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5 s6 V( R5 Y 自有宋失御,天绝其祀。元非我类,入主中国,百有余年,天厌其昏淫,变用殒绝其命。……朕本淮右布衣,……北逐胡君,肃清华夏,复我中国之旧疆。…… 5 Q" k' r: U% B
2 l2 T, i/ o8 f u a5 m 高丽迅速做出了反应,谴使到南京庆贺,接受明朝的册封,行“洪武”年号。但后来,明朝与高丽的关系出现波折。高丽发生了弑君事件,新登王位的国王畏惧明朝兴师用罪,竟然投靠北元。对此明朝并未做任何征伐准备,明太祖仅仅下诏切责,把高丽君臣说成是人人得而诛之的乱臣贼子,做了一番虚声恫吓。此言一出,就让高丽感到紧万分,频频上表“陈情”,请求恢复正常的宗藩关系。高丽国王太后也以82 岁高龄亲自上表,恳请明太祖发扬“兴灭国,继绝世”的圣人之道,表中对明太祖称: : \6 z& `' O7 e
- y8 X! P8 {6 @1 F0 L# z
“陛下为天地,天地之间万物各得其性,而独小邦不沾王化,妾实痛之!” 8 l1 @! \4 \) S' `4 @
1 }6 m, \9 E, B0 o* ~ T
两国关系后来终于缓各,1387年,高丽依明制改定冠服。后来局势又有变化,李成桂发生政变后,拟定了“和宁”、“朝鲜”两个国号,上面请求明朝择定,明太祖选择了古名“朝鲜”。李成桂便以“朝鲜”为国号。 % @0 T% |4 ]: Q0 P : K8 _, c; f+ n0 R+ K/ O
后来中朝关系稳定发展,持续了两百多年。在文化上,朝鲜以“文物典章,不异中华”而感到自豪。在这二百年多间,朝鲜印行中国古籍,弘扬程朱理学理想,用汉语写作了大量诗文。汉文化在朝鲜已经深深地扎下了根。即使在宗主国明朝灭亡后仍然不能磨灭,直到近代,在朝鲜的著作中,仍然以崇祯纪年,对满清则极尽轻蔑,甚至把中国国内的一些灾难都解释成满清将要灭亡的迹象。值得一提是朴趾源的《热河日记》,这一部介绍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钜著。在著作中,他为这块产生了汉唐宋明的土地沦于夷狄,而汉族士大夫无志于恢复而深表痛心。他把满清统治下的中国称为“夷狄”,但仍然对这块土地上汉唐宋明的遗民怀有敬意,称他们留下的文明“规模广大,心法精微,制作宏远,文章焕赫”。 . }* ~, U" g( m) X
" S" @( s# l' L: I 与汉文化还有密切渊源的还有日本。 + z/ \5 o9 S) _$ u( J : H9 m2 L' s( R. U* F! \( E
中日之间的交往历史同中朝一样悠久。日本文化一部分来自朝鲜,一大部分来自中国。日本是孤悬海外的岛族,与中国有一定的差异,中国与日本的关系也远比同朝鲜的关系复杂。但日本对同样汉文化充满敬意,也为她的文化而陶醉过。 - |' R5 y4 h! F: `; I [url=http://blog.hexun.com/tonyd/3772339/viewarticle.html][/url] # |( `8 C, |! w5 _' k8 s) ] 在明太祖对日本招谕中,依旧充斥着夷夏之辩,诏书云: ( D2 r" W$ e5 O2 E% s9 B* K2 W
- l$ F0 N1 n+ z3 K _- Q. O* K& t
上帝好生,恶不仁者。向我中国自赵宋失驭,北夷入而据之。播胡俗以腥膻中土,华风不竟。凡百有心,孰不兴愤。……朕本中国之旧家,耻前王辱,兴师振旅,扫荡胡番。 2 ~. W! O! t0 N# |, d, x4 F8 e ) |( x y' Q. A s 这份玺书,是给“日本王良怀”的。这“良怀”实际指九州太宰府征西大将军怀良亲王。当时明朝对日本情况不了解,误以为征西大将军为日本国王,又将名字记错。 9 x% U8 y( P; |; f' @ 1 r! Q$ t; {, j# W+ { 早在蒙元时代,沿海地区就有倭海盗侵犯,至明初仍然不止。在这份玺书,还要求良怀不要唆使寇盗,为害中国。据《明史·日本传》记载,对于这次招谕,“日本王良怀不奉命,复寇山东,转掠温、台、明州旁海民,遂寇福建沿海郡。”日本方面的史料说,明朝使臣一行七人,到日本后被怀良杀死五人,仅放回二人。 : O) j4 B+ O! C3 J. k3 w" ` 9 p% P: I( I, p3 A3 n# {
洪武三年,明太祖再派官员携诏书往见“良怀”,诏书措辞十分严厉,有“外夷小邦,故逆天道,不自安分,时来寇扰,此必神人共怒,天理难容。征讨之师,控弘以待”这样的字眼。“良怀”见到诏书后,对使者说了这番话: + W* z9 q; d* T p2 N; C( C( v2 H+ m
“吾国虽处扶桑东,未尝不慕中国。惟蒙古与我等夷,乃欲臣妾我。我先王不服,乃使其臣赵姓者訹我以好语,语未既,水军十万列海岸矣。以天之灵,雷霆波涛,一时军尽覆。今新天子帝中夏,天使亦赵姓,岂蒙古裔耶?亦将訹我以好语而袭我也。” * U) S9 ?4 n# G3 A& N7 F% { $ L# Q: v- l1 W: ]9 @+ {
其后,倭寇骚扰中国仍然不断,到了洪武十三、十四年(1382),明太祖两次招谕“良怀”,指出日本“傲慢不恭、纵民为非,将必自殃”,表示将用武力征伐日本。 6 M9 D# Z' `1 ]$ t Y, A" Y7 M/ V6 D- j
8 o) p! C! Q, X x 于是“良怀”上书明太祖: ; ^ j; p9 ^3 p; \( N/ U3 _' c 8 w( k& n9 d( l' D n% l 臣闻三皇立极,五帝禅宗,惟中华之有主,岂夷狄而无君。乾坤浩荡,非一主之独权,宇宙宽洪,作诸邦以分守。盖天下者,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臣居远弱之倭,褊小之国,城池不满六十,封疆不足三千,尚存知足之心。陛下作中华之主,为万乘之君,城池数千余,封疆百万里,犹有不足之心,常起灭绝之意。夫天发杀机,移星换宿。地发杀机,龙蛇走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昔尧、舜有德,四海来宾。汤、武施仁,八方奉贡。 ' D1 E. T2 ]9 A9 e3 v& Y 2 s1 E. Y9 H0 G% C, N 臣闻天朝有兴战之策,小邦亦有御敌之图。论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论武有孙、吴韬略之兵法。又闻陛下选股肱之将,起精锐之师,来侵臣境。水泽之地,山海之洲,自有其备,岂肯跪途而奉之乎?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臣何惧哉。倘君胜臣负,且满上国之意。设臣胜君负,反作小邦之羞。自古讲和为上,罢战为强,免生灵之涂炭,拯黎庶之艰辛。特遣使臣,敬叩丹陛,惟上国图之。 8 y. s/ o, S' }
* o; s& K9 `3 \5 i# _1 G: K6 C “良怀”既敢杀明使,证明他不惧怕明朝的武力。但从他的言行和上书来看,他对中华文明是非常尊重的,可谓有理有节,谨守着君臣的本分。他承认日本与蒙古等夷,对中国不失敬慕。在他看来,蒙古是夷狄,大明才是中华的正统。在上言中,他还标榜自己有孔、孟道德之文章和孙、吴韬略之兵法,借此提醒明太祖,日本与一般的“夷”不同,也是一个文明开化的国家,由此也可见汉文化对日本有着很深的影响。一提到中日文化交流,人们都会想起唐朝。其实唐朝以后的中国文化对日本影响更深,朱子学和阳明学都在日本盛行一时。如明末的一位日本学者的诗作: 7 ~* l0 n4 S+ g& J9 M4 [! W3 O ) G+ a2 C" E6 e5 Y2 S ?6 M 滔滔儒流天地始,发源太极少人窥 ) _$ m5 D# I3 h1 O
羲黄尧舜百王祖,孔孟程朱万世师 ! `- I# L! F7 t! [% H 敬直义方宜守静,博文约礼岂求奇 ( E& z+ M1 e5 j0 [$ M( q 东夷小子空勤苦,佛法千年涵四维 % T4 k; {9 s# [% t$ I
* V7 u" G* Z5 [9 u: A* A 1644年中国亡国以后,日本和朝鲜一样,称满清为夷,甚至奉自己为“中国”,并自认为超过朝鲜。 8 u8 E/ R, o s3 l
f7 q3 r" y0 E; ]& |7 z5 u 中国人自己对异族统治做何感想?看来比较复杂。蒙古人统治中国一百年,也并非没有影响。以朱元璋为例,他虽然指斥蒙元为胡虏,但在一些场合,出一已私心,他似乎也认同蒙元是正统王朝之一。他还对忽必烈颇有敬意,也许羡慕他的武功吧。他在南京建帝王庙,也供奉着忽必烈的牌位,同汉高祖、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一起享配。他也曾亲自对着忽必烈的牌位行礼。 8 y# G% d9 p- Z8 O M4 J; O
% u" m" F. w# S: V- S$ X; v6 g$ O 还有明朝人修的《元史》,是完全按照中国的传统来写。比如《太祖纪》说铁木真的母亲怀妊时“夜梦白光自天窗中入”,又用“功德日盛”,“有人君之度”之类的字眼来形容他。这就把杀人恶魔铁木真描写成了“天命真人”的形象。再如《世祖纪》里在讲到1260年忽必烈即位时,说什么“诸王与大臣劝进,帝三让,诸大臣固请”。现在的读者很难想像这种事情真的发生过。忽必烈虽说有点汉化程度,比起父兄辈,身上的兽性相对少一些。但观其一生的经历,仍然是一位凶残暴虐的**酋长。但《元史》却把它写成一位贤明礼让的中国式帝王。在明初文人的早期文集中,仍有为蒙元歌功颂德的,其中尤以《元史》主编者宋濂为多。 ( Q* y* @ G* `' H5 M) z+ Z/ u & A: m" w4 |! m: S( ]7 p5 p 但上面这些只是洪武一朝的情况。在大多数明人眼中,对蒙元是痛恨和轻蔑的。当时人在自己的著作把明朝看成是对宋的继承,而蒙元排除在外。朱元璋让忽必烈进了帝王庙,这看来不可更改的事实在后世也有变化。《帝京景物略》记载: # ?! ]. H+ S! V/ J . b5 d( Z$ }4 J
世宗肃皇帝九年,命建代历代帝王庙。庙初,元世祖犹列,十年九月,翰林院修撰姚涞奏言:“元世祖虐浮犬戎,狡深刘石,贪剧契丹,暴过女直。”部议:“太祖确有睿断。”不从。二十四年二月,礼科给事中陈斐奏言,元以夷乱华,不宜庙祀,宜撤忽必烈及其臣木华黎等五人神主。上曰:“元本胡夷,甚于五季。”遂罢元世祖祀……南京亦撤其像矣。 ! g) u% }: @. j5 w& |/ c c; @
/ x) G+ _# ?+ b8 v0 o 明世宗不算是开明的君主,但就是对蒙元的看法而言,可以说是比祖先朱元璋更有“睿断”。他还曾试图重修《元史》,这一方面是《元史》编写得比较粗糙,另一方面,也是由夷夏之义的不明。其实明朝人编的《元史》,其出发点不在于而民族,而是出于政治需要。黄仁宇评价说:“明朝人之修“元史”,其目的仍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完整,甚至抹杀事实,削足就履,硬把蒙人古写成了中原的汉人。”既然编修《元史》是出于这样一种目的,后人也就不能把它里面的观点看成是明朝人看待蒙元的真正态度了。 5 M* M& G0 V0 y3 r; Z P/ u & N' I6 ~0 l, x+ I- s- q
在明朝,还有这样一则传说。相传在南京帝王庙建成的时候,明太祖亲自前往祭祀,看到忽必烈像的脸上有泪痕。明太祖说:“尔失天下,失尔漠北所本无,我取天下,取我中原所本有,复何憾!”于是忽必烈脸上的泪痕便消失了。 * H: r% P% w8 b5 s, p# b9 m# l6 `8 E
# k' p, A3 e; n0 L: M+ o1 H* \* {
一则史实,一则传说,证明在明朝人的心目中,蒙元仍然是彻头彻尾的异族政权。这比今天不少汉人的识见要高得多。现在是青黄不接的年代,满是光怪陆离的现象。有个性的人越来越多,有脑子的人越来越少。欺凌汉人,侵占汉土、毁灭汉文化的屠夫野兽被歌颂成贤君圣主,认贼作父、杀戳同胞的汉奸走狗被描述成仁人志士。英雄的标准变得空前的混乱。长此以往,恐怕连汉族自己也要分崩离析了。 + L- V, r$ F9 b |! N* g
- Z4 P9 N" p4 p2 o
比起物质的增加和体制的变革,精神上的改造要更难一些。但汉人不能再对本民族的历史漠不关心,不能再让放任别有用心的人随意解释汉族的过去和未来。汉族要回答下面三个问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 / A e/ V1 y4 J, Y& ^2 _1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