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7-2-26 11:53 |
---|
签到天数: 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累计签到:7 天 连续签到:1 天
|
发表于 2009-10-9 21: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襁褓中的海上风电
- Q- o* E% V: K# d2 w# |来源: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 2008-9-16 10:12:10 8 L& Q' r; ~+ Z0 r7 K
风电大跃进 ! W# w v2 l V E6 T# O0 ]
目前海上风电技术主要掌握在欧美国家。丹麦2000年在哥本哈根湾建设了世界上第一个商业化意义的海上风电场,到2006年底,全球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只有100万千瓦,约占世界风电装机总容量的1.5%,其中欧盟约为90万千瓦。 & c5 V2 i) u( [% L6 b+ ~
尽管规模尚小,但海上风电是欧盟和中国政府都十分看好的新能源方向。2007年3月,欧盟公布了能源发展绿皮书,提出风电在2020年的欧盟范围发电总量中占12%,其中海上风电占1/3的目标。按照欧洲风能协会的计算,到2020年,欧洲风电装机1.8亿千瓦,海上风电约为8000万千瓦。
. U0 M! E& g6 _. a. J! E. D 三个月后,中国也颁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该规划提出到2010年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500万千瓦,并建成 1—2个10万千瓦级海上风电试点项目;到2020年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并建成100万千瓦海上风电。 0 P$ L' M/ \/ g c* Z' l A
闻风而动的企业快速反应能力让政府有些措手不及。仅2007年,中国风电的装机容量就净增了330.4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到了590万千瓦,提前三年完成装机目标。中海油威海项目的预计装机总量已经超过了该中长期发展规划中要到2020年才可望实现的目标。
q6 u+ {& {% `& y! ]1 o) N0 K 现在已经出现的“海上风电大跃进”让人啼笑皆非。贺德馨强调说,“目前我国风电的重点还是发展陆地的风电。” ! U- h4 a3 s/ B/ g! k9 P
今年3月18日国家发改委通过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将2010年风电总装机容量调整为1000万千瓦,并特别强调要加强对近海风能开发技术的研究,开展近海风能资源勘察评价和试点示范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 7 y l' O5 V; z
据了解,目前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都安排了海上风电的示范项目。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工程就是发改委做的示范之一,这是中国第一个海上风力发电场,项目预计总投资为21.22亿元,总装机容量为10万千瓦,预计2009年竣工投入使用,年上网电量2.5851亿千瓦小时,将满足上海约20万户普通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3 ~ p) e) @. f) i1 z3 L8 s
贺德馨指出,我国陆地风电场的可利用率还偏低,平均不到90%,而国外则高达95%,这中间的发电量和经济效益是非常可观的损失,原因就是对风电技术难点的估计不足。”他说,“有些风电场项目在前期工作中对风资源的测量和风电机组的布置工作做得不够充分,结果导致一些安装后的风电机组不能按要求发电。”
9 o1 s3 ~' x$ H; V 丹麦在总结风电产业经验时,把其成功的很重要一部分原因归结到风电机组的质量认证和采用技术标准。贺德馨认为,中国必须建立起标准、检测和认证三个体系,来保证风电机组运行可靠性。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进行相关标准的制定和开展认证工作。“问题是企业是不是严格按照标准来做。目前中国还没有实行强制性认证,而在国外想进入风电场的风电机组必须通过认证。”
: H& D' | b# X2 V 贺德馨指出,风电机组这样的大型电力设备,有国产化要求是必然的,“但是,我国兆瓦级风电机组技术才刚起步。海上风电机组功率一般在3MW以上,目前我国陆上3MW的风电机组还没有研制出来。大连重工为上海东海大桥项目提供的3MW风电机组正在研制中。” . e" j, x& ]6 ?* n
他分析说,“按照科学的研制程序,一般海上风电机组样机要先在陆上试运行后再到海上,而且从样机运行到投入生产需要一年的时间。风电机组是高新技术。现在有的企业对这一点认识还不够,认为技术可以用钱买得到,但是像任何高新技术一样,风电的核心技术是买不到的。” , @, {# _$ {1 \- J; c; K
愈挫愈勇的中海油
5 m3 ^; V4 [/ _7 w3 [ 当人们说起传统能源巨头中海油时,首先想到的必定是其海上石油或者天然气战略。但是据一位中海油内部人士介绍说,事实上早在2005年该公司就开始了可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并在2006年决定了以开发和利用风能为主,确立了以开发和利用近海风电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方向。2006年8月,中海油成立了新能源开发办公室,后改称“新能源(北京)投资有限公司”。
8 v; J3 i2 l* {2 m 2006年底,踌躇满志的中海油联合三峡开发总公司、上海申能组成联合体,竞标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力发电项目。由于中海油拥有丰富的海上作业经验,所以最被看好,但出人意料的是中海油没能中标。 ( T1 _1 b' J1 \) H% m
中海油反而愈挫愈勇,2007年4月26日,中海油决定在渤海湾距离陆地70多公里的海上建造为海上石油开采服务、装机容量为1.5MW的中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海上风力发电站——中海油绥中36-1风电站。中海油还在当年底与福建省政府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中海油也将在福建开展海上风电项目。 & P5 g# n# M/ G. H
除中海油外,中电国际、大唐、中广核等能源巨头也在近几年争相试水海上风电。业内专家韩晓平向《商务周刊》解释说:“海上风电有它独特的优势。不需要占用土地资源就可以建大型项目;与陆上风电相比,海上的年发电时间一般可在3000小时以上,要比陆上2000小时的发电时间长不少,利用效率大大高于陆地风电场。” - U- W2 L( M9 c5 ~( e0 s \- k
“国家为了让企业完成节能减排的任务,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施行绿色配额,一旦实行绿色配额,从事新能源的企业就不会受到影响,不会增加它的经营成本。”韩晓平把绿色配额看作企业发展海上风电的主要动因。 : w9 L# u0 g L& [
全国政协委员张红力在今年“两会”《建立绿色配额交易——以机制创新促节能减排》的提案中提议建立绿色证书制度,通过绿色配额交易将节能减排变为市场化的长效机制,建议政府强制性规定能源供应商和消费者在能源生产、消费比例中必须配额一定数量的绿色证书,并积极推进配额的市场化交易,使绿色证书可以在期货或现货市场进行交易,允许金融机构介入,使绿色证书成为金融产品,有效地将节能减排与金融市场进行优化配置。
" |7 [7 P% t% u9 i 中海油认为凭借丰富的海上作业经验和强大的海上工程能力,上马海上风电是自己最为合理的选择。中海油另一位人士对《商务周刊》说:“中海油在海上操作了将近30年,海上设备、设计、安装都有经验,也比较了解中国近海的情况。”
+ i9 j) y1 L; D' \7 q “中海油是在天时、地利、人和等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下选择海上风电的,海上风电与其他新能源相比是最干净的,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既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要求,也符合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他补充说,中海油强大的赢利能力,也给海上风电投资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 5 x0 L6 ^9 ~/ g+ i
和陆上风电相比,海上风电项目要面对更多的技术、人才难题和巨大的资金投入。上述中海油内部人士也强调了海上风电的高额成本。“隔着一层海水就需要用特殊装备和专业人员潜到海底勘探调查,需要先建塔基,需要海上工程船,海上工程船即便是什么都不干停在那里,一天也要50万元的成本。
! T. w, c1 l6 G$ I% [ “海上和海下作业对装备的要求很高,高标准装备的背后就是高额成本在支撑,就是拿钱堆起来的。”他介绍说,陆上风电场安装一台风电机组,1kW的成本是1万元人民币,海上风电则要两万元甚者更多。
b8 U- p& N) n' G 高成本还不是最主要的问题。由于中国海上风电起步较晚,技术发展和人才储备都很不够。例如要设计一个海上风电机组的塔架,需要考虑很多陆地上可以不考虑的问题。在北方,要考虑海冰对塔架的破坏;在南方要考虑台风;同时南方和北方都要考虑海水的腐蚀性。
( S' `/ C7 k# I' v9 V7 Q. A( `. B) C “目前中海油有一个自己投资、自主设计建造安装并已经装机运行的海上风电示范项目——绥中36-1风电发电站,让我们更坚定了做新能源的信心。”该中海油人士说,“如果考虑到公司十年二十年的发展,新能源就必须要成为公司的核心业务之一,这是时不我待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