原则,但在“导则”中取消了IEC61850标准的“三层”描述,而规定了“系统层”和“设备层”二层。那么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制定区别于IEC61850的新标准,二是只是把IEC61850的名称术语修改一下,实质上还是遵守IEC61850(换汤不换药)。如果是前者,“导则”中却未见,这么重要的东西怎么漏掉了?没有了通信标准,还成为一个可运行的变电站吗?如果是后者,那么通信标准还是目前的非智能的,一个通信标准是非智能的,怎么去构成一个智能系统?
' n( s3 E+ R8 W$ B
5 ~+ g: s1 m5 {; Y先写这几点,“导则”的具体问题太多,这里不便啰嗦,如有必要我可以与“导则”起草者讨论。- ~; i& |8 p; e5 a- Q0 F
/ Y0 N- y# D1 m; d% b7 T3 J
建议取消编写“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的任务,而用制订一个实在的有意义的“新型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导则”来代替。
8 ]8 K% b8 o& h6 U) B: L" w6 b4 }
另外,对于“智能电网”“智能XX”应展开民主讨论,在科学技术问题上只有尊从科学,而不是某个所谓的“权威人士”的意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能繁荣科学技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