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子图书
电子图书名: |
电力系统负荷建模(第2版) |
编者: |
鞠平,马大强 |
内容简介: |
本书就电力系统负荷建模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讨论,详细阐述了负荷建模的有关理论、方法和技术,并结合实例进行了具体的示例和应用。全书共分六章,包括绪论、电力负荷基本成分的模型、电力负荷的静态模型、电力负荷的机理动态模型、电力负荷的非机理动态模型和电力负荷的其他模型。 本书可供从事电力系统设计、运行和分析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电力专业的研究生和教师阅读。 |
所属专业方向: |
电力系统 |
出版社: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来源: |
|
马上加入,结交更多好友,共享更多资料,让你轻松玩转电力研学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加入
×
本帖最后由 feifei45 于 2009-2-27 20:00 编辑
" `# H& r' K3 i$ P; s. u$ l1 F- M8 @/ Y7 s3 f
PDF格式,提供普通版和清晰版两种格式,请选择下载。
6 ^5 G! O* ~3 I. |1 r' d
+ @, i' g- s$ T7 K/ W( v8 ~) \# M+ @2 |: u h
% C( a8 A9 i& R* i/ a$ r y) v" Y3 O第二版 前言
9 |7 }; L% q: t3 {' T第一版 前言
$ r! P% p$ g" y4 Q% j第一章 绪论( X0 O3 G0 l5 l7 B0 t- {
第一节 电力负荷建模概述
3 A5 L4 [" ?# l/ {0 X4 r 一、电力负荷建模的基本概念 P1 J" {% j9 ]) q& V
二、电力负荷建模的重要性. K0 I6 J n% m' h5 p
三、电力负荷建模的困难性. A; o7 J& L5 O# o( ?! u
四、电力负荷建模的历史回顾
. V; e3 M2 f4 A2 t4 d4 b 第二节 电力负荷模型的要求与选择
# O6 v5 J4 M' V0 D0 |6 ` 一、电力负荷模型的分类
3 n+ X; k% U/ R& M* [1 X; h. V 二、电力负荷模型的要求8 J) P! B* v! T: a' ~+ ^3 z
三、电力负荷模型的选择9 [6 r' T8 i! P4 {/ Y |- q
四、电力负荷模型的接入点* r! H6 {9 f2 O0 T5 |8 N( }
第三节 电力负荷建模方法
+ c0 X( Z4 V, b' V2 J 一、统计综合法# ~! U7 x+ L9 s) S) e" K n
二、总体测辨法) \! Z0 `; ~4 Q v7 m0 _1 j
三、故障仿真法# s# n9 }) \: W/ C
四、混合方法7 T6 {4 n4 I: y9 c% w
第四节 系统辨识方法
6 h- U; z. I8 n5 i" @1 Y* H0 h 一、最小二乘方法
8 v. q2 Y. K2 ^; h2 { 二、卡尔曼滤波方法( b, |) i P9 O
三、非线性递推滤波方法
" b2 A" m. l7 E4 V' u; a/ C E 四、基于优化的非线性辨识方法( t4 V: }8 j9 a
第五节 电力负荷建模系统
& k2 p/ d, B0 D2 h3 J 一、数据的来源1 `7 }. }+ `$ z
二、节点负荷建模装置
5 _; M3 \2 ~/ n- w s1 q s5 e 三、负荷建模系统
1 C5 K0 T$ y& Q, ~$ h8 R 四、应用中的几个问题4 y5 P) {% p7 i; |1 O" @! X ^( a
第二章 电力负荷基本成分的模型% j/ B+ e0 R8 c
第一节 电阻型负荷
$ b5 P8 ]. ^3 i) V m3 `, b( P 第二节 整流型负荷
4 k6 E0 l) l! Y% ] 一、放电式灯泡! U9 V3 H. _! J; y- h
二、电弧炉7 [3 F; }- z1 ]# D( `0 | C
三、换流器
- k2 e: k- Q* }% C 四、定电流自动调节器
: {. H; H; H: Y5 G% S 第三节 电动机负荷
6 F& @; T1 }2 b 一、电磁暂态模型
# c2 M& j4 q7 V z% l% b9 T$ l 二、机电暂态模型
, l9 x; U8 h* v1 W 三、机械暂态模型
# z8 q3 n. y: g! N2 ^) ] 四、电压暂态模型+ Q3 ~, ~) K2 ^! |4 H! P, _
五、几种动态模型的比较/ A& N8 l- D) h! e5 `- D
六、静态模型2 d, [* W; ]9 m `* n) ^
第三章 电力负荷的静态模型. j# k/ \; l( c( e. b7 x
第一节 几种常见的负荷静态模型
& Y1 n* q! n6 S0 ?- ? w @ 第二节 根据统计资料确定负荷静态模型
. s' s* {8 t, E! M# Z, Z 一、基本步骤8 k" f* T5 r+ J
二、几种常见负荷的静态特征系数6 p2 b( A4 }4 L7 F: F" v8 G
三、同一母线上负荷静态特征系数的综合
# H/ ~2 N( V: e& W 四、传输元件的影响' A* B) i" ^8 T3 m6 g7 k/ J
五、算例
+ I' t0 |$ F8 H. M: q9 e& L0 S 六、应用实例2 Y8 S4 W) N) f2 H& L! W4 N
第三节 根据稳态试验数据确定静态负荷模型
8 d' V6 c* K7 _7 e( g0 ^/ q' f 一、试验数据的获取( Z0 A/ P9 N: i% q3 f; a
二、由试验数据确定静态模型参数
$ c1 |) y# Q/ h' `' L1 F 三、应用实例
. T" Q5 b3 q+ {) u3 H2 K% u) } 第四节 根据在线采集数据确定静态负荷模型初步
2 T1 z: k& M6 k6 Z& W4 O0 T" j第四章 电力负荷的机理动态模型
0 @5 C9 L/ s! N/ c 第一节 电力负荷机理动态模型的结构1 _# v7 }, f2 c1 Z
一、间接考虑配电网的机理动态模型& ?6 Q! G( Q9 \0 F
二、直接考虑配电网的机理动态模型' N* U% @$ @- L; h" h' k( d
三、考虑电源的广义负荷模型
x2 Y7 a8 Q9 C) \7 H9 W 第二节 根据统计数据确定机理动态模型, y; z7 @5 ^8 Z6 Z$ E: V R2 g
一、总体步骤/ N. s! o4 Y# b% \, o$ v# J
二、同一母线上电动机的综合
4 k) Y0 Y# j! f( u 三、低压母线上负荷调查统计
8 `+ o/ h2 P% w% l k+ d4 w 四、低压母线上负荷模型的综合
( | o8 ?: B6 K# O1 a1 I( ^5 r+ e5 L7 z 五、考虑传输元件的影响: V$ D0 f2 |7 P/ R& @ x5 _
六、应用实例# t. L4 r0 k9 m+ k4 Y6 B
第三节 间接考虑配电网的机理动态负荷建模
% b1 h& @* c( Z! @7 Y 一、基本原理
2 H" S' v7 G+ t1 k& D% Q 二、参数辨识策略% e6 W% ~( I c% i) m* B0 r+ k% r
三、基于梯度优化方法的参数辨识
% L) N1 @- y/ i$ \9 | 四、基于模拟进化方法的参数辨识
. ~2 M) e. `! k8 \* C0 s 五、应用实例
0 | @) Y0 U$ R3 r* Q4 r6 E 第四节 直接考虑配电网的机理动态负荷建模1 l; U4 s [6 d. a% y# Y
一、参数确定方法
# G* M5 A5 B" I0 p' c% p 二、参数换算
- t, F$ Q% x8 L: K8 h 三、应用实例
4 C+ A9 j. H; ~ 第五节 考虑电源的广义负荷建模3 T/ H, s, I( C U
一、参数确定方法& v8 S" r4 M( u3 w" F; d
二、仿真算例
, \# y& k# `, s7 T 三、应用实例
% w5 ]8 E0 e0 s! L9 P( J0 y- V 第六节 机理动态负荷建模的一些对比0 }; O2 S! Q/ f* p
一、机理动态负荷模型结构的对比
) q! H5 Y& }5 C: \- g 二、直接与间接考虑配电网负荷模型的结果对比' v# _& w- V1 I/ P8 ~" W
三、在线统计综合方法与在线总体测辨方法的结果对比! Z4 O4 y: y) w0 r+ k! i' N
第五章 电力负荷的非机理动态模型
* z3 o7 G$ E2 |& b+ U+ E) T 第一节 非机理动态模型的概念, j v6 H; N/ J, O2 X; @4 J
第二节 电力负荷的线性动态模型
8 O9 N, k! j: A7 o 一、一阶线性动态模型: T. S" E& V! F9 v: ^, e% l
二、高阶线性动态模型
9 `. ^ Z) C. @* o+ N& u 三、线性动态模型的参数辨识* D" `2 d2 u3 d: [! j9 q4 `$ c j
四、线性动态模型不同形式之间的转换' L/ Q- W, }' A8 _& W& W2 B# c
五、根据线性动态模型确定静态特征系数
" t- j9 F @3 f! |- D3 B% U0 E% Q3 S 六、仿真算例1 A9 t0 }$ W; p7 R; ?& `
七、实验室试验
* ~/ X# z0 C! Y$ D3 m+ y 八、现场试验
6 I" d+ g8 }3 G! U& U! A A4 c' j; G 第三节 电力负荷的非线性动态模型
( |8 K; E& b' n: p( R 一、模型结构
* K. y2 f4 E1 g4 G# } 二、模型比较
* U/ V0 w' a+ C$ M8 X0 M7 y. H 三、仿真算例: h7 A j+ o& @' C; r
四、应用实例
2 M9 q2 |7 l1 J; Z, R8 k9 C4 X( [第六章 电力负荷的其他模型
& J* U; U/ ~) Z1 i 第一节 电压稳定与负荷特性+ p8 `' u. e9 y+ ]
一、负荷特性的影响
) z' E t. z& B, u, l$ Q 二、次输电和配电网络; o& j. O0 S0 i# u; d$ k
三、用电设备
. z0 J( e3 I2 p- f: U8 U 四、负荷无功补偿' n3 P6 B! T1 q$ g/ \: U) t
第二节 OLTC变压器
4 r+ P- C8 R/ ~$ w' p4 O; f 一、OLTC变压器% F- {& P6 |7 L, Z* z
二、线路压降补偿装置 c# H& z8 F1 O/ I; N1 C
三、OLTC串联
9 x0 H- u+ d1 S: s% _ 四、OLTC变压器等值电路; B I; t6 I; J; }
五、分接头调节对并联补偿负荷的影响
! h9 j6 F# V0 z* S5 x1 C 六、OLTC控制系统
& ]0 m/ N, e0 S& s5 D7 M 第三节 空调负荷特性与模型
2 b# k/ n( H ]8 h2 u5 ^ 一、单台空调负荷动态特性与模型/ l& g, s* ~$ c w% B' e+ w) Y
二、空调群负荷动态特性与模型. c# t/ z3 \* n, Y3 P1 {
三、含有空调的综合电力负荷建模基本步驟
7 b S7 A3 Q( @! D2 @ 四、空调负荷比例的确定7 h# {; i( r* S+ h3 F P
五、空调负荷对电压稳定的影响
% g9 H, _/ k0 k' b) J5 s 第四节 配电网的动态等值模型
6 ]) @ N, V: }5 H1 } 一、配电网动态等值模型结构
& W1 u6 H; ~4 `# u; c3 [: U 二、配电网动态等值方法
2 d5 F% \6 _: Y/ Q 三、算例
0 z$ j5 o6 ]9 |$ a+ j6 ^) b附录 国内外电网负荷模型及参数汇总
2 C6 e& y4 Y& E, [' F3 K+ U1 H 一、国外电网负荷模型及参数9 x. d! \6 j7 Y& n) J/ ~
二、我国电网负荷模型及参数
) k8 O9 [# G. V8 D' c8 U1 C! \) S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