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快速切换版块

 找回密码
 立即加入
搜索
查看: 2815|回复: 4

特高压输电技术研究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7-5-12 11:35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累计签到:1 天
    连续签到:1 天
    发表于 2008-2-13 08:4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加入,结交更多好友,共享更多资料,让你轻松玩转电力研学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加入

    ×
    特高压输电技术研究
    1 l4 m6 U8 }4 x- m1 m4 j9 D. V陆宠惠1,万启发2
    7 ^: N. g2 D$ G(1.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2.国家电力公司武汉高压研究所)
    & K7 v- O5 b* P9 G. D, Z摘要:对国外特高压输电技术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对特高压输电的必要性作了全面的论述;介绍了我国开展特高压愉电技术研究的情况和条件。) ~1 F9 ?/ W& K% I9 K
    ! {; E; ]" X3 V$ g( g
    1 国外特高压输电技术的研究, C0 P6 n# ]  M+ T* V6 v- d: u% N
    根据国际大电网会议的定义,最大线电压400-1000kV称为超高压,1000kV以上称为特高压,所以我国的500kV称为超高压。
    : \( b7 k, @" z7 r3 Z1.1 基础研究
    + O4 T3 {( D+ H/ R0 M7 B1 `围绕特高压输电线路和设备的设计、研制开展的基础研究,涉及到新材料、新工艺、线路的电气及机械力学特性、电网规划和电压选择论证、系统绝缘水平的确定、电气设备试验和评价方法等许多方面。
    % {9 }% X% W7 Y现针对特高压输电影响最大的两方面重点加以说明,即外绝缘特性及降低过电压水平的可能性;生态和环境效应的研究。前者关系到输电线路和变电设备实现的技术经济指标,后者确定了特高压输电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1 V0 |4 Y6 P' A/ Z6 q
    1.1.1 外绝缘特性和降低系统绝缘水平的可能性
    ; ^6 d, N7 R0 O5 e' P(1)操作冲击闪络特性: [6 z) M9 A* n" y$ ]% J
    利用冲击电压发生器和工频电压装置,针对棒-板和棒-棒空气间隙,以及工程实用的多导体对塔体、绝缘子串及金具对跳线等间隙的闪络电压与波头长度的关系、间隙系数进行研究。1 X) y( f/ W9 q6 d
    影响长空气间隙放电电压的因素,包括施加冲击电压的极性、波头长度、间隙的结构形状和离地高度等。
    & E# Y& q# F. b+ G操作冲击作用下,放电电压的均值与标准偏差直接影响间隙尺寸的大小。为了确定绝缘距离的闪络概率,要准确估计间隙放电的标准偏差。" `: L0 m/ C% a7 A
    (2)雷电冲击闪络特性
    ; ]! \% k3 m( ^- E5 d对于大多数间隙,如棒-棒、平行导体、多种绝缘子结构、多分裂导体-塔体、导体-引弧角间隙等的放电电压随间隙长度线性增加,角间隙的特性与棒-棒间隙相同,因此百万伏级的雷电冲击放电特性可按500kV的放电特性曲线延伸后得到。
    3 q  ^0 H( o* e! t2 {输电线路的雷击频度,随线路高度而变化,且随雷击极性而异。运行经验证明,高塔线路更易遭受雷害,前苏联1150kV线路就曾发生过多次雷击事故。
    , C: U% T  ^4 I# `5 k. X. i; C" q3 d(3)交流闪络特性; P4 ~* I8 Q$ v9 _
    主要针对雾中长空气间隙的试验,以棒-板、棒-棒间隙为主要试品,同时进行了实用空气间隙的闪络试验,求得温度25℃时的交流雾中闪络电压比特高压电压等级的对地电压高15%-20%。因此,特高压输电线路在正常运行条件下,空气间隙可不考虑雾中闪络特性的影响。% w( U% s* D9 k8 C& G
    绝缘子串装置在污秽条件下的放电与串长成正比,与绝缘子形状、污秽程度等无关。试验结果的正确性取决于电源的容量。绝缘子的操作冲击污秽放电特性和交流相同,也与串长成正比。' k% ]& g  T% n
    (4)降低设备绝缘水平的可能性
    ; r- k( \* V# e0 V系统绝缘水平的降低主要靠先进的避雷器、断路器和并联电抗器。对于特高压电压等级绝缘选择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是系统产生的操作过电压。空气间隙的长波头冲击放电的饱和特性,要求尽可能降低操作冲击下的绝缘水平,否则线路杆塔尺寸和设备外绝缘的尺寸非线性增加,技术上难以实现,经济上也极不合理。5 D9 D$ L0 X+ ], N; f- ~
    对系统内产生的过电压分析表明,系统产生过电压的大小与系统结构、线路长度、避雷器的特性、合闸操作种类、合闸电阻值的大小等有直接关系。$ W4 E" t: v9 E
    幅值最大的合闸过电压的波形多数是长波头的毫秒波,故前苏联进行外绝缘操作冲击试验时,除利用冲击电压发生器外,还利用工频试验装置产生的长波头衰减波,证明利用临界波头长度的50%放电电压求出的空气间隙有足够的安全系数。线路采用并联电抗器,断路器采用合闸和分闸电阻,可限制系统过电压。加上新型氧化锌避雷器的使用,完全有可能将特高压系统的过电压限制到1.6-1.5倍,从而解决了实现特高压输电的关键问题,可以大幅度缩小设备的结构尺寸。以线路杆塔为例,若将系统的绝缘水平从2.0倍降至1.6倍,1000kV线路杆塔的空气间隙可从9m减少至6m。7 c& S! N0 B4 S) o+ m: m
    在1150kV线路上使用相间过电压限制器,进一步降低相间过电压。可缩小线路的相间距离,为实现特高压紧凑型线路创造条件。常规结构的特高压线路,相间距离为22-24m,紧凑型结构的线路相间距离可缩小到11-15m。
    4 p2 Y0 ]' a' n( F: y! d7 j0 ~1.1.2 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 p, O) O8 F# S
    特高压线路和设备长期带电运行,是否会对生态和环境带来危害,这是人们一直关注的问题。许多国家从特高压输电研究开始就非常重视对生态和环境影响问题的研究。美国、日本、意大利专门建立了环境试验场,利用试验线段、电晕笼等对各种生态效应、无线电和电视干扰、可听噪声、感应电击以及臭氧产生等现象进行大量的试验观测。结果表明,如果特高压线路采用合理的导线结构和布置方式,不会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各项环境影响的控制指标甚至低于已运行的500Kv、750kV超高压线路。; j  \: Q. H: u/ ?8 R6 }( p
    1.2 输电线路
    3 N$ \- o$ |( R* P. @* s' [6 D* ~对大容量远距离输电要求的增长,促进了更高电压等级输电方式的采用。美国曾经作了计算,在不增加输电损耗的情况下,单回1100kV线路设计的输送容量超过5000 MW;前苏联埃基巴斯图-车里雅宾斯克1150kV线路的输送容量为5700MW;日本的双回1000kV线路的输送容量为10 000MW。
    " |. ]% n5 ?6 ~' s8 Z: L2 b由于特高压输电线路的传输容量大,要求线路有极高的运行可靠性,因此从事特高压输电技术研究的国家,围绕输电线路的技术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 s$ F0 u, v& A5 R. c: z- w# P& _
    高压输电线路无功充电功率与线路长度直接有关,同样长度的线路,1100kV或1150kV线路无功充电功率约为500kV线路的6倍,而且所需的无功补偿功率随着线路负载的变化会有很大的变化,负荷小于自然功率,造成无功过剩,大于自然功率将造成无功不足,为了保持线路的电压水平,理想的方案是补偿容量可随负载变化而调整。对特高压线路可控并联电抗器是最有效的无功补偿方式,目前俄罗斯和有关独联体国家,正在开展特高压可控电抗器的研制工作。( ]6 X) s1 ~. [) \: _
    线路损耗:电阻损耗是输电距离、导线电阻和输电电压的函数,很显然提高输电电压会使线路的电阻损耗减小,相同传输容量进行比较,1100kV线路的电阻损耗只有500kV线路的20%-50%。电晕损耗虽然在线路损耗中不起决定作用,但也不容忽视,因此在考虑导线结构时,力求使导线表面的场强均匀,尽可能降低因电晕造成的输电损失。电晕损耗大体与输电电压成正比,并不是与功率成正比,虽然电晕损耗在特高压线路设计的经济比较时起着一定的作用,需认真对待,但完全可限制到合理的水平,就其数值而言比电阻损耗小得多。0 l5 \& Q$ S$ B$ c# t
    1.2.1 线路杆塔9 G, p8 K. A' y% j9 z
    国外对特高压输电线路包括劳力和材料花费的相对成本进行了分析,巴西的计算结果是导线和金具占54%,铁塔和基础占31%;前苏联计算的结果是导线和金具占45%,铁塔和基础占40 ;日本的计算结果是铁塔和基础占58%,导线和金具占32%。由此可见,铁塔和导线是决定特高压输电线路造价的重要因素。: v8 k+ H" x2 p5 k$ j9 [# @4 ?
    特高压铁塔大体有3种类型:: [( r/ n6 g  R
    (1)常规自立式铁塔" r8 R" t8 t/ s" o% m% ~8 @
    有单回线路铁塔和双回共架铁塔2类,这种铁塔结构的机械强度有足够的裕度,很少发生故障。0 L. ^" T5 e) Q" {
    单回自立式铁塔又分导线水平布置和三角形布置2种,意大利研制出导线水平布置的铁塔,塔高52.5m,导线用V型绝缘子串吊挂,塔宽很大,整个铁塔十分行笨重。美、意研制出的导线呈正三角形布置的铁塔,这种铁塔可使线路走廊中产生的电场比较均匀。美国在试验线路中使用了高60m、宽56m的1100kV自立式三角形铁塔,意大利的塔型高56m、宽46m,日本采用双回1000kV线路铁塔,平均塔高110m,塔宽38m,质量超过300t。: q! E6 ]7 A. |% [. x1 m
    (2)拉线塔+ ~. Y$ s# F0 \) Q/ @3 C
    拉线塔有多种型式,这种结构比较轻。拉V塔在超高压线路中应用已较多。法国设计的拉V塔已用于意大利的1000kV试验场,这种塔三相均用V型绝缘子串支持,塔高44m、宽61m,塔质量为11.5t。
    0 C4 U! S" l/ O$ g! Z! l前苏联1150kV线路的直线塔,选用拉V塔,塔宽46m,塔高44-46m,塔质量为18-20t。
    $ A, F3 w+ ?& I% A前苏联还研究了一种拉Y塔,塔高56m、宽42m,质量为18.6t。2 k4 O2 Q+ P6 ~4 h8 x, H& ]8 o, E. L
    (3)拉线一拉索杆塔+ f" w' {, j' o: i0 u: ]8 H
    拉线-拉索杆塔是相间无构架的拉线塔,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杆塔结构,它可缩小相间距离,实现线路的紧凑化,但杆塔占地较宽。美国研制出拉索塔,总高45.7m,质量21.3t,如能用这种结构取代常规塔型,还可改善沿线的景观。( c; t# `" A( G9 n# p
    除上述3种塔型外,俄罗斯、美国等正在研究绝缘支持式杆塔,改悬吊导线为支撑导线,由此可大大减小杆塔高度,由于绝缘材料要支撑导线的各种荷载,制造的难度大,成本高。但是造价可从缩小塔高而得到一定补偿。+ N" I; l4 V: ^: Y- D
    杆塔尺寸:. P: ~2 y- f1 _1 c
    因间隙尺寸已近饱和区,试验需在实际杆塔上进行。9 `  E0 r0 \4 V% A
    日本1000kV线路杆塔的绝缘间隙,对于直线塔为6.62m,耐张塔为6.2m。0 R' \, l. {( w. X6 ]8 Q. \; y' {
    特高压线路的最小绝缘间隙,即导线最大风偏时离塔柱的距离,按在最大运行电压下不发生闪络的条件来决定,前苏联1150kV线路杆塔取2.4m, 日本1000kV线路杆塔取3.09m。
    9 @  ^: O4 J: d1 x& g1.2.2 导线$ T3 P. \8 q' m" C/ l# C* S
    特高压线路的导线结构,除了考虑线路的输送容量、机械特性外,还要考虑因电晕放电产生的环境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可听噪声。4 y9 [$ M3 t  w0 h
    对1000-1200kV电压等级导线结构的研究表明,采用8分裂结构是合理的,当然同样的分裂数和分裂直径,次导线半径不同国家测得的可听噪声水平仍有差别。
    - a( o! H9 x, z$ Z1.2.3 绝缘子串装置+ h- J5 |& s$ E  w
    特高压线路的绝缘子串长受工频运行电压的条件控制,大量的试验证明绝缘子的污秽交流耐压值,不论污秽的类型(粉尘污秽、工业污秽和海盐污秽)、污秽的程度(轻污秽、重污秽和超重污秽)以及绝缘子的种类,基本与串长成正比。操作冲击电压下的污秽耐压值,也近似与串长成正比,其耐压值高于交流电压。如均匀的海盐污秽操作冲击耐受电压约为交流耐受电压的2.3-2.5倍。
    8 u' i* g( ^, t# K4 f# @为方便绝缘子串装置的设计,日本针对不同类型的绝缘子,求出1000kV电压等级的污秽耐压设计曲线,利用这条曲线可确定单片绝缘的设计耐受电压值。绝缘子串耐受电压目标值的确定原则:线路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绝缘子应能承受由此而引起的健全相电位升高,通常这种升高为常规对地电压的1.1倍。加上绝缘设计时仍须考虑10%的裕度,计算时取系数为1.2。前苏联1150 kV线路绝缘子串长的确定方法与日本稍有差别,是按照不同污秽分区每千伏电压需要绝缘子的泄漏距离长度计算的,规定轻污秽地区取1.8cm/kV,一般粉尘污秽地区取1.5cm/kV,按最高运行线电压求出绝缘子片数后,增加2-3片作为安全裕度。
    % `  p1 f; E5 k, X9 {& P4 J, Q1.3 变电所和电气设备3 C* |2 m% _8 |6 i6 n1 h
    1.3.1 变电所/ X9 P* {( J$ M& X) [
    通常特高压线路走廊宽度约为超高压线路的2倍,特高压变电所的面积为超高的2-3倍。在许多大型电厂的附近,特别是大型水电站附近,很难选择这样大的占地面积建设变电所,因此电厂建设必须考虑合适的地形条件用来布置变电所。特高压变电所有3种结构:常规空气绝缘型;气体绝缘型,即所有设备包括母线均采用封闭式;混合型,即除变压器、电抗器外,断路器、隔离开关、仪用互感器等采用气体绝缘型设备,它们之间用架空母线连接。; d: c8 z0 g- X$ M: Q0 H
    前苏联采用常规空气绝缘变电所;日本受到选址的限制,计划采用气体绝缘型变电所。5 i* l" K/ @& d
    选择变电所类型时应主要考虑以下2个因素:9 v) m6 m9 k, ]9 y3 S' z) R
    (1)场地的要求% |" a! Y+ _, a
    如前所述,对空间的要求有时会成为选择变电所类型的决定因素。气体绝缘型变电所对土地的占用只有常规型的1/5,混合型变电所的占地面积比常规型变电所减少15%-30%。尽管常规户外变电所要求占地面积很大,但是由于设备制造条件、设备布置并不十分困难,同时有过去各电压等级常规变电所的运行经验,对特高压电压等级来说,这种结构类型往往也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Z! p5 j& d8 n1 m. ~  k
    (2)成本; }+ K9 x. u0 f6 f) i
    有资料表明,对于特高压变电所,无论采用单母线或是环形母线接线方式,气体绝缘型和混合型变电所比常规空气绝缘变电所的成本要低10%-20%。不同类型变电所技术经济比较见表1。当然这种考虑可能是不等价的,如地价的不同。
    ( n6 Y5 \/ X0 R) i- { 1 n' D( b! F% ?- Z, X8 Y

    / k' z- t; o: W1.3.2 设备研制中的关键技术
    & q7 U4 }" P+ r6 b- t特高压变电设备容量大、电压高,研制的难度很大,往往需要经历元件模型试验、原型设备工业性试运行考核、正规设备生产几个阶段。除俄、美、日、意等国外,瑞典、德、法等国也积极从事特高压设备的研制生产。分析各国设备研制工作中的程序和经验,需集中解决的技术问题有:
    % [) Z& p; n* v' o) b$ j* n! {(1)特高压变压器和电抗器绕组设备的绝缘设计。采用有限元法进行计算解析,进而利用数学分析模型,对绕组中行波的电位分布进行分析预测,力图使电磁场分布和电位分布均匀,设备结构紧凑;同时需要考虑大型设备的运输条件,研究设备分割和现场组装技术。# g" t, {3 `) j- C4 R
    (2)开关类设备主要研究灭弧断口结构、分合闸电阻结构和阻值及断路器投切方式对过电压限制效果的影响。
    ( X9 m6 d' ?( f! F* n(3)大型套管的制造技术。无论是采用常规绝缘或气体绝缘,特高压电压等级的套管长度大,要求高,又是所有设备的关键部件,各国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日本已研制出长12m的中空套管。
    , x! \( b: i+ q1 F(4)电气设备的试验方法和试验电压标准。利用降低交流电压的长时期试验,评价设备长期运行的可靠性,确定设备局部放电的控制指标。9 I( i; N7 |' G9 ?/ n7 g
    (5)过电压保护设备。氧化锌避雷器等深度限制过电压的可能性。  }) M( ]% a% S8 _! G; @
    (6)设备长期带电和升流试验装置的研制和试验方法的制定。
    & Y3 d$ A' S: x1.3.3 特高压设备
    1 }; l8 }! t: S' G(1)变压器和电抗器& U: G2 L4 ^: _  C" ]/ N& V" F4 B
    电力变压器是特高压输电设备中最昂贵和最复杂的部件之一,考虑到它在系统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对其可靠性提出很高的要求。美国、前苏联、日本、意大利、西德等国都有生产特高压变压器和电抗器的能力。
    $ b; ~; r# E) D, l6 H7 ~5 B0 R特高压变压器和电抗器多为单相结构,它的额定容量要根据系统的要求、制造厂的设计和制造能力、设备运输、现场组装等条件进行综合平衡。运输质量是限制变压器结构尺寸的重要因素,美国规定的铁路运输质量为270t。特高压变压器多数采用分瓣运输,电抗器采用整体运输。# H7 q% M3 F: O; n7 i: P" Z5 L
    目前,俄罗斯和其他独联体国家正在研制特高压可控电抗器,用来取代传统的并联电抗器。三相可控电抗器的设计容量与并联电抗器相同(3×333MVA),电抗器的控制采用可控半导体开关元件,控制设备的容量约占电抗器容量的1%,可使电抗器容量在0%-100%内变化,调整速度视可控电抗器的结构而定,在10-1000MVA/s。采用可控电抗器,可取消与并联电抗器连接的火花间隙,用负荷开关控制操作,因此可简化变电所的接线。
    8 P4 a8 S. ?( t" j0 ?% S7 V2 x(2)断路器和气体绝缘组合电器及部件
    $ k. P' [, M( v6 m, {特高压断路器是制造难度很大的电气设备之一,它有2大类型,即常规空气断路器和气体绝缘断路器。6 x( Z$ d! Z! W4 e; E
    常规空气断路器解决的关键技术是传动机构和灭弧室动作的可靠性。常规空气断路器是以电压250kV为模块叠加而成的,因此电压等级越高,断路器串联的断口数越多,其操作程序和动作的准确性要求越高。; C5 Y. V) _6 Q2 F
    气体绝缘断路器比常规空气断路器结构紧凑,操作机构可靠,能够充分利用断路器的绝缘能力。. E/ z3 P' m+ R' I  U& G: J- D
    在日本新榛名试验场研制出的电压1000kV断路器有2个断口,已试运行2年。
    ; H& ?. a5 t4 O# X) K0 E特高压电压等级的隔离开关也有2种型式,即常规型和气体绝缘型。前苏联在1150kV变电所中使用的1150型隔离关开,有2个沿水平方向平移的套管闸刀,分别装在2个支持绝缘支柱上。气体绝缘型隔离开关,除了具有常规隔离开关的性能外,还具有断路器的部分性能,能断开和接通母线的充电电流、断路器的容性电压以及从一条母线向另一条母线切换时的电流负载;作为气体绝缘组合电器部件的接地装置,应能断开接地相与剩余完好相或者与之相平行的线路由于电感或电容藕合所产生的电流;从重合闸的角度考虑,接地装置应具有快速熄灭潜供电弧的能力,可将它作为实现单相重合闸的重要措施,因此它与常规接地刀闸不同,应具有极快的动作速度和电压恢复速度。日本试制成的装置可在1s内完成切断故障、确认、合接地装置、潜供电弧熄灭、确认、重合闸等整个过程。
    & r' [" U5 I! p( j( G2 特高压输电的必要性
    6 H% y/ S# N' T  K4 R- ^2.1 发电厂规模增大和集中需要远距离大容量输电1 O/ D# P. M+ e7 R$ T% ]
    2.1.1 巨型水电站的建设
    3 b6 B* h6 R0 g. e8 ?0 f1 r在国家的边远地区开发水电资源、建设巨型水电站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问题。现列举几个比较切实的例子。
    / n. A9 x6 c( S! V% B: y. p( K& R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水电局,曾制定了在远离负荷中心的北部地区建设巨型水电站的计划。6 a. y& E  Y4 ~% F/ l* _- a
    经分析论证,认为电能的输送以1000kV交流线路最为可取。2 r$ @, _+ Z9 T( O# s$ f" t
    原苏联计划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将在远东的勒拿河下游建设容量达20000MW的巨型水电站,在鄂霍茨克海湾等地建设容量30000 MW以上的巨型潮汐水电站,向远东的南部和中西伯利亚等地输送电能,传输距离长2000-2500km,准备采用1500-2000kV交流输电电压。& `: n5 E/ J5 Y; x
    2.1.2 巨型燃料动力综合基地的形成8 a9 P! Q- Z1 Y1 `5 f
    煤炭仍然是近期世界上发电的主要能源。由于火电机组容量的提高和电厂规模的扩大,不少国家由于煤炭运输困难或者从经济上考虑,正在矿区附近发展电厂,形成包括煤(或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加工、输送在内的巨型燃料动力综合基地。前苏联计划建设的埃基巴斯图兹基地,就是采用该地区丰富、廉价的煤炭资源,包括附近地区装机达38000MW,基地本身装机20000 MW,平均每个电厂4000MW,要用标准设计的8台500MW机组。- X0 O4 \; B, x. k
    2.1.3 巨型核电站的出现8 ^# L* U7 `  Y; u4 m% n+ t
    核电在法国、美国、日本、苏联等国中已占有很高的比重。专家认为,采用低温透平或无透平方式,单相达5000-6000MW的核电机组也能实现。% i! c4 i2 x2 H7 h* ]& M3 ~7 F  _
    意大利曾计划在远离负荷中心的沿海地区,建设以核电和火电为主的发电中心,采用最高工作电压1050kV输送容量5000MW的输电线路,一是为了向负荷中心送电,二是为了加强各发电中心之间的联系。
    + H  C- h5 Q/ s* o$ d4 f日本福岛14000MW核电站和新泻8000MW核电站,在北部的下北地区将形成巨型核电中心。/ E! k3 R8 Z$ u7 A/ P6 D1 g4 t
    已建成东京电力公司的柏畸、刈羽核电站到山梨县双回交流特高压线路,其长度为250km,最高电压1100kV,单回输送容量为5000MW。" B# V( Z7 ]- Y+ h) o+ B+ y
    原苏联有9个大型核电站,由于它们分布在欧洲部分(西部)750kV系统所在的地区,故采用750kV输电线路与系统连接。还打算在欧洲部分北部人烟稀少的地区建设巨型原子能综合能源基地,向欧洲部分的负荷中心送电,其最远输送距离有2000km,有可能采用1800-2000kV的特高压输电线路。8 S9 l7 S; @; Y' ^. n8 T3 s- T
    2.2 特高压输电线路的经济性5 k$ o4 s  p, d) l4 O5 m7 L
    2.2.1 建设投资的节约
    8 w& K+ ]1 n- h; f, j6 d有资料测算,按相同容量分析,目前特高压等级的发电机升压变压器的成本还高于超高压,但特高压设备的费用均低于超高压的。线路为超高压的60%-70%,断路器为50%-70%,并联电抗器为90%,特高压升压和降压变压器(包括自藕变压器)与超高压大体相当。
    0 B  I% |- X% f采有空气绝缘的传统型变电所,整个造价将比超高压节省10%-15%。一条传输容量为5700MW 的1150kV线路,可代替5-6条500kV线路或3条750kV线路。施工中可节省铁塔用材近1/3,节约导线近1/2。采用气体绝缘的新型变电所结构,上面已介绍带来的经济效益很大。日本的特高压SF6绝缘组合电器已试运行2年,情况良好。9 J: s7 `6 Q$ E+ r" {% O5 T
    2.2.2 输电成本的降低
    ( W& ]- g& t' w& g  o- |1 {5 `& U8 |美国邦维尔电力局曾将500kV与1100kV的输电成本进行了比较。以322km(200mile)长的输电线路为例,经济转换点为2400MW。目前有关国家规划和建设的交流特高压线路的输送容量,远大于2400MW,一般单回线路的输送容量为5000-6000MW,且多数线路长度也超过322km,因此特高压输电线路的经济性显而易见的。上述比较是建立在相同线路损耗的基础上,实际上特高压输电线路可大大减少输电损耗,输送同样的容量,1100kV线路的损耗为500kV线路的20%-50%,由此可见,提高输电电压对减少传输能量的损失有很大的作用。
    2 A4 y, l/ q9 \4 i# q$ {+ i现今还没有看到特高压交、直流输电线路实际的经济运行数据,但是,从理论上和有根据的计算来看,大功率输送电能有很高的经济性。输电电压越高,传输容量越大,经济效益也越明显。前苏联报导了长2400kmfp容量6000MW的1750kV直流输电线路的设计指标,预计架设这条线路的投资,不到5年时间即可全部抵偿。而且这条线路延伸范围大,横跨3个时区,可以充分利用错峰,调度方便,灵活性好,按经济负荷曲线运行,可使发电机备用容量减少1400MW。虽未看到苏联1150kV交流线路的设计指标,但可预计这条线路也会有相当高的经济效益。
    ; t9 o4 |8 S4 R; X8 g2.3 节约线路走廊和变电所建设用地) e' u9 ]! I& W' s2 G% p( m
    特高压输电技术比现有电压等级可大大节约土地资源。日本和意大利等国发展特高压输电技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可以节约线路走廊,减少变电所的占地面积。
    3 a3 c- G- |" Q2 x1 `1200kV线路按照环境要求的线路走廊宽度约90m,与相同容量的550kV线路相比,只有后者的25%-50%。特高压变电所以传统空气绝缘型结构为例,由于设备容量大,占地比同容量超高压变电所要小,大约只有后者的1/2;若采用气体绝缘型特高压变电所,设备用气体绝缘组合电器,布置更加紧凑,占地面积相当传统空气绝缘型的115;即便是混合型变电站,母线为架空导线,占地比传统型小得多,不足后者的1/2。同时考虑到前面谈及的经济原因,因此各国的特高压输电技术总是和发展气体绝缘组合电器连在一起的。9 G3 t: X, j4 e, h$ H% D
    2.4 限制系统的短路电流1 n: v' y5 Q6 d) g( a
    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装机容量的增大,系统的故障短路电流将危及安全运行。据国外论证的结果看,特高压等级很少存在故障短路电流问题。日本发展特高压技术,将其功能归结为以下几点:* _2 ?: s6 \6 w: y/ T
    (1)解决现有550kV系统的稳定问题;
    & f: }7 z9 g% X. \- s& M, ^! a5 J: |' Y(2)解决550kV系统东部日益增长的故障短路电流问题;
    8 j9 H: Q; n: e  L& R(3)为未来远距离传输电能建立稳固的基础。
    / W' f9 U" E6 X: v2 B, z5 ?" Y由此可见,他们把发展特高压输电技术作为限制系统短路电流的一项重要措施。
    9 Q4 I% _" w* Q' Q' U3 c- B7 |尽管一些国家想出各种办法可使开关的遮断电流做到50-63kA,但由于其他设备承受能力等原因,还应限制系统的短路电流。如意大利、法国、印度等国考虑在特高压输电时,也将限制系统的故障短路电流作为考虑的主要原因之一。
    8 D- N: f7 B: A+ r/ C2.5 促使我国发展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因素9 g& F3 X3 b8 H+ R2 z: B. e
    我国是地域辽阔、能源丰富的国家之一,水电资源占世界第1位,煤炭储量仅次于俄、美,居第3位,同时还有相当丰富的石油、天然气以及铀矿资源,这为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前提。目前以大区为中心的几个大的地域电力系统已经形成,东北、华北、华东和华中4个大电网的装机容量已达40000MW左右。年发电量已居世界第2位,远大于意大利和巴西。21世纪初我国出现特高压是完全可能的。1 R7 ^) r9 V3 w$ S" A! A/ z
    然而,就电力建设本身来说,长江下游,可供选择作为跨越长江的线路走廊不多,许多水电站包括三峡水电站也面临出线选址的困难,而特高压输电技术对于节约线路走廊和变电所用地有十分明显的作用。
    $ |+ X/ h6 C" }8 S! ]/ Y电网建设的需要。随着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和扩大,同样也会存在故障短路电流问题。据有关单位分析,经20年-30年,华北、东北、华东和华中地区系统容量将达80000 - 100000MW,系统的某些地区将有超过50kA的短路电流。到那时,抛开其他因素,单从限制系统故障短路电流的角度考虑,也需要发展更高的电压等级。" C& @7 m+ d7 r+ j2 l! w8 F
    3 我国高一级电压等级输电技术的研究: ?, X% n- s  [0 L! ?# ^+ w6 t
    3.1 前期科研情况
    ! V  [, A8 ~- }; R- Z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的国外特高压输电技术的研究、设计、运行资料,翻译、编译和整理的资料达400余万字。曾多次派代表团赴俄罗斯、日本等国对特高压输电的论证、科研、运行、制造等方面进行实地考察。) k) `, \8 c% l
    从1987年起,曾召开过多次全国性大型研讨会,探讨我国发展特高压输电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 f( @$ c( ~, C最有代表性和影响的是由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和中国电工学会联合举办的1995年年会,汇集全国专家学者200余位,发表论文50余篇。进行了“我国采用特高压输电的可行性论证”、“三峡东送方案的探讨”、“特高压模拟杆塔的工频和操作冲击放电特性的研究”、“特高压线路对环境影响的初步研究”、“利用工频试验装置产生长波头操作波研究”、“特高压线路对环境影响的研究”和原国家科委的“特高压输电前期论证”课题等研究工作。
    ) T/ {/ M9 N' _9 i/ X建设了1条约200m的特高压试验线段,中间有1基特高压真型铁塔,为特高压外绝缘特性研究和线路对环境影响研究进一步创造了条件。- A* ?0 l- n. v9 D. w
    3.2 现有研究设备的基础条件7 L5 Y. Z4 ~7 c
    武汉高压研究所已形成了可以针对百万伏级电压等级输变电设备进行电气特性试验研究的能力。; h' L' S- W0 V8 j
    电力建设研究所是我国线路机械特性试验基地,具有对特高压线路的铁塔进行机械试验和对特高压导线进行机械试验的能力。% |/ N: R  k* i5 k9 Y- ^9 d. X; E
    我国电气制造企业经过500kV输变电设备国产化和近年来的技术改造,已经具备了研制百万伏级电压等级输变电设备的能力,如沈阳变压器厂、西安高压开关厂等。8 [9 C+ J: m+ o4 I
    3.3 特高压输变电技术研究的有关专题
    + Y* F% ~& c5 f* w我国特高压输电技术的研究大体可分为3个阶段开展研究。
    , `% n- F/ U4 ^: \6 [" |3.3.1 实用技术研究
    & i+ f" Y% s. C. g$ E& T- h(1)特高压输电系统的研究;
    ' s( C, G$ G( R$ n3 U3 \(2)特高压外绝缘的研究;
    5 T2 R: M$ x: ^3 b5 k(3)特高压系统对环境影响的研究;
    " [4 D' ]4 \' a9 D( v: d(4)特高压线路的机械特性研究;
    + A, {4 j$ z& l; j(5)特高压设备的重点部件的研究。
    # c, h+ {0 u) k. W% \% V! W9 y3.3.2 设备研制开发
    , {+ K! d6 p5 O* B% q(1)特高压杆塔研制;$ P+ c! i% N4 ?$ G( `
    (2)特高压导线研制;- `. q5 _* w5 x4 p  H
    (3)特高压小容量设备的研制。; s, s' d. _  n9 u$ w9 D/ a
    3.3.3 工业性试验考核
    + d/ g. ~. @, V% h: ^6 l; g# g# H9 O(1)线路设计的优化及论证;
    * K+ g, F* K6 J+ m( r(2)特高压系统的可靠性;
    * m# X& x& }5 q5 ?: B' q(3)特高压系统的经济性;5 r$ _+ c4 ]8 I. i! `0 i4 x
    (4)特高压线路对环境的影响;
    ) G) s4 Y% J: @(5)特高压输电设备的结构优化;9 m2 D9 {) e/ M( z; Y
    (6)维修技术及安全规程。
    2 Z7 f$ x8 P+ \5 T! a实施高一个电压等级输电是我们的时代责任和贡献。应该组织力量确定一个一揽子计划,发动包括制造企业在内的各方面力量逐步进行。做到有目标,有步骤。目标是在讨论能否上特高压输电时回答:技术上没问题。
    & |& u7 t2 y0 u6 O3 `1 ~3 Q* m本文摘自江苏省《电力工业面向21世纪学术报告》资料2000年6月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打赏,支持一下
    楼主热帖
    帖文化:【文明发帖 和谐互动】 社区精神:【创新、交流、互助、共享】

    该用户从未签到

    尚未签到

    发表于 2008-2-23 19:46: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挺有用的!!

    这个挺有用的!!我比较喜欢,收藏了!!多谢楼主分享!!!!!!!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打赏,支持一下
    帖文化:【文明发帖 和谐互动】 社区精神:【创新、交流、互助、共享】

    该用户从未签到

    尚未签到

    发表于 2011-10-29 23:05: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总是想走在最前面,但是特高压输电确实还是有争议的,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打赏,支持一下
    帖文化:【文明发帖 和谐互动】 社区精神:【创新、交流、互助、共享】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8-2-21 13:03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累计签到:1 天
    连续签到:1 天
    发表于 2011-10-29 23: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的特高压弄得轰轰烈烈的额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打赏,支持一下
    帖文化:【文明发帖 和谐互动】 社区精神:【创新、交流、互助、共享】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7-10 08:06
  • 签到天数: 10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常住居民II

    累计签到:100 天
    连续签到:1 天
    发表于 2013-8-5 19: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嗯,不错,学习了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打赏,支持一下
    帖文化:【文明发帖 和谐互动】 社区精神:【创新、交流、互助、共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招聘斑竹

    小黑屋|手机版|APP下载(beta)|Archiver|电力研学网 ( 赣ICP备12000811号-1|赣公网安备36040302000210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6-4 12:24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