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加入,结交更多好友,共享更多资料,让你轻松玩转电力研学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加入
×
“学”的意思既然是效法和实践,那么“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中的“思”字便需要重新定义。3 Z! B( m# c3 r& |4 |* _0 D
《论语·为政第二》:
- Q$ N6 c4 l3 Q2 C5 f: k*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m! i, P* E5 g; D$ {% }; {如果依照常规的理解,“学”是学习,“思”是思考,包咸注曰:
+ m. \9 E! u7 L+ f- v+ P0 W# g/ ] 学不寻思其义,则罔然无所得。
* R& b1 A: D) C何宴注曰:- Z' g) w$ W, ^
不学而思,终卒不得,徒使人精神疲殆。(见李安纲《三教九经丛书》之《论经·为政第二》,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 l2 D. ~' f; [& ]2 |2 w6 W
其理解“学”字都是学习之义,而“思”则是寻思之义。
8 ^1 O1 C) G' C& ?9 `4 y' Q; M 照字面的理解,这两句应该是相对为文,“学”与“思”应该是相对而存在的,相辅相成。“学”如果仅仅理解成看书学习,那么与思考的“思”不可能形成对立,也不可能导致“罔”和“殆”的结果。2 ^7 W* U/ `' s* C% Z$ h
如果我们把“学”解做是对于人生学说的效法和实践,那么“思”就应该是相对的理论和思想。“思”在这里用作动词,与“学”相同,即建立一种思想体系,去思索其理论上的意义,倒有些包咸说的“寻思其义”的意思。用哲学的名词说,“学”即是实践活动,“思”乃是认识活动。因此,“学”与“思”才能对立为文。9 F2 H5 ~4 c" C% C; I
实践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认识活动。如果只强调实践活动,而不去总结、调查、研究、反思,从而在自己的头脑中有个清醒的认识,那就会使自己的实践活动变得漫无目的,甚至狂妄无知;同样,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如果只强调认识活动,而不去行动、落实、体验、经历,在现实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那么便使自己的认识活动失去意义,成了虚幻,甚至变成精神病。正如《论语·卫灵公》说的:
1 ~4 b4 e% p& r3 G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N( x# |5 ^4 h3 O
“学”的极端便是狂夫,“思”的极端则是臆病,都不是正确的方式。依照哲学的术语,人类的实践活动的规律应该是:
) R* [0 a( c2 c 实践——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 V# t! L) |$ F3 l! P: C1 f
而认识活动的规律应该是:
]1 _$ C* O8 A* M: J 认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 y% G9 g" O# @换个说法,“学”的规律应该是:
- I2 z/ ^6 g' X# `$ q* r- S 学——思——学——再思——再学
+ O9 q- C: t u, P) P# |8 t“思”的规律是:
; }, r! e0 X2 }5 H; j& A% Z 思——学——思——再学——再思( q+ z) j: n7 Y, U- c
从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学”与“思”是不可分割的相辅相成的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t2 Q5 M% z) @7 }1 P& F& t
3 W7 ]5 R0 ^3 H+ p& H! N s7 ]: y转至文化发展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