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打工
思想打工作者:陈吉德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7-7-5
提到“打工”一词,很容易使人想起春节前后车站、码头上拥挤不堪的民工潮,想起劳务市尝职业介绍所中卖身契般的合同书,想起工地、车间里轰鸣不止的马达声,这种打工无疑可以称之为体力打工。一般来说,这种打工主要剥夺人的体力,而非精神和智力。但是,有一种打工却主要剥夺人的精神和智力,而非体力,这种打工我们姑且称之为思想打工。在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就存在着这种思想打工现象。
导师(supervisor)和研究生(graduate student)的关系显然是一种师生关系,可现在的研究生都喜欢称自己的导师叫老板(boss),言外之意,自己就成了雇员(employee)。这种称谓与打工仔对自己上司的称谓毫无区别。口头上把导师改称为老板,或许是一种追逐时尚的表现,但在很大程度上也昭示出思想打工现象的存在。
有的导师在学生刚进门时就分配好了任务:某某研究这一块,某某研究那一块,不管你是否胜任,你都必须沿着导师指定的方向前进。到了毕业论文写作阶段,你更要听从导师的。你所设计的论文框架得让导师满意,即使自己不满意,你也只好默默忍受。写完初稿,导师叫你怎么修改,你就怎么修改。否则,你的论文就不能通过。在南京某著名高校的博士楼里,每年到博士论文的写作阶段,都能听到走廊里“我要疯了1“太霸道了1的呐喊声。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所思所想必然都是围着导师转的,学生的精神是痛苦的,智力是得不到充分发挥的。既然我们把体力被老板剥夺的现象叫做体力打工,那么,这种思想被导师剥夺的现象不叫思想打工,又叫什么?
上述现象,也许有人认为我说得过于严重,但不可否认,这种现象确实存在。尽管如此,有的人还是认识不到,认为不叫思想打工,而应该叫导师治学严谨,其实,这根本不是一回事。治学严谨是以导师尊重学生人格、让学生能充分发挥智力为前提的,思想打工过程中导师却剥夺了学生的一切;导师治学严谨往往像大禹治水一样采用“疏”的方式,思想打工过程中导师往往像鲧治水一样采用“堵”的方式。
思想打工现象的出现原因比较复杂,但有一点是十分明显的,那就是导师的唯我独断、唯我独尊。我曾听过一位博导而且还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某学科的召集人在讲座时亲口说道:“我前几年有一种观念,但是苦于自己年老,已经无力完成,我就分派给了我的3位博士生。3年来,他们吃了很多苦,算是圆满地完成了我的任务。只是有一位博士生,喜欢用新词,我在审阅初稿时,共发现了132个新词,我说你必须把这132个新词换掉。后来,他就老老实实地换掉了。”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把这种人称为“学阀”。学阀就像军阀一样霸道,他们喜欢别人对他言听计从,以便时时显示着他的存在。
当然,在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思想打工并不是一种普遍现象,但是,其危害性却不可小视。最明显的就是败坏了学风,只会培养出思维僵化、唯唯诺诺、毫无个性的“书虫”。
思想打工,该休矣!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但如果导师一点不管也不好啊, 关键看自己怎么处理了 没办法,迷信权威在哪个地方都存在! 现在的很多导师,已经 不能为人师表了,有点的为了经济利益 ,追求真正学术的少了,纯净的学术气氛已经很少了,曾经给老板写过他自己的博士论文,我靠,真他妈的黑,想起来就鄙视他。 楼上所说的有道理,尤其在南方的一些高校中,这种现象更是明显。
页:
[1]