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6-2-10 22:39 |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累计签到:1 天 连续签到:1 天
|
发表于 2008-8-9 21:0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序' V3 F; {2 P- d2 s" i
前言
9 t/ X6 m+ e/ n% ]第一章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概述1 ~$ j0 {% Y5 D, l
1.1 变电站自动化的基本概念! q4 {: x0 p" n$ r; ?! ], N* V
1.2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发展概述9 z. \! L0 B) C( y: U! V
1.2.1 我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历程
3 e6 a9 V8 D/ Q- @: M5 A/ h7 ^ 1.2.2 集中式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 W' r/ F, q- ~# X
1.2.3 分布式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 K/ m1 H9 T8 X! T) [ 1.2.4 国外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发展历程
9 T+ y/ R, i0 ?0 A- a2 X5 K 1.3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发展的主要因素# U# o4 x4 U$ [9 C+ `3 h/ Y1 e8 H
1.3.1 经济收益- K& {. W( l6 }; z/ f* d0 z2 M) `
1.3.2 技术能力$ ^! \* B: c5 T" x t& A
1.3.3 功能需要
4 h; d0 X# [" z0 K0 y( q8 Z7 D# R9 P 1.4 常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不足
1 i6 I% }0 F# r K6 I; ] 1.4.1 信息难以共享
) f. F$ r5 a' |7 J; Q. e; s) d 1.4.2 设备之间不具备互操作性4 `) T" b+ P. ? y( [' b
1.4.3 系统的可扩展性差
) E$ r9 p# b. V$ g 1.4.4 系统可靠性受二次电缆影响
0 p' E6 H+ B( T k& T' q8 j4 ] 1.5 新技术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发展的影响9 h+ B, s' P F5 P1 T+ t
1.5.1 非常规互感器
$ s6 ]! Q7 t+ i( w 1.5.2 IEC 61850标准+ a% R) i+ t; |. z
1.5.3 网络通信技术5 r3 W, V: |) [4 M- E' Q# L: S
1.5.4 智能断路器技术
- G5 Y0 p$ m$ k; I7 r( D3 x 1.6 小结
y$ P `" Y: U3 k, j& T3 _0 X. b第二章 数字化变电站主要技术特征和架构体系
/ |7 h* Y3 j# u- R 2.1 数字化变电站主要技术特征
5 {0 S+ k& d8 q# s$ ` 2.1.1 数据采集数字化
: C+ T+ n, w7 f. x! s F* S 2.1.2 系统分层分布化
0 q; v( D4 `: G 2.1.3 系统结构紧凑化3 J# p/ N/ W8 m A1 n5 z% _2 m
2.1.4 系统建模标准化6 E8 g6 ?. I- a) R: K
2.1.5 信息交互网络化# a/ d7 |* l7 V# W6 \
2.1.6 信息应用集成化
* n S0 K6 Q+ J( o2 [ 2.1.7 设备检修状态化- t1 V& G, Q* U4 E! {
2.1.8 设备操作智能化) q/ c; K3 L. O0 Z F
2.2 数字化变电站的架构体系
) O" Y% k" x3 L% h 2.2.1 基本结构
% q+ k$ _& t7 Y) b: q 2.2.2 变电站二次回路通信模式 ~; b& h' a! \: X
2.2.3 过程总线的组网方案
; j3 ^7 G2 Y/ X6 {! |7 ^9 L 2.2.4 变电站总线的组网方案
/ p; r8 g! M, }# ?5 {/ W* n 2.2.5 系统的冗余性
# m$ D, ~" n _4 A$ ]) I- J9 u 2.3 对变电站二次系统的影响
: u V9 s' G5 g! G 2.3.1 一、二次系统实现有效的电气隔离
H8 v' c6 \& B8 ]) _ Y: A 2.3.2 信息交互采取对等通信模式
/ I! A1 c8 h" P! W2 L! g, J) J 2.3.3 信息同步采取网络同步机制8 g1 a: y! M2 N6 ^5 \- C4 ]
2.3.4 系统的可观性、可控性提高' i0 s8 c k6 E
2.3.5 信息的安全性问题凸现
8 n* |+ e; e8 U. A 2.4 小结, h3 e- U8 f7 F& ?9 b8 F
第三章 非常规互感器
& i0 i# D0 @7 v c% d 3.1 传统互感器存在的问题
& f3 H* v3 O" Y0 [! T3 ~: H! p 3.1.1 电磁式电压互感器存在的问题
7 J3 J8 A z8 U7 p4 Z1 B 3.1.2 电磁式电流互感器存在的问题6 o& k, D) V7 Y. f0 \ Q4 i
3.2 非常规互感器简介
% F% b2 v+ Y. A- H" E 3.2.1 有源式互感器系统
5 Z8 g% g+ U- N 3.2.2 无源式互感器系统
f, `% Y) U. s5 o. s7 L 3.2.3 非常规互感器基本特点$ z, L2 j: I4 x
3.2.4 不同原理的互感器性能比较
2 u3 B/ Z% q' ^+ B4 d 3.3 国内外非常规互感器的研究和应用情况
; M9 N. q0 x# j6 j- k; d 3.3.1 国内新型互感器应用情况6 X/ k+ i$ `9 ~- O$ q5 E
3.3.2 国外新型互感器应用情况; S$ I2 X. S9 f; v" v
3.4 非常规互感器的数据接口标准8 u: l0 C* f5 q6 M. n
3.4.1 合并单元MU
0 y- B: K( U7 {( Y' X4 Q* C 3.4.2 扩展仪用传感器单元ITU% r& J! Z+ M! ]! T
3.4.3 数据接口9 c8 Z- T2 Q9 z, @+ N
3.5 非常规互感器的测试* y. j$ t/ g3 ]9 _% @
3.5.1 一般试验项目 a. b) a) {) D0 [" u# ?7 Q
3.5.2 典型试验接线+ j5 n2 U" i; E' X& i, w+ b
3.6 非常规互感器对二次系统的影响
6 N& i& D0 \5 T! B/ D 3.6.1 非常规互感器对IED的影响
1 p, j! ] ~: |6 B4 ^& x 3.6.2 非常规互感器对二次回路的影响
# w9 v8 N( ~9 ~# Z( G7 F 3.6.3 非常规互感器对保护实现原理的影响$ Q4 t1 B3 i6 d, `: S
3.6.4 非常规互感器对计量系统的影响0 Z% B) M' v( l
3.6.5 非常规互感器对网络通信的影响5 C Y# i1 ^; j* Q2 R I- o
3.7 非常规互感器的应用展望
7 p7 v; l$ H2 F; E2 E: |5 y 3.8 小结4 x" `+ V, I! C# j; H; A
第四章 IEC 61850标准综述0 T' t- r* p- L- n1 V4 q
4.1 概述
- B* V* n# j. _+ c! L 4.2 IEC 61850标准的几个重要术语1 z5 M) X+ V& `$ L$ k
4.3 IEC 61850标准的核心技术要素) v! }3 o7 @$ B1 N6 s2 n& `
4.3.1 面向对象建模技术
# U, h3 x; U2 k$ m% Y2 v: F 4.3.2 软件复用技术6 M0 ^) U7 t* u8 _, z
4.3.3 高速以太网技术
% [& t4 L) _. X1 W! L. N 4.3.4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技术( q4 V9 t k/ r( Q
4.3.5 XML技术' J$ F0 A6 T7 u
4.4 面向通用对象的变电站事件模型(GOOSE)5 t; I5 T# m! [3 u: k# K% M
4.4.1 抽象模型
* |1 O) r$ M2 F! f1 G I 4.4.2 GOOSE/GSSE和UCA GOOSE的报文传输比较
* S$ s3 j/ e9 }# u# u7 E 4.5 变电站配置语言SCL; R/ u* [, H% P4 I
4.6 制造报文规范MMS
# m: d r3 ~) [ \" J5 Q: @, f- W 4.7 IED之间的互操作性& V; {* ?( f& D( E0 u* b/ R; P
4.8 IEC 61850标准应用展望0 j4 s8 Q' I& U8 b3 L# { r* {) M& e( g
4.9 小结
- N; T* y4 `5 c N' `1 o' R第五章 数字化变电站通信网络系统
" j, [% ?" s: m0 L' J 5.1 概述
) x3 t" F2 R) s! y4 R2 D 5.1.1 网络通信模型描述
2 b9 e! K; N" o$ \' O; V+ @ 5.1.2 基本网络通信方案
' v6 e# k/ I7 o/ w( y8 s$ ^ 5.1.3 分布式变电站体系结构
8 }4 I7 T& T7 j+ _2 n 5.2 网络通信技术分析
7 C. |2 L3 g2 _- p 5.2.1 通信网络的可靠性分析0 n2 \" M- }3 D( w3 @% O o2 r
5.2.2 通信网络的实时性分析
6 {8 k4 U- q C% \2 F! h8 E 5.2.3 通信网络的安全性分析8 m; S: f) n3 G2 P: M+ @4 J- L
5.3 服务质量QOS. c# g. y m9 H9 K9 b7 s! b
5.4 综合服务模型- `0 S; `6 H) A
5.5 区分服务模型4 U! i6 d+ q" z# z( J: H |
5.6 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
/ Z* @% B# l" T! G9 M 5.6.1 MPLS的工作原理
7 p3 J4 R$ J0 ~, _, a 5.6.2 MPLS的交换过程' C0 q% C' G* U8 f8 A3 u9 a) z% D
5.7 流量工程
/ o; v$ a6 F& S 5.8 变电站信息流量控制# V' T; b. `$ ]
5.8.1 变电站信息分类
2 w4 V* S3 u1 r4 \# ~ 5.8.2 带宽分配
! |2 S3 G% m/ \3 a3 ?) a 5.8.3 流量控制
7 O. A8 f. a8 `1 V& v 5.9 基于OPNET的通信网络仿真研究" y; d3 {! ]$ C2 ^! p' Z+ c
5.9.1 OPNET网络仿真软件介绍
x2 l7 \ t3 u- G 5.9.2 OPNET仿真软件系统建模和仿真
7 B6 A" s% C4 T9 W 5.9.3 OPNET仿真结果分析
' E, [, p, i. e# r9 e5 ?) U 5.10 小结
' z7 K- e8 P) @& s* T' x第六章 智能断路器系统% ?9 l. ^6 f2 c0 t- X( G, a
6.1 概述
7 M* F+ Q# z+ p# C5 r3 E 6.2 断路器的基本特点
0 F) P+ Z* ^ G. R% M# ^' B 6.2.1 断路器的操作特点
9 P+ X( Y, O' o6 H/ S7 _ 6.2.2 智能断路器的特点
. ~9 t' Z. W1 \1 p 6.3 组合电器系统的应用模式
- j% a4 Y1 L" p 6.3.1 基于ECT/EVT的组合电器系统
]6 M6 ^0 {- {: g" v$ T% _: T( u 6.3.2 基于OCT/OVT的组合电器系统& F' _3 m/ j4 R3 @, R- j& [( ~2 k+ F: T
6.4 断路器与二次系统的联结/ y* _: h2 @ s& V9 H1 M9 t) e
6.5 断路器智能控制装置+ u3 V& }4 |- F
6.5.1 断路器监视技术
. `) \3 \$ K% a" n S6 t! Q4 S! ?% z 6.5.2 程序控制操作技术* `% |7 t! d( A
6.5.3 智能断路器技术应用前景
7 i6 I4 o, b- [; |* y 6.6 小结3 ^, W3 R) Y9 a# _6 t0 w
第七章 数字化变电站信息应用
: \( Y+ [0 z; o4 V 7.1 信息属性
; J7 D6 O! j) H( b* z9 _ 7.1.1 基本概念# X, Q+ f' d% w' `0 C E2 c
7.1.2 信息的应用分类. r" f- S# O3 y* \, r9 l8 F
7.2 信息流
' n! p) V6 }9 C8 M; |7 |1 s 7.3 信息同步/ t/ m- p% O1 t
7.3.1 概述0 W0 b3 e, h4 z7 C) L2 }7 w
7.3.2 GPS同步技术1 {5 l- e+ n. f
7.3.3 信息同步的实现方式
6 `% v6 T6 p- o! C9 w3 ~ 7.4 信息建模$ H$ H5 o% s: Q
7.4.1 四层元模型体系结构( u) _! _' s! {- `4 B1 B
7.4.2 电力系统元模型结构4 h2 ~) O3 {8 ?) L9 X6 R
7.4.3 IEC 61850标准存在的问题
, B# e, c9 K, n7 [- f" ^ 7.4.4 IEC 61850标准的UML模型
* h, d% D$ v, Y, i* k 7.5 信息集成
/ ]0 ~8 l- s+ i 7.5.1 信息应用概况 Z: U8 l4 Z/ s( i- f
7.5.2 信息集成基本技术
* m- R: E- y4 ~ 7.5.3 信息集成应用模式/ {0 s" z2 p; y6 m4 D- I
7.5.4 信息应用的网络管理
) I" O9 S7 k: A. s3 u* _ C 7.6 多智能体技术$ x# Y- C6 Y9 t' \" h
7.6.1 基本概念
* i; C B7 K5 M 7.6.2 智能体的工作模式! X7 M/ J7 l/ t4 h0 T
7.6.3 组件结构7 }7 O [$ t8 @' k
7.6.4 信息管理
$ s2 G* K, W( O5 q 7.6.5 在线中断 L- X8 g' `0 R
7.6.6 基于智能体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体系结构4 K' A U; ]+ a5 j9 H$ Z* w- \9 g
7.7 信息安全机制3 L" L7 m; R( D. \& `" g
7.7.1 二次系统安全防护基本要求( M( p% U; ^ c$ t3 W2 i* W
7.7.2 信息安全防护基本策略6 ^- T% v6 J% I5 g) Y& _- I
7.7.3 信息安全防护主要技术2 V2 A# u" x- w& i
7.7.4 IEC 62351标准的基本特征
& f6 f- K3 v( g2 P# D 7.7.5 对等通信模式下的信息安全防护8 ^2 z( @( v& l
7.8 分布式装置的应用& h& ^1 p( Y d
7.8.1 变电站内基于IEC 61850标准的对等通信 r, L4 U/ m4 S& h: E& Q4 z1 x
7.8.2 变电站功能化的层次结构
. r- J8 w3 v; _. L2 z$ j8 |, w 7.8.3 分布式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应用
' n0 I2 K; O# e* R7 w9 j* d/ B 7.9 小结
3 ^5 L$ j8 n: R5 A+ L第八章 数字化变电站的实现基础
) D1 U8 |2 F/ J/ V1 i3 r8 h 8.1 数据采集的稳定性3 v- @9 P( N) Q& ~" w5 C
8.2 二次系统的冗余性
5 ]9 Y$ V2 U8 }7 _* ^0 ^' O! i 8.2.1 合并单元配置方案的冗余性
9 x, {$ E( H8 R P& m& E 8.2.2 以太网的冗余性
& B- I! F7 [4 t0 }! ? 8.2.3 装置及控制系统的冗余性1 p# A! z. l) K7 K
8.3 设备的互操作性
8 g* i4 Q* M) u0 Q 8.3.1 互操作试验的几种基本模式
0 R! T( y, Z( [# S 8.3.2 一致性测试的基本要求
1 x2 y& C$ n, T* V1 y0 Y 8.3.3 国内外互操作试验情况 F4 w: \* \" C; L% S o- C5 Q$ B
8.4 交换技术的适用性+ \1 ]) X& I) b# F; i7 A
8.4.1 交换机基本工作原理- J' `! Y0 q9 |5 c
8.4.2 数字化变电站数据交换特征
+ o8 }4 G3 R2 Z( x3 ~ 8.4.3 数字化变电站对于交换机的基本要求, y6 l. e' S& q2 [# M
8.5 网络通信的安全性: e! m7 a) Y3 m0 f: n& W
8.5.1 信息安全的主要威胁
" l: D+ Q7 j4 h. l ] 8.5.2 可信计算平台# X+ M7 @1 L2 i' J9 b& H/ } B* K
8.5.3 信息安全基本方案
1 q& m) L/ r& E1 @ @- j 8.6 各种试验方案的针对性
* ]# Y$ ^& D3 i, l8 Z. `1 a 8.6.1 基本试验项目差异
5 T# g3 v& @3 D8 V3 H# ? 8.6.2 常规变电站IED和数字化变电站IED比较
2 ^" Z& u2 C# v+ }1 p% T" ? 8.6.3 基于IEC 61850标准的IED功能性测试1 p% P9 {/ D) D" L" ?
8.6.4 IED设备的验证性测试
' k6 v2 y9 X, \! y2 @ 8.7 建设目标的阶段性( w/ L0 \" Y' U, {: ^. w5 P4 O
8.8 技术管理的适应性2 U& v! P2 N5 P n9 e0 U) c6 g t
8.9 小结
3 y, J* A5 E) x( B! j第九章 数字化变电站应用分析
* L( B- n+ m7 r& N 9.1 常规系统的兼容模式
, ^* [' S* b+ o. Q4 V 9.1.1 过程层常规设备接入方案8 u% |$ {9 ?8 b3 V0 U
9.1.2 间隔层常规IED接入方案! @5 V+ t/ M9 w3 X
9.2 变电站总线不同模式5 H6 B" c m) R# R0 _
9.2.1 点对点连接方式
6 i1 E# r4 F% _* F: m4 P 9.2.2 过程总线方式' o2 S5 a: d/ M7 d6 L' V! g
9.2.3 过程总线和站总线合并方式
2 i) x H/ u5 v# M& ]2 q 9.3 典型工程应用
+ @8 y" Q! }, W8 u" K 9.3.1 南桥监控系统工程0 A1 u2 [! u- p* ?8 p) P/ @% } M* t
9.3.2 NGC公司Traws400kV变电站工程实施介绍$ m1 D9 c$ G. Q. o$ p! D! o
9.3.3 EDF公司VielmouIin400kV变电站试验情况 ~" t" h( ~ j
9.3.4 云南曲靖翠峰110kV数字化变电站工程实施介绍/ {, m' B" e4 ~% h
9.4 技术分析
+ s/ ]4 J2 l7 T( V# I7 T4 K 9.4.1 可靠性(Reliability)分析% i x, |3 _" y: S
9.4.2 可用率(Availability)分析+ p( h' R3 a' Y" D8 V9 _
9.4.3 安全性(Security)分析5 r# D3 R; u s' z) l
9.5 经济分析
% e% m5 u6 D/ B% x9 o 9.6 小结6 v1 @# V' R6 I" K% y R
缩略语
7 F i/ Z/ m; O! A2 }) o2 P& w相关标准
; }+ Z- X# X$ o) _: i# U( c* e1 o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