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加入,结交更多好友,共享更多资料,让你轻松玩转电力研学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加入
×
电气工程系现有教师29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6人,讲师12人,助教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1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6人,在读博士学位的教师10人。
+ ~3 i& X0 v9 I) v- ?4 i. `; [1 M* Y. n1 b
电气工程系师资队伍年轻、富有朝气。35岁以下教师17人,这些年轻教师中副教授2人,具有博士学位者5人,硕士学位者4人,在读博士学位的8人,有三名教师在校级教师讲课比赛中获奖。
0 | T/ b* ]. ^7 d g9 j
4 W5 n2 b0 C; l- Y0 A8 l5 A 目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所在的电气工程一级学科有国家级重点学科(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电气工程)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个(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机电器机器控制、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工电能新技术),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1个(电气工程),学士学位授予权1个(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博士生指导教师3人,硕士生指导教师12人。 7 N0 t) ?+ e# B$ i
8 p& h! |/ e/ V4 x! H W 电气工程系另设有两个研究所,即电力系统自动化研究所和电机电器控制研究所,研究所成员均为在职教师。近五年来,两个研究所获的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基金达313万元,获得省级二等奖两项、省级三等奖两项。
& d( D; {$ d5 o+ S& ^* Q h M
# e" E+ N6 v) i/ i6 k, b" Q 经过几年的建设,电气工程系已经形成了电力电子技术在电机控制和电力系统中应用的办学特色$ U5 @; c0 G, H" m4 m5 H% R4 t: M* P( ?
电机与电器
& M. \% G w7 U+ C 本硕士授权点是我校于1978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二级学科,几十年来主要开展涉及电机、电器领域的基本理论、数学模型、工程设计及应用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目前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国家863项目子项目3项,合肥市重点攻关项目2项以及一些企业委托项目。本学科曾经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近年来新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具体研究方向如下:
$ L8 E9 |4 r; Y
4 p: E9 T% g4 S' j: _0 w特种电机的研究:主要开展对采用新型功能材料的电机(如永磁电机、超声波电机、记忆合金电机等)的基本理论、设计方法、控制策略、控制系统的研究。3 L+ Z2 Q- b/ I6 K
! a" G; _9 g+ }: ]1 O1 k电机CAD及优化设计的研究:采用新的计算机设计方法结合快速制造技术,对电机进行现代设计;采用新的优化理论、方法进行多目标函数下的整体优化设计研究。& i3 p: R; v* C* t0 D
" L! q/ m; F7 u& y, c
电机内电磁场研究:主要开展对电机内电磁场的建模、计算、分析等方面的研究,着重在瞬态场、时变场和不同介质耦合场方面进行研究。
2 B$ ]9 _8 i3 v n( ]4 c/ s6 h ^1 f- p
电机控制系统的研究:围绕电机控制中的控制理论、控制策略、控制电路、控制系统等进行相关的研究,内容包括:电力电子器件、技术在电机控制中的应用、运动控制中的电机单元的研究、电力传动系统中各类电机的控制技术等。& a5 R9 j4 P# e- S. }) c& s* B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 M4 K) u4 @6 _# | 本学科在电力系统规划与可靠性、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调度自动化、新能源发电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特色,在同行中有较大的影响,已形成了一个由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博士、硕士组成的学术队伍。该学科近年来承担了国家和省部级攻关项目、国家和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攀登计划、教育部骨干教师计划和大量企业委托项目,科研成果被电力部门广泛采用,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多项,自然科学奖一项,优秀论文奖6项,在国内重要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被国际著名检索机构收录数十篇。, t6 C0 V' h! q% c5 F/ l! D% ]3 C
1 C& D" [ I" q: E3 |
1.电力系统可靠性:
6 ?: l/ Z3 Q" w 本学科长期从事该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连续承担了国家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骨干教师计划、高校博士点基金等高层次课题的研究,在发电系统、发输电系统、交直流混合电力系统、随机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发电系统的可靠性评估理论和计算方法领域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发表论文70余篇。自行研制的分析计算软件已在华东电网、华北电网和西南电网的规划设计和调度中应用,得到好评。本方向近年来将重点放在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发电系统和柔性输电系统的可靠性评估方面,在AC/DC混合系统的概率充分性和概率稳定性的综合评估模型、风险评价体系、算法的有效性、AC/DC及交流系统稳定控制措施的模拟、FACTS的可靠性建模与控制策略、不对称故障对DC系统影响的暂稳仿真建模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该方向的学科带头人丁明教授目前担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可靠性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力行业可靠性管理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可靠性标准化委员会委员。
8 p$ {5 p- `: W
. |5 t4 v/ y; y8 a! X2.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 _; {! _1 c6 b0 p! x7 I3 L
太阳能、风力和水电都是洁净的可再生能源。国内外已在探讨抽水蓄能电站与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并网运行问题。本学科在这方面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在蓄能式电站的优化调度、与太阳能、风能发电的互补运行问题、效益评价,曾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开发的软件曾用于浙江天荒坪、桐柏、安徽的响供甸、琅琊山抽水蓄能电站的工程评估并获得好评。我校较早地参与了风力发电相关技术的研究,连续承担了国家“八五”、“九五”攻关项目,在风力发电机的研制、风力机的振动测试及抑制、控制设备和控制策略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获得机械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风-光-柴-蓄”多种可再生能源复合系统为安徽省科委“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是由多种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联合构成的“微网化”可靠供电系统,系统采用近代控制技术以保证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特别适用于缺电无电的海岛、沙漠、山区运行,也十分适用于我国西部广大的无电地区实现农村电气化,具有良好的产业化前景。完成了科技部“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光伏屋顶并网发电系统”,由我校与国家计委能源研究所联合完成的5KW太阳电池阵列在北京大兴实现并网发电运行,效果良好,一直安全、稳定运行至今。该系统采用了多项新技术,具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如我国北京2008申奥成功,则必将大大提前实施我国的光伏屋顶发电计划。& O. p% a! C' w
6 o5 B9 Y) N- W- p3 @4 O9 ]
3.电力系统的保护控制与调度自动化:
1 M6 t+ i# `3 ] 本学科在国内较早从事发电机失磁保护、发电机-变压器组保护和抽水蓄能机组的变速控制和保护装置方面的理论研究和产品开发工作,在同行中有很大影响,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曾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专著1部。在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方面,承担了安徽省“九五”攻关项目“35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并已实现产业化;所开发的“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并在安徽、河北等20多个县市推广应用。
) {% Y6 i1 |- W" m' ? W# i/ f) Y7 c- u5 A* J+ ]+ @0 _/ J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 u. o; l# _) I* O. Q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是我校教育部所属重点学科之一,该学科随着现代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电力电子器件及控制技术的不断进步而获得快速发展,其应用领域涉及到工业生产和民用电器等各方面,如各类交直流电源、变频电源、脉冲电源、高频电子镇流、高频逆变电焊、高压直流输变电、交直流传动、新能源发电等。1 f' t8 j- R% Q g, b2 a
6 U6 i' s. V) N
该学科点拥有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其主要研究方向为:
) O, ^( B" z* \ @# @% P# j& R5 m5 L
1.太阳能电力技术: $ j3 H6 m# `6 {( [; [
a:风力发电系统核心技术,如变速恒频与电源品质控制、风机智能充电及保护等:
- Y0 Z% [( r+ k b:太阳能光伏发电控制技术,如阳光跟踪、智能充电、逆变控制、并网发电及数字控制保护系统;
2 a/ T6 |' r4 `* J! g
4 L: c8 f2 y2 h1 W) l2.运动控制系统中的电力电子技术: / N: w* ~: B5 a% T! m/ O: ]. _
a:汽车电力电子,如电动汽车电机的驱动及控制系统、能源管理系统、汽车系统中各类驱动电源及数字控制网络系统;
7 |- h* m* W4 O$ [ b:各型驱动电机的控制技术研究;, x% I) C5 Y& m. F6 ~
4 @7 C! }6 S+ f% Z( B3.新型电力传动系统:
% S) c1 ^. H0 G6 T7 c) q D5 u 先进的交直流电力传动系统的控制研究;
1 h- u, _" j2 J" b* P4 w% S+ U0 m* A+ D# E! n( T
4.特种电源系统: 6 o9 _' l* L/ {
主要研究各类高频逆变电源的控制技术及拓朴结构;
2 l- z. ^7 _) g, K( Z' g+ Y
3 x; B1 H& l1 e; n5.电力电子装置的仿真、优化与CAD: ) d1 g5 x } ?( f$ |, _
该学科点现拥有一座3000M2的实验楼和800m2的试验大厅。已建成并具有设备先进完善的EMC和EMI电磁兼容测试实验室和设备先进的电力拖动与控制系统实验室,具有完善的从事电力电子与电力拖动研究的基本工艺设备和测试手段。# m, w6 O% z3 w' | [. R5 }9 Q
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简介5 e# H. T& s% N, J% G6 ^. u# L* X
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是我国迄今为止唯一的专门从事光伏系统技术研究的国家重要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被列入教育部和国家外专局“111计划”建设的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科学与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安徽省新能源利用与节能省级实验室。中心下辖4个研究所,4个产业化基地,拥有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一个一级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4个二级博士点,7个硕士授权点,教授24名,博导18名,外籍学术大师及专家10名,副教授、博士及以下科研人员84名。近年来主持承担国家973、863、重点基金等国家及地方科技项目500余项,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委托项目300余项。中心在太阳能电池阵列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的配套装置研发、能量转换技术与装置的研究开发、光伏系统专用高效配套装置的研究开发、风能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风-光-柴-蓄复合能源发电技术及并网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大功率高压节能技术与关键控制设备的研究与开发、各类新能源与节能高新技术产品及其配套生产工艺、生产用测试检测装置的设计与开发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近年来有一大批的科技成果成功地进行了转化,在国内的许多企业得到推广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和节能技术利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