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T/ ~* i. `. h% c6 W
4 K- Q( h. F: w/ G/ B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 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7 v' [! v: s! t; F. ]8 g: O* Z/ S: t& D* i5 V! C# V f! x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出的一个。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0 A( q, u Z$ U" z2 N
0 o6 L. k8 ~* ?6 k) L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5 t @. u Q9 f/ O% v0 b 9 c! Z% `3 N s* [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 o2 ], I; p: g% h8 T7 ?; A 5 o5 H$ a, |' D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3 y! O% u- s& _( W6 `
* A+ x6 P& {- t! j2 k$ m1 j
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 ! ^- i1 D7 i- E! \ W$ s' S8 C* L$ `, \( m, S* Q 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2 ~/ T" m" u
2 B# N% _. p% w+ [* Y! q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1 t# V4 X& u$ d& b" Y 1 {$ m, y. S! x" E, I( u 冬至当天进补最宜# j8 u7 \. ]. ^' \1 Q& @2 E
+ Y, `$ [1 N6 A5 u4 E 冬令进补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习俗之一。中医云:“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古人认为,冬三月是“生机潜伏、阳气内藏”的季节,应讲究“养藏之道”。也就是说,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养、积蓄的最佳时机。8 W0 g9 `7 N' Y3 V4 A8 R
5 J2 v% V, k6 L" j& ~* i
“今年冬令进补,明年三春打虎”,这一谚语流传已久。又是一年冬至,工作之余的人们不要忘了给自己的身体补一补。当然,为了提高进补质量,您有必要了解一下进补的时间、方法等常识。 ! s& Z$ A' z% ~3 p+ o( Z6 W* U W5 u- }
那么,冬令进补应选在什么时间最好呢?有三种说法:一是在立冬后至立春前;二是在冬至前后;三是三九天。有关专家认为,在冬至前后进补为最佳。- X2 e/ R& |1 U# `1 z
# r( Y4 j/ i2 h( w+ C& @) w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易经》中有“冬至阳生”的说法。具体地说,节气运行到冬至这一天,阴极阳生,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充分说明在这一天前后进补最为适宜。+ k2 ]2 o# x: t) q1 m" B
! m" g- l, u A! c& K/ ~4 m7 q4 `
当然,冬令进补时间的选择因人而异。患有慢性疾病又属于阳虚体质的人需长时间进补,可从立冬开始直至立春;体质一般而不需大补的人,可在三九天集中进补。因此,民间早就有“夏补三伏、冬补三九”的说法。至于补什么,如何补,最好还是请教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